抑郁症健康,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抑郁症健康 > 【双相情感障碍】为什么说很多双相情感障碍是被误诊的!

【双相情感障碍】为什么说很多双相情感障碍是被误诊的!

时间:2020-05-31 04:36:08

相关推荐

前段时间,我在知名媒体人,财新传媒常务副总编张进老师建立的“渡过”公众号读者群里举行了一次线上讲座,主题是“青少年抑郁症、双相的特点与治疗”。

在更早的时候,我在“渡过”公众号里以专栏作者的身份,写了不少专业文章,与读者分享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经验与案例。

在讲座和专栏文章里,我经常提及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深度催眠下的程序植入”(PITDH)和“深度催眠下的创伤处理”技术,并一再强调它们的高效。我还提出了关于双相情感障碍诊断、治疗的独特看法。

对于以上内容,一些患者、家属和精神心理领域的从业人员提出了疑问,或表达了不同的看法。这可能是因为我并没有把以上内容解释清楚,也可能是出于不同的人理解的角度不一。

总之,有碰撞才有火花,有讨论才有进步,我非常高兴大家跟我进行深入交流。借此机会,我根据相关人士提出的疑问和看法再作进一步解释。

全文较长,为便于阅读,我将其分为了两篇,这是第二篇。(回看第一篇,请点击“心理咨询的催眠、暗示跟“深度催眠下的程序植入”有何区别?小巫见大巫!) 我为何提出“泛双相化”的问题? 我在文章和线上讲座中表示,很多被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的青少年患者并不是真正的双相,是误诊。国内精神科大夫过于轻易地得出双相的诊断,这是“泛双相化”的现象。

我早就预料到,这个观点会引发很多疑问和反对。所以,以前我并不敢说这样的话。毕竟,在国内精神科里我只是一个晚辈,还是半路出家的,根本没有发言权。

但是,随着我在临床中不断摸索,特别是学习了各种心理干预技术后,对患者的心理活动规律理解得更加清晰之后,我的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

在看到我的观点与上海精神卫生中心的颜文伟教授相近后,我深受鼓舞,所以有了表达这种观点的底气和欲望。(颜文伟教授到底说了什么?具体请回看《孩子被诊断为双相?很有可能是误诊!》)

我在临床中所接触到的被诊断为双相患者(包括泛双相化和真正的双相情感障碍),在仔细问诊下,都几乎无一例外地发现他们内心有重大的心理创伤或叠加性创伤。所以,让他们真正康复的关键在于创伤修复。认知行为疗法下的创伤处理的作用是很弱的,深度催眠下的创伤处理相对更高效。

但是,有些情绪极不稳定的患者,一开始根本无法做催眠,甚至无法沟通,只能使用药物先控制情绪,为心理干预铺路,也避免了其极端行为导致的恶劣后果。心理干预发挥作用后,再慢慢撤药。

除此之外,我发现学习状态、家庭关系对患者的情绪和发病也起着很大的作用。所以,我们还必须处理他们的学习障碍,进行家庭干预。

业界普遍认为,抑郁症和双相情感障碍都是基于症状学的诊断和治疗。疾病躲在暗箱里,没有人知道其真正的产生和运作机制到底是这样的。

可我现在有一种感觉,对于双相情感障碍,我似乎能慢慢地、从暗箱里看到一丝光亮了,似乎能感觉到导致双相的原因了,更加清楚有哪些在诱发疾病的潜在因素了,更加明白如何预防复发了。

这使我大受鼓舞,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观点。

精神心理疾病看不见摸不着,大部分是症状学诊断。这就像“盲人摸象”,所有从事精神心理服务的人士就是“盲人”,有人摸了鼻子,作出了这样的诊断和治疗;有人摸了尾巴,作出了那样的诊断和治疗。

我也是一个盲人,我现在也没有能力把精神心理疾病研究通透。但我自认为,因为我的跨学科背景(临床医学,麻醉学,精神科,心理学和教育学),我摸到的地方相对更多一些,作出的诊断和治疗也更全面一些。 为什么说我目前使用的方法是“非常高效”的? 这句话真的不是吹牛皮,而是我从医十多年,学习并使用了很多精神心理疾病的治疗方法后得出的总结。

我本科学习临床医学,在复旦大学攻读了麻醉学硕士,开展成瘾疾病的治疗。我考取了国家心理咨询师证书,后来变成了精神科医生,逐渐涉及到抑郁症、双相和PTSD等精神疾病领域。

一直以来,我学习过很多流派和大师的心理治疗技术,包括三大流派(精神分析、认知行为疗法和人本主义疗法),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家庭系统排列,心理剧,跟随罗伊·马丁纳学习情绪平衡疗法,向汤姆·史立福学习情绪重置疗法、科学催眠……

以上这些技术我都在临床中单独或者结合使用过。这么多年实践下来,从大多数病人的变化和感受中,我能很明显地发现催眠、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和创伤处理的结合方式是最高效的。

有多高效?打个比方,对于很多中度到重度的抑郁症或“泛双相化”的病例,药物治疗、传统的认知行为疗法和正念疗法可能需要半年到一年,甚至终身。而使用催眠、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和创伤处理的结合技术(深度催眠下的程序植入、深度催眠下的创伤处理),疗程往往缩短到一个月到两个月,并且很可能不需服药(原来就有服药的,则在病情稳定后逐步撤药)。

虽然我并没有统计过具体数字,但这是事实。

(关于科学催眠、元认知心理干预等技术的介绍,可阅读《孩子得了抑郁症/双相等问题,该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药物、心理和物理疗法?》)

但是,这并不代表这样的方法对于所有状态的病人都适用,每种技术都有其局限性,所谓的高效是指总体而言。

所以,在临床中,我还会结合其他疗法,包括药物治疗、行为疗法、家庭治疗,但核心技术仍然是深度催眠下的程序植入和深度催眠下的创伤修复。

比如,有些病人很焦虑,催眠、放松和元认知都对其无效,那我就会先使用抗焦虑药,病人情绪平静下来后再做催眠,就能进入状态了。

再比如,我发现被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的青少年患者,几乎无一例外都有心理创伤,学习受到影响,跟父母的关系也不健康。所以,我会修复他们的创伤,处理学习障碍,进行家庭治疗;如果在吃药的,最后还要考虑慢慢撤药的问题。

这就是我的治疗方法的一大特点和优势,是综合性的,系统性的,强调深度心理干预和家庭治疗的重要性。

其实,有效而先进的心理干预技术并不一定是完全创新的,而是不断整合优化迭代的。在治疗精神心理疾病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吸收各种治疗方法所长,整合出最适合自己运用的,高效的方法。 在没有严格的统计和科研下,我的医疗观点是否有代表性? 有人问,何医生,国内有那么多抑郁和双相的患者,您只治疗了极小的一部分,所得出的观察和分析却那么另类,是否有代表性?

的确,在谈及对精神心理疾病的看法时,我基本上是从自己的临床经验中出发的。临床个案的确不能代表全体,但肯定都是有意义的。临床医学的科研文章中,就有不少关于个案的分析和总结,它们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此外,没有经过严格的学术论证的病例,也不代表其没有价值,只能说其学术性较弱,如果要进行普遍的对比,还需要进一步按照标准转化为学术语言。

其实,大部分流行的医学理论和规律都是从个案开始累积的,医学的突破往往是从一个点开始的。从点到面,再到整体,从量变到质变是需要过程的,不能因为事物还处于量变的过程就予以否认;更不能因为新生事物与流行的观念有冲突,就盲目地忽视和反对。

而且,我从事精神心理疾病治疗了,所治疗过的病人数量比较可观。我相信,我从他们身上能总结出来的规律,放到国内广大的患者群体里肯定也有一定的意义。

但是,学术科研的确是目前我的弱点,自从研究生毕业后,我一直忙于临床,并不断整合多个学科,追求精神心理障碍的高效化人性化干预。

我非常渴望在我的团队更壮大时,在我积累了更多病例和先进理论时,在我有更多的精力时,我能开始着手从科研角度去分析、分享我的医疗发现和观点,甚至举行研讨会,与专业人士一起探讨、共勉。

如果觉得《【双相情感障碍】为什么说很多双相情感障碍是被误诊的!》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