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健康,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抑郁症健康 > 新理论:抗抑郁药为何不能治疗所有抑郁?

新理论:抗抑郁药为何不能治疗所有抑郁?

时间:2019-12-04 07:25:13

相关推荐

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及衰减均可导致抑郁,故同一类抗抑郁药并不能“通吃”所有的抑郁类型。

免疫精神病学领域又有重大进展。一篇发表于10月《神经科学进展》( IF 13.555)的综述指出,重性抑郁是由脑内小胶质细胞,一种具有免疫功能的细胞的异常所造成的。这一革命性理论有望拉开新一代精神障碍药物治疗的大幕。

本项研究由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的Raz Yirmiya教授等完成。在这一名为《抑郁:小胶质细胞疾病》的综述中,研究者指出,目前理解抑郁症生物学机制的进展较为缓慢,这一状况要求人们跳出“神经元自身功能异常”的思维范畴。

事实上,其他脑细胞常常被研究者所忽略,而这些细胞与抑郁发病的关系可能更为密切。

最近,该校及其他机构所开展的研究显示,某些形式的抑郁与小胶质细胞功能异常相关,此种细胞占据全部脑细胞数量的10%。在对抗细菌及病毒的同时,小胶质细胞也可推进针对脑损伤的修复及治愈过程。Yirmiya教授等指出,小胶质细胞病变可能导致抑郁,而修复这些细胞功能的药物则有望成为快速起效的抗抑郁药。

研究者称,过去间,人们对小胶质细胞的看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研究者已经知道,脑发育过程中,此种细胞在神经元连接的形成及调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在此后的人生中,神经元连接的改变同样与小胶质细胞相关。上述作用对于正常行为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包括疼痛、心境及认知能力。

小胶质细胞激活或衰减时均可导致抑郁。当小胶质细胞激活(右侧)时,可使用小胶质细胞抑制剂,如米诺环素、TNFα抑制剂等治疗;当小胶质细胞衰减或萎缩(左侧)时,可使用小胶质细胞刺激剂,如M-CSF、GM-CSF等治疗(Hebrew University of Jerusalem)

针对人类的尸检研究及特殊的成像学技术,以及动物抑郁模型研究显示,当小胶质细胞发生改变,无法继续调节脑内功能及行为进程时,即可发生抑郁:

★ 小胶质细胞的改变可出现在很多抑郁发病率升高的临床状况之下,包括感染、损伤、创伤、老化、多发性硬化等自身免疫疾病及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这些患者的小胶质细胞被“激活”,形态学表现为变大及变圆,并分泌可策动大脑炎症反应的化合物。

★ 长期暴露于慢性的、无法预测的心理应激也可导致小胶质细胞的形状及功能发生改变,而这种应激同样也是导致人类抑郁的最首要原因之一。具有重要意义的一点是,Yirmiya教授实验室发现,暴露于应激后,一些小胶质细胞死亡,而剩余的此类细胞形态变小,且存在变性的情况。

上述发现同时具有理论及临床意义。根据这一新理论,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及衰减均可能导致抑郁。因此,同一类抗抑郁药并不能“通吃”所有的抑郁类型。

Yirmiya教授坚信,在首先确定具体某位病人的小胶质细胞状态后,应进行个体化的抗抑郁治疗。基于这一初始评估,医生可考虑采用抑制过度激活的小胶质细胞的药物,或使用药物刺激受抑制的小胶质细胞。

延伸阅读:AJP:炎症与精神分裂症相关性再进一步

文献索引:Raz Yirmiya et al. Depression as a Microglial Disease, Trends in Neurosciences (). DOI: 10.1016/j.tins..08.001

如果觉得《新理论:抗抑郁药为何不能治疗所有抑郁?》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