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健康,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抑郁症健康 > 古代科举制度 最令读书人神往的不是状元 而是有幸连中三元

古代科举制度 最令读书人神往的不是状元 而是有幸连中三元

时间:2019-05-18 21:46:04

相关推荐

古代选拔人才的制度有两种,一种是汉代至隋以前的察举制,另一种是隋以后的科举制。

察举制简单来说,就是经人举荐做官。比如一个人在乡里,平日孝敬父母,为人忠厚,那么他就可以由乡间的三老,或者当地的官员,举荐他为孝廉。而孝廉就是做官资格,不是孝廉,就不能做官。像曹操最初,也是先被人举为孝廉,然后才由司马懿的父亲司马防再次举荐,做了他生平第一个官职——洛阳北部尉。

当然,察举制有弊端,那就是易发展成门阀势力。最开始的一个官,推举了自己信任的人,那么这个被推举人就必定会感恩推举人,于是他们就组成了小团体。然后这个团体,再扶持自己的亲人,比如儿子,堂弟,孙子等等,那么以后便是家族势力。

为什么东汉末年,袁绍家族四世三公的威望那么大?原因就在于几十年来,汉朝官员大多都受到过袁家人的推举。是故,每一个官员,都是袁家的人。而一个国家,官员的任命最后都落到了各个家族的手里,那么皇权自然就不再那么强势,乱也就不足为奇。

后来了杨坚,以外戚身份夺了北周的江山,然后灭南陈,统一全国建立隋。杨坚深知士族门阀势力的弊端,因为他本身也属于门阀势力夺权,于是他改革,改察举制为科举制,希望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科举制不论亲疏,只要你有才,那么你就能通过考试做官。

当一个人通过自身努力实现为皇帝打工的荣耀,那么他就认为自己是皇帝选出来的人,而不再是士族推荐出来的人。于是,士族势力慢慢消退,皇权再次集中,这便是科举制的目的。

可惜,隋朝两世而亡,以至科举制度,又被暂时搁置。到后来李渊平定天下,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接手江山,科举制又开始实行,到武则天时,科举制又进一步完善。从此,士族势力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科举制则经久不衰。

随着科举制度的兴起,人们学习的热情高涨,因为只要努力,自己就有希望——鱼跃龙门,一飞冲天。然而,知识分子一多,竞争就有了,排名就有了。于是,人们又开始竞争那名次,比如前三甲的状元、榜眼、探花。

状元第一,榜眼第二,探花第三,是为三甲。不过,第一名的状元并不是当时读书人最向往的位置。因为在状元之上,还有一个更为荣耀的事,那就是连中三元。

关于连中三元,非大气运者不能得之,因为从隋开科举到清朝灭亡,能连中三元的一共才十三人,而且隋朝还没有。下面,我就聊一聊关于科举的事,而因为细节方面历朝历代都在变化,所以我就说一说我所了解的明朝。

举孝廉

一、科举制度具体都考什么?

贾谊的《过秦论》说过这样一段话:“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有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可见一代君王,如果不懂得避免前人踩过的坑,那么他注定不能将自己的国家经营的长治久安。

所以,随着历史的发展,朝代的更替,科举制度越来越被当权者所青睐。因为这一制度,可以平衡士族门阀的势力,可以避免士族门阀壮大而威胁皇权。

科举制度自隋创立,又经唐、宋两代发展,它的构架越来越趋于完善。虽然在元代蒙古人统治时期,科举制度受到打压。但到了明代,洪武大帝三年,朱元璋再次将科举制度实行,并扩大招收名额,以至科举制度随之发扬光大。

科举制度在明代的考试分为三场:第一场考经义,也就是四书五经;第二场考实用文体写作;第三场考策论,像现在的应用文。其中最重要的是经义,它是考生做官的关键。

当时考前的复习内容不是很多,考试范围主要就是四书五经,背起来还算容易,而且写文章也有规定字数,不超过五百字。相对于现在来说,似乎要省事不少。但是事实,却并非如此。

其中最难考的,便是我们熟知的八股文,它可以说是明朝的发明创造。八股文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几个部分。其中精华部分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这四个部分不能随便写,必须用排比对偶句,共有八股,所以叫八股文。

这种写法十分古板,多写一个字都不行,所以好多人都是一边写一边编,只是纯粹为了凑字数,以达到对偶的效果。文字表面看,十分整齐,而细看内容,则是废话连篇。

当然,八股文的这种要求,终归只是一种写作格式,就算古板,也不至于造成太大影响。而它之所以被后人指责,说毒害、禁锢我们的思想,是因为它还有一种无耻写作要求。

那种写作要求就是,当你在写作时,决不允许你有自己的思想,你必须仿照古人立言,用圣人的思想去写文章。而那个圣人就是理学大师——朱熹。

朱熹曾给四书五经写过注,标注过自己的理解,然后这些理解被明朝统治者看上,于是要求所有学子,必须按照朱圣人当年的思维来答题。可是,朱圣人有时候说的话不一定就对,比如他出门遛弯想起一句,回家吃饭又想起一句,等过了百年,又要让人按照他的这种方式思考,这不是难为人吗?鬼才知道朱熹当年都是怎么想的。

于是无数个考生午夜梦回,脑海中挥之不去的就是朱熹,那并不俊朗的外貌和并不魁梧的身材,久而久之,有些醒悟过来的人就开始问候朱熹的父母及祖先,似乎这样才能出口气。

固定的思维,固定的模式,明朝的学子们开始完成他们的文章,让我们不得不惊叹的是,在如此困难的环境下,考生们仍旧写出了很多锦绣的文章,文辞优美,立意深刻,实在令我辈佩服。

二、连中三元指的是什么意思?

说完科举制度的考试内容,现在来说一说它的等级划分。

科举制度的等级分为三级。第一级叫院试,考试者统称为童生。童生顾名思义,就是十几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刚刚学业有成,然后开始参加科举考试,考生的范围是州、县。这个考试成绩出来后,分为六个等级,而考上前两级的学生,就可以拿到秀才的称号。

但由于院试是科举考试的第一关,且只有中了秀才才有资格去参加更高一级的选拔。所以总有一些人,可能天资愚钝,可能运气不佳,可能怀才不遇,以至最后七老八十,也依旧未能中一秀才。对于这些人,别看他们年龄高长,但他们依旧称为童生。

至于考中秀才的人,他们则开始有了比常人多一点的特权。比如可以免除一人的徭役,见到县长大人可以不下跪,家里可以有资格雇佣仆人。但这并不是官,而且离官还差得远。

院试的下一等级,叫乡试。这个所谓乡试,不是乡里的考试,而是省一级的考试。而且乡试不像院试可以年年考,乡试需要每隔三年,才能考一次,一般在八月份,由省里出题。在这一考试中,过关的就叫举人。

乡试

能中举人的学者,就有点了不起了。因为中了举人,就相当于有了做官的资格,就像汉朝的察举制时,想做官必须先被举为孝廉。但是举人也仅仅是获得了一个做官的资格,它不一定能包你做官。

那举人怎样才能做官呢?很简单,等当官的人死了,有了空缺,你就有机会了。而因为明朝时的帝王,对于官吏都比较残酷,所以等待空缺,不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

像洪武大帝朱元璋时期,四大案件之一的蓝玉案,牵连被诛的官员,有一万五千余人;更早的胡惟庸案,牵连被诛者更是达到三万余人。

又如永乐大帝朱棣,发动靖难夺权之后,直接诛杀了当朝大臣方孝孺一家十族,包括老师一族都杀了,当时受牵连被杀者,据记载有八百四十七人。

所以明朝的官员,有时因为犯案被诛,可因为无人替补职位,以至只能先使其先带着刑具镣铐办公,等有了人替补后,方才再执行死刑。不得不说,明朝的官员,有时很悲催。

不过,明朝皇帝也不都是一直心狠手辣,当一段雷霆手段过后,必然也会随之出现一段政治清明时期。按照钱穆老先生在《中国通史》上的讲解:明代的政治措施虽然并非十分理想,但自两汉、唐宋以来,明代也算是一个昌明时期。

只不过对于那等待做官的万千举人,就是噩梦了。因为没有空缺,就注定不能做官。又如我们中学学的《范进中举》,里面的范进之所以发疯,也是原至于此。

而三元里的第一元,就在这同一省、同一届的举人里产生,它是举人里的第一名,叫解元。

考生中了举人之后,便可以进入下一级选拔考试,叫做会试。

参加会试的时间,在乡试结束后的第二年二月份,地点在京都。考生所面临的对手,都是各个省份里的精英们。而会试的最终目的,是要在这些各个省份的精英里面,再挑选出来三百人(有时会有变动)。这三百人被称作:贡生。其中贡生里的第一名,就是本文要说的第二元:会元。

如果你到了贡生这一步,那么你就离做官就不远了。因为你的下一场考试,就是最后一级考试,叫殿试。考场位置设在皇宫的金殿上,面试官是当朝皇帝,所以能进入殿试的人,即便后来落榜,也足够回去炫耀的了。毕竟你曾面见过天子,且和国家最高的领导人对过话。

值得一提的是,明朝有很多皇帝都幽居深宫,从不上朝。开这一先河的是明朝正德皇帝。正德皇帝生性活泼,喜好游玩,热衷打仗。曾把办公地点搬到了豹房,生活、娱乐、办公,同在一个位置。

此后,又有嘉靖皇帝在壬寅宫变后,也移居西苑,痴迷炼丹,二十五年不上朝。万历皇帝朱翊钧,痴迷饮酒作乐,28年不上朝。天启皇帝朱由校,热衷木匠,也从不上朝。所以在明朝,有时候能见皇帝一面,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再有明朝的翰林院,它的办公地点虽然设在皇宫内,但是内阁大学士与皇帝之间的消息,都是各自写好文书,再由司礼监的太监在中间进行传递。而又因为皇帝也基本不会去内阁大学士的工作地方看。

是故明朝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君或不识臣,臣或不与君交一言。”

可见,就算是朝中官员与皇帝见面都不多,就更别说其他普通人了。所以在明朝,普通人若能有幸见到皇帝,那可是一件极为幸运的事。

最后,待贡生在金殿上接受皇帝面试后,皇帝会和朝中大臣对各个贡生评分。这一评分标准,是根据贡生的回答情况,见解,及自身的外在形象气质等等,给贡生做出一个综合得分。

最后根据评分结果,面试通过的贡生,会被划分为三个档次,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前三甲。

金榜题名

一甲人数三人,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状元第一,榜眼第二,探花第三。

二甲人数若干,赐进士出身;三甲人数也若干,赐同进士出身。

如果在这时,你在榜上还有名字的话,那你可就幸运了,因为这意味着接下来,你就会被安排做官。就像现在大学毕业,可以包分配。

写到这里,三元指的是什么,你应该清楚了吧?举人里的第一名,或全省第一名,是第一元,叫解元;贡生里的第一名,或全国第一名,是第二元,叫会元;在皇帝面试后,你在皇帝心目中依旧是第一名,这是第三元,叫状元。

而所谓连中三元,其实就是你参加科举时,你能在省里考第一,在全国考第一,在皇帝心目中你还能是第一,那么恭喜你,你这就是极为幸运的连中三元。

最后再说一点,关于连中三元,学问好只是一方面。运气好,长相好,才是最关键。不然在皇帝面前,长得磕磕惨惨,你估计会被直接撵出金銮殿去。

殿试

三、科举制度的利与弊。

科举制度的利弊,在明朝来说,其实就是八股文的利弊。而弊端还是很明显的。

首先,它直接禁锢了人的思维,以至人们只能去热衷圣人的言论,而不能有自己的灵魂。

像唐宋还好,思想较为自由一点。唐自称天朝上国,需要对外显得自己大度,所以本身愿意去接纳一些新的思想,新的文化;到了宋,太祖赵匡胤定下规矩:“不杀士人”,所以宋代文人的思想,也相对自由,只要不是说出了大逆不道的话,最多也就只是被流放。像王安石变法中,苏东坡哪怕再遭排挤,最终也不过是被流放到黄州、海南而已。

但是到了明,那就是真的禁锢了。不但要学好四书五经,而且答题还必须以朱熹的思想去写,连自己的思想都不允许有,那可真是毒害了。而且拿历朝历代所出的名人来说,明朝也真的是中毒颇深。

唐朝有初唐四杰,特别是那个写《滕王阁序》的王勃,一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至今还被我辈拍手称绝;还有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魔白居易,他们的诗句,至今还被我辈念念不忘。

到了宋朝,有苏轼、欧阳修、司马光、范仲淹,还有一个颇受非议的王安石。他们个个也都是当世的出名人物。

可是到了明朝你能想到谁呢?不过就一个圣人王阳明而已,倘若再对历史了解点的,你会知道有黄宗羲,有王夫之,有顾炎武,再加上一个颇有名气的内阁首辅张居正,但张居正的名声似乎不是很好。

除此之外,明朝还给我们剩下哪些记忆呢?锦衣卫、东厂,臭名昭着;各个皇帝令人玩笑。炼丹的嘉靖,木匠的天启,不上朝的正德,第一个诛人十族的朱棣。

所以,明朝科举制度的禁锢思想,是一颗致命毒瘤,应该早就废除。

其次,思想禁锢了,人也就呆了。

所谓书呆子,往往出现在明朝。自由的学术不能创新,开阔的思维不能拥有,以至整天想的就是,朱熹怎么想?可是朱熹老人家都走了几百年了,鬼才知道他当初是怎么想。

于是时间长了,人就废了。或者可以说,八股学透了,人也就基本死透了。一个连自己思想都没有的人,他又和行尸走肉有什么分别?

着名的明朝学者宋濂曾形容过这一现象,说八股文选出来的人才:“与之交谈,两目瞪然视,舌木强不能对。”翻译下来就是——学傻了。

最后,明代科举制度下的八股文,毒害深远。

明朝万历年间,草原女真民族努尔哈赤开始崛起,后又经过儿子皇太极的努力,终于推翻了明朝,建立了大清,并改自己的民族为满人。

后来明朝没了,但是八股文却又延续了下来,并在清朝盛行。且对于人们禁锢的,又更厉害了。因为清朝又有了文字狱,平时连说错字都要被杀头,真不不知道这一制度的延续,究竟是我们的幸运,还是不幸。

而且这一制度,直到清朝亡了还依然使好多人引以为荣。比如陈独秀和当时的北大校长蒋梦麟都是清末的秀才。陈独秀曾经问蒋梦麟考的是什么秀才,蒋梦麟回答是策论秀才。于是陈独秀非常得意,哈哈大笑,说自己考的是八股秀才,比策论值钱!当时蒋梦麟亦连忙作揖。

由此可见,八股文的毒害影响是根深蒂固。

但是,既然八股文能够延续两个朝代,经久不衰,它也必然是有着它的好处的。

首先,八股文是很多文体写作的基础。

如吴敬梓在《儒林外史》里说过:“八股文若做得好,随便你做什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

而且更重要的是,这这样的体制下,很多优秀的人才,才能脱颖而出,如明朝后来的徐阶、高拱、张居正、申时行,他们都是在八股文中拿高分的。

所以,凡事有利就有弊,有弊就有利。世间万事都是相互的,且所有的存在,又都有它的合理性。

如果环境变了,还会有我们的心学圣人,王阳明吗?还会有我辈好多人的励志楷模,曾国藩吗?

所以,存在即是合理。科举制度纵然有万般不好,千般不是,它也依然凝聚了我们华夏民族的国魂,使得我们在遭受外敌入侵时,即便风雨飘摇,我们依然屹立不倒。

四、结语:

综上来看,古代读书人能够获得的最高荣誉,便是非连中三元莫属了。一但某人能有幸荣获,那么他立刻便是万人敬仰的楷模。但是从整个时代的前进与发展来看,如果读书人真的把学问做到了连中三元的地步,那么他基本也就废了。就如同现在的应试教育,虽然每次考试都能取得高分,但自己却没有了灵魂。

根据《明朝那些事儿》记述,整个古代能连中三元的一共只有13人,但我百度搜索后又发现,这一人数似乎还要多几个。但不管具体是几人,反正他们的名字我看了之后,都比较陌生。可见他们在历史的洪流下,并不是特别过于璀璨。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明朝时期有一个叫黄观的,他不但连中三元,而且加上县试、府试、院试,他一共是连中六元。当时人们赞誉他为:“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间无。”

只可惜,此人因为不被永乐大帝朱棣喜欢,最后被诛连九族,以至未能在世间一展才华,令世人一睹风采。

本人是历史领域爱好者,后期会不断创作关于历史领域的文章,如果有觉得写的不错朋友,可以点击上方红色关注,后期小编会有更多的优质内容呈现,感谢支持。

【推荐阅读】点击文章标题即可阅读

如果觉得《古代科举制度 最令读书人神往的不是状元 而是有幸连中三元》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