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健康,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抑郁症健康 >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论文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论文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论文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论文

时间:2021-07-02 15:21:11

相关推荐

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加,找工作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就业也就越来越难了。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论文,大家快来跟小编一起欣赏吧。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论文篇一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摘 要】当前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是高职教育前进中的问题,发展中的问题,是高职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必须经历的过程。在就业大环境严峻的形势下,高职院校如何教育和引导毕业生正确定位,确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提高社会竞争力和适应性,真正解决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就业

目前,高职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全国共有“高职院校1168所,在校生近880万人,占全日制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的47%。,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达到700万,其中高职毕业生就有300余万人。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1.高校扩招

自从2000年以来,毕业生的人数每年都在增加,毕业生的人数是2000年的5倍多。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加,找工作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就业也就越来越难了。高校的扩招对大学生就业增加了难度,但从国家长远的利益看,高校的扩招也是迫不得已的一个选择。高校的扩招对大学生就业有影响,但原因是多方面的,也不是主要的影响。

2.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变化的错位带来的就业压力

高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利于大学生就业。一些学校的办学方法和观念落后,没有市场意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大学生所学专业不符合市场需求,出现了供需的结构性矛盾。

3.用人单位的不合理要求带来的就业压力

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现实加大了毕业生之间的竞争,就业空间的狭窄为用人单位人为地提高就业门槛提供了条件。有的用人单位设置的招聘岗位,本科大学生甚至大专生已经足够胜任,但其往往一味地给自己树“金字招牌”,体现领导在形式上对知识的尊重,纷纷打出“招研究生”、“招名校生”等招牌。有的人为地设置性别、身高、年龄等限制条件,门槛越来越高,致使不少大学生遭遇就业歧视和就业难。

二、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对策

1.国家方面

针对大学生当前的就业问题制定积极的就业政策,同时引导毕业生到非公有制单位、农村及基层单位就业,制定法规保护大学生就业的切身利益,创造公平的就业机会,保证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与社会上有经验的工作者都能够平等的进入劳动力市场,加快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拓宽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渠道,切实解决私营公司聘用高校毕业生的有关问题。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政府有关部门要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以提高就业率为中心,加强就业指导,全面提高服务水平。

2.探索建立高职学生培养的新模式

高职院校的培养模式要定位于高等职业教育,为社会培养掌握实践技能的实用型人才。首先,要强化职业技能训练的力度,改变以往以注重传授课本知识为主转为侧重训练技能为主的教学方式;改变以课堂内教学为主转为以课堂外训练为主的培训机制。其次,高职院校应和企业建立起广泛的协作机制。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和有实力的企业建立协作关系,联合培养高职学生。在校学生的相当部分教学活动可以安排到工厂车间里去,把问题从课堂带到车间,再从车间带回课堂,实现学习过程的动态循环,让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和社会的实际需求密切连接在一起。同时,企业也解决了用人之需。

3.提高高职毕业生本身的职业能力

提高学生的素质技能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提高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教师要做到教育培养方法与学科专业相结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发挥教育培养学生的最大作用。其次,实现校内实训,校企结合的教学模式。职业技能型人才是目前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重点,也是企业人才需求的重点。因此,运用理论—认识实习—顶岗实习,或“2+1”及“3+2”等的校内、校外结合的教学模式,缩短学生由学校到企业的距离。

4.转变择业就业观念,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对高职大学生来讲,提升就业能力需要学生正确看待择业中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关系,合理地调整择业心态从三方面进行努力:首先要进行择业心态的自我调整。学会客观地认识社会和评价自我,合理地调整择业目标,根据社会需求明确就业定位,调整择业心态,培养自己抗挫折的能力,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统一起来。其次要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技能。学生应根据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构建合理地知识结构,强化自身专业技能,在课堂学习之余,应积极参加专业学习,技能培训、社会实践、课题研究、科技竞赛等活动,通过这些途径完善知识结构、提升专业技能。再次要加强综合素质培养。当前用人单位价值取向,不仅仅只是看重大学生在日常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尤为看重学生的道德修养、意志品质、合作精神、沟通能力和心理人格等。这要求大学生要重视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塑造。

三、结束语

高职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关系到政府、社会、高校、毕业生本人四方面的一个系统工程,对于高职大学生就业难的出现,政府、高校、用人单位以及毕业生本人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与责任。对于每一位毕业和即将毕业的高职大学生而言,严峻的就业形势是人生的又一次挑战。针对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群体不断增加而就业率偏低的现实问题,高职大学生要树立自信,不要盲目攀比学历,注意实际能力的提升,同时,立志从小事、平凡事做起,遵循成才规律,先就业,再择业,此外,转变就业观念,要适应市场需求,树立良好的就业择业心态,要克服不良的就业心理。

参考文献:

[1]方继美.浅议高职院校基建财务管理的问题及其对策[J].求实期刊,(2)

作者简介:

孙业永,1980年7月,山东潍坊人,现工作在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大学本科学历,主要研究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和就业。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论文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论文篇二

我国就业形势分析与改革措施

摘要: 本文从分析我国大学生、农民工的就业形势出发,提出了促进我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的措施及改革思路。

关键词: 就业形势应对措施改革思考

温家宝总理在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千方百计地促进就业,并把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两大就业主体摆在首位,强调两大就业主体对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性,这样便突出了当前就业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的出路问题,是国家实现“保增长,促和谐”的重要内容,应从政治高度上来认识大学生、农民工就业问题的重要性。

一、影响当前就业形势的外部环境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就业形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和挑战。至,我国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分别为2.5%、2.2%和2.3%,对当年经济增长的贡献分别为24.1%、19.3%和19.7%。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直接影响是,外贸需求急剧下滑,国外订单大幅减少,出口型企业陷入困境,企业招聘减少,严重影响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

此外,我国就业问题仍受体制性因素制约,如高校教育体制,我国高校教育“行政主导”、“严进宽出”等政策已不适应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高等教育培养模式已明显不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高素质、重能力的要求。国际金融危机和体制性制约的双重叠加,使我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二、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势

(一)大学生就业率下降

据教育部统计,至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为72.60%、71.91%和70.91%,达611万人,并且今后三年内还将以每年50万的速度增长。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东部沿海发达地区需求较旺,吸引全国毕业生前往就业。中西部省区虽然也有较大用人需求,但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工作和生活条件艰苦,招不到优秀人才,出现了“有地方没人去,有人没地方去”的现象。人保部7月24日召开新闻发布会称,截至7月1日,全国已有415万高校毕业生落实去向,就业签约率为68%。不少人通过各种方式多次求职,但仍找不到工作,心理受到较大的打击。就业困难的大学生市场就业能力相对不强,心理较脆弱,而其数量在今后还会成倍增加,很容易形成一个不稳定因素。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为15%,世界平均水平为17.8%,中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与发达国家相比落后30年以上。在当前我国整体人口素质还比较低的情况下,如果仍有较大规模的大学毕业生不能实现就业,不仅是对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将打击社会和家庭的人力资本投资热情,降低人们参加教育与培训的积极性,对我国高等教育和劳动力市场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同时,大学生思想处于不成熟阶段,又多集中在城市,长期不能就业会影响社会稳定。

(二)大学生实际酬薪降低

大学毕业生供大于求直接导致实际酬薪水平不断降低。从2001年至,全国高校毕业生从114万增加到559万,约是扩招前的5倍,平均每年毕业人数增加55%,但就业岗位只增加36%。除供需矛盾外,企业对毕业生要求变高,没有社会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就业困难。据北京、上海等有关机构调查结果显示,有66.4%的本科毕业生希望自己的月薪在2000元以上,但实际上大学生月薪的市场值平均为1600-1700元,中西部地区的大学生月薪均值仅为1000元左右。毕业生的期望值显然高于社会现实水准,导致部分大学生“有业不就”。

除国际金融危机大环境影响外,大学毕业生就业难还有以下原因:一是缺乏诚信。大学毕业生的一些证书、文凭、履历对找工作很有帮助,但在求职中存在一些毕业生通过投机取巧或造假来骗取企业初步信任的现象,对大学毕业生整体形象造成了损害。二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有下降趋势。由于近几年来高校大规模扩招,招生分数不断降低,部分高校师资不足,设施不够,大学生由“严进宽出”向“宽进宽出”转变,加上不少大学生学习不认真,动手能力差,缺乏实践经验,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三是大学生自身定位与现实有较大偏差。他们“高不成,低不就”的心理定位严重影响就业,在就业区域的选择上,宁到东部争抢岗位,不到西部发挥特长;从就业城市的选择上,宁到大城市屈就,不到小城市高谋;从企业性质的选择上,宁到国企外企做职工,不到中小民营企业做骨干;从就业态度的选择上,宁可被动就业或不就业,不愿主动创业做老板,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愿望与现实的矛盾。

三、促进就业的应对措施

(一)让中小企业活下来是硬道理

“保增长”就是保就业。“两会”提出的“保增长”的目标是要大力扶持中小企业,避免大批中小企业在这场金融危机中破产、倒闭,为实现“保就业”创造条件。

1.适时出台过渡性扶持政策。国家以降低中小企业成本为中心出台了一批过渡性政策,并在特殊时期实行特殊的中小企业税费政策,降低中小企业所得税率,降低增值税、营业税,甚至在一定的时期内免收增值税、营业税。把出口退税政策延伸到在国内市场交易的外贸型企业也可以享受。尤其是对那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和增加就业企业,推进一站式办公、电子政务和集中执法,下决心废除目前由财政下达行政事业费收费任务、收支两条线、超收奖励、罚款分成的体制,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建议由地方政府牵头,建立企业应急基金。地方财政拿出一部分资金,企业自筹一部分,还可以吸收民间资金加入进来,建立起应急基金,专门解决企业急需的短期资金。一旦企业急需资金,可以很快从应急基金取得,从而避免使企业陷入困境。国家最近推出的4万亿元投资计划大都集中在基建领域,对中小企业的传递效应并不明显。许多中小企业因为政府管制以及项目管理体制等原因不能直接参与竞标,只能承揽转包或分包合同,并且要以垫资为前提条件。建议政府从优化投资结构角度出发,重大基础设施投资也应面向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小企业招标。

2.深入开展为企业服务活动。一是建议外交部、商务部充分发挥经济外交作用,帮助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增加订单;政府出钱请咨询公司、行业协会为中小企业提供咨询培训,为中小企业出谋划策,通过政府牵头实现同行业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抱团取暖”,共渡难关。二是建议开展党政部门自查自清拖欠建设项目款项行动。建设单位(总包方)拖欠下游中小企业资金的现象非常普遍,甚至已经成为行业惯例。建议有关部门对政府财力投资项目的中标和履约情况进行梳理,对分包和转包情况进行统计,征询合同承包方款项到位情况,详细了解合同款项未及时到账的原因;同时,对建设方的资金到位情况和拨款情况进行统计,加强对“零余额”账户的管理,公示项目拨款进度。三是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建立涵盖中小企业的信用信息征集平台,客观、全面、动态地反映其信用状况,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以及落实相应的扶持政策创造条件;并在此基础上改变管理模式,放松管制,减少行政审批。

(二)不断完善大学生就业体制

1.出台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为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和西部地区就业,可以采取“挂职锻炼”和“志愿者”等方式,实行来去自由的政策。每年分流1/10左右的大学毕业生到建立于贫困地区的毕业生就业实习基地,进行为期1至2年的基层挂职锻炼,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增强工作责任感,进一步熟悉和了解社会。锻炼期间由国家财政支付他们工资和津贴,实习期满后优先安排合适的工作岗位。国家每年安排专项经费补贴大学毕业生到中西部经济贫困地区的乡镇一级教育、文化、卫生、工商、税务、农技服务等机构和单位工作。政府根据工作年限帮助到基层工作的毕业生代偿助学贷款、考研考公务员给予加分、生活补贴不低于当地公务员水平,同时在户档迁移、职称评定、创业扶植等方面给予明确的倾斜政策。

2.取消大学毕业生流动就业的各种限制。按照就业市场化的要求加快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打破大学生干部身份、户籍制度、用人指标的限制,促进大学生自主流动。对省会及省会以下城市,取消大学和接受单位的派遣指标和用人指标的限制,特别是非公有制单位招用毕业生的指标限制,只要用人单位同意录用,并与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的,公安部门应凭毕业生所持的《报到证》为其办理落户手续。废除对毕业生收取城市增容费、出省费和其他一些不合理收费的政策,促进毕业生自主流动。

3.鼓励用人单位招聘大学毕业生“提前进入招聘程序”。应大力鼓励大中型企业招聘人才时“提前进入招聘程序”,采取与高校联合招生的模式,委托高校培养专业人才。在培养过程中,企业参与生源面试,为学校提供教学仪器、产品和实习机会,让大学生尽快熟悉企业的情况,毕业后可直接进入企业工作。

4.建立大学毕业生见习制度。在不违背改革的原则和方向的前提下,采取一些过渡性的鼓励性安置措施。如可以考虑在一定时期(今年、明年和后年)和一定期限(1―2年)内,鼓励企业和基层用人单位实行大学毕业生见习制度,用人单位按计划录用人员的1倍的规模接收见习人员。在见习期内,企业支付见习工资(约相当于正常聘用人员的1/2左右),国家对企业给予税费减免和岗位补贴,以鼓励企业多吸收大学生,同时也给大学毕业生一个积累就业经验、与企业增强双向了解的机会。

5.加强就业指导教育,树立大学毕业生正确的就业观。其一,将就业指导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应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就业指导要分年级、分阶段、有侧重地进行,力求使学生从观念、心态、知识、技能等方面做好应对职业挑战的全面准备。其二,开展专业化的就业指导,提高指导工作的层次与水平。要运用职业测评的科学手段和心理学等方面的理论,实施就业指导,使就业指导更加专业化与科学化;通过开展专业化的指导,帮助毕业生对所希望涉足领域内的行业和地域内的用人单位进行对比和分析,作出适合自己的职业选择。帮助毕业生掌握一定的择业技巧,在就业市场中“推销自己”,通过市场落实就业单位。

四、促进就业的改革思考

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发展和就业带来冲击的同时,也是我国推进产业升级、促进教育体制改革和优化劳动力市场配置的重大机遇期。我国就业体制的改革和完善应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增长”、“保就业”为契机,以应对当前危机和推进相关体制改革相结合,缓解和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

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具体措施只是“治标之策”,推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才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长远之计。调查显示,大学生求职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缺乏工作经验”,占63%。我国的教育体制多年来按照一种模式培养人才,专业设置脱离社会需求,不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大学生有的是专业知识,缺的是良好心理素质、礼仪和法律观念。教育体制改革滞后于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间接原因和根本症结。实践证明,离开教育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单纯依靠政府的管理措施,解决大学生供求结构性矛盾,是不现实的。目前,大学生就业逐步实现了市场化,但教育体制并未真正实现市场化,这突出地体现在大部分学校缺乏足够的自主权,招生和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同时,不少学校缺乏改革和调整的积极性、主动性,对政府存在依赖情绪,“官本位”现象严重,缺乏学术氛围,专业设置和专业调整往往不是面向市场需求,而是单纯立足于自身师资条件等。高职生和专科生就业率较低,原因是高职和专科院校大多仍按照本科压缩型来培养,未与市场需求接口,没有体现高职生突出的技能特点。结果是长线更长,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这一情况在扩大招生规模后被放大,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要从根本上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一)改革高等教育“行政主导”体制

我国高等教育“行政主导”体制的弊端表现在于教育行政化,行政化的结果是教育边缘化,学术、科研弱化,人才培养模式落后,教育手段单一,教材陈旧,学科专业水平与国际脱轨,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脱节,重理论轻实践,培养出来的学生眼高手低,适当社会能力较差。改革的目标是将“行政主导”变为“学术主导”,把高校变成科研基地和人才基地,这要求从根本上改变行政首长任命制,改变高校照搬政府行政手段,以行政来推动教育的模式。

(二)改变大学生素质与能力评估模式

我国人才培养属于“严进宽出”,经过高考途径进入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社会。但“毕业”程序过于简单,“宽出”明显,这对于大学生素质的进一步提高影响较大。应改革目前大学毕业生的素质与能力考核方式,改变目前“老子考儿子”的毕业考核模式,进一步增大考核难度,包括理论与实践、专业与综合等方面的全面评估,建立“严进严出”的高等教育评估模式。

参考文献:

[1]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北京数字影视学院.

[2]莫荣,刘军.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经济参考报.

[3]杨宜勇.当前就业形势分析与建议.经济日报.

[4]蔡�,王美艳.当前我国城镇就业形势分析及政策建议

[5]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国内知名专家建言就业形势.

[6]李昌平.大气候.陕西人民出版社.

看了“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论文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论文”的人

如果觉得《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论文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论文》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