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健康,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抑郁症健康 > 探寻抑郁症来访者的心理困惑 作为元日的生命献礼

探寻抑郁症来访者的心理困惑 作为元日的生命献礼

时间:2021-05-30 15:45:10

相关推荐

来访者案例:“两年了,我心情都很沉重,做事情也倍感力不从心,感觉对什么都无所谓了。回头想想,过去如梦似幻,抬头望望,对将来又毫无把握,如今竟不知道这一生所为何来,我感觉自己陷入了迷茫、虚无的状态,不知道生活的目的何在,也不知道人活着的意义。我想过自杀,可是我又害怕死亡,想好好地活着,我对人生又有一种恐惧感。我一直在想,人迟早会死去,甚至人类终将灭亡,那人所追求的那些东西,甚至人类的进步,其目的是什么?我觉得生命毫无意义,人类所做的事情,只不过就是给生命装点一下罢了?”

你对来访者凄切的呐喊是否也感同身受呢?来访者情绪沉重,背负着对生活和死亡的恐惧,活得力不从心,并且感到了生命的迷茫和虚无,挣扎着找寻生活的目的,生命的意义。对如此深邃的话题,人世间如此极致的体验,我们显然需要抱持一种十分认真的态度,严谨地对问题展开探讨。这意味着读者朋友不可以仅仅去接受或抗拒,去谴责或辩护,而是要抱持对问题开放和宽容的态度,弄清楚关于某个问题的真理,因为,问题的答案和解法就蕴含在问题本身。同时也要求你们要格外留心,暂时把关于问题的一切权威——外在的权威、内在的权威——先搁置一旁,对问题所是探个究竟。

因此,我们必须弄清楚我们所说的生命、我们所说的生活、我们所说的人生是指什么,对此,请不要到字典里去查找这些词语的涵义——因为在英文字典里它们只是一个单词life,而是我们赋予它们的涵义。当我们谈论生命的时候,我们所说的生命是一种持续存在的过程,是遗传基因的表达,是环境塑造的意识的总和。唯有人类的生命才有生活,生活不外乎是生命的日常活动,也就是我们每日的感受、想法和行为,难道不是吗?日积月累的生命活动绘制了人生的轨迹。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生命的日常活动意味着冲突、焦虑、恐惧、敌对,意味着虚伪、狡诈、逃避、争执,意味着工作、学习、商务、公务的例行公事掩盖着的空虚和孤独,诸如此类的一切便是我们的生活,并非只是意识的某个部分或层面,而人生则是生命存在的过程——同自然、事物、人以及观念的关系的整个存在过程。

显然,死亡必然会降临,在静候着我们每一位先生或女士。不管你是否喜欢它,不管你地位如何,也不管你拥有财富的多寡,然而,我们生命的终点,不可避免地要遭遇死亡。我们说的死亡,显然包含肉体的终结,我们对此感到焦虑,但倘若我们能够以某种形式延续下去的话,肉体的腐烂也就无关紧要了。所以当我们探究死亡的问题时,我们关心的是究竟能否延续。那么持续下去的东西是什么呢?显然,并非是你我的肉体,因为我们每一位都或许目睹了逝者被焚化或掩埋。因此,我们所说的持续,难道不是一种超越感觉的延续、思想意识的延续、禀性和秉性的延续、所谓灵魂的延续吗?

于此,生死不都是我们存在的一部分吗?没有死,还有新生吗?我们为什么认为生命和死亡是分离的事物呢?我们为什么会惧怕死亡,我们又为什么惧怕生存呢?这种界分是真实的存在,抑或仅仅是偶然存在,是思想意识活动的结果呢?当我们不能彻底洞悉生活的事实所是,我们没有认识到生命的本来面目,于是,我们便去寻找生死之间的关系。如果我们试图用某种解释——有如此多的书籍对此做出了阐述,我们似乎可以弥补生死之间的裂痕,我们会因此感到满足和慰藉。否则,我们就试图寻求某种生活的目的,生命的意义,人生的价值,试图在已知和未知之间建造一条通路,试图找到过去跟未来之间的纽带,要不然,我们就活得略显空洞,感受到迷茫和巨大的虚无。

为此,我们能够在活着的时候去体验死亡吗?如果我们能够在活着的时候知道什么是死亡,那么我们就没有任何问题了。正是因为我们无法在活着的时候去体验死亡,所以才会对它心生恐惧。因此,我们想在存在和死亡之间建立某种联系,因此也就有了二者之间的界分。为了填补生存和死亡的鸿沟,我们的头脑希望把未知拖进已知的世界里,我们全部的努力便是让未知成为持续的事物,我们不想认识那包含死亡在内的生命,只想知道如何永续下去。然而,永续的事物无法实现新生,只有当持续性终结的时候,才能迎来鲜活的事物。假如一个人渴望找到生死的关系,渴望持续的生命与他认为的超越性的“精神实体”之间取得联系,那么他就活在自己制造出来的虚幻、虚妄、不真实的世界里,因此,他会感到迷茫,感到人生的空无。

我们在活着的时候能够实现死亡吗?能够摆脱这种迷茫和空虚吗?对此,我不会给你提供任何的保证,我也不会提供任何的解释,因为这些不过是一副安慰剂,让生命的麻醉。为此,我们需要非常的审慎,一起踏上对问题的探寻之旅。那么持续的事物究竟是什么呢?如果我们所追求的持续的事物终结了,会发生什么情况呢?显然,我们会感到一种巨大的空虚和孤独,我们在没有认清它是虚幻的存在的时候,亦是如此。我们试图去躲避这种感受,我们努力去逃离这种痛苦,我们试图通过与外物、金钱、与人建立依附,在价值观念、信仰、权利里去寻求某种安全与确定。结果这些东西对我们来说就变成及其重要的事物了,因为,任何对这种内心空虚逃避的形式或手段,都会变得重要起来,于是我们拼命地想去抓住它们。当我们抓不住,或者得不到的时候,就会显得可怜和无辜,仿佛一切都无所谓了,其实,这依然是在逃避自身的空虚和不满。

很明显,任何形式对这种痛苦的逃避,都无法解决生命或生活的问题,相反,只会带来进一步的混乱和不幸。试图通过掩盖自身的空虚和痛苦,我们宁愿去厮杀,去毁灭彼此,世界的战争正在酝酿或在局部正在发生着——你周围的世界仿佛也是如此,不然,你回头好好瞧瞧,你和丈夫或妻子之间的关系吧。来访者的情感持续沉重,让他最终选择想自杀,为此,他还要打着人迟早会死去,甚至人类终将灭亡的幌子——当然,我不排除这些存在。因此,问题的关键是,一个人首先必须认识到这些对痛苦的逃避,因为,逃避事实所是,会让他惧怕那一事实,会让他背负起因逃避而产生的恐惧。一切逃避其本质都是一样的,不管是酗酒、性成瘾、又或者是追求生活的目的,从心理层面都是一样的,都会产生恐惧。只要存在恐惧,我们就无法与空虚的痛苦感受建立真正的联系。

因此,唯有直面空虚的痛苦,我们或许可以走出这种痛苦的束缚。这意味着,不通过勉强对外物的占有、不寻求感官的刺激、不通过某种信仰、不去对生命意义的追寻、不对神灵的向往、或者其它手段去逃避。因为,空虚是无法通过这些把戏来填满,因为,头脑对它的任何作为都让我们远离了空虚的事实所是,都终究是一种逃避的手段。当一个人可以做到直面内心空虚的痛苦所是,那么,他就会知道这空虚感究竟是“自我”的一种投射。因为,我们都知道思想是短暂的、转瞬即逝的,我们的想法是分分秒秒都在变化之中的,这种变化似乎是连续的,所以思想出于对变化连续的感知、出于对永续的渴望、出于对短暂的恐惧而制造出了自我这一永续的实体——这是一个幻觉的存在,因为,存在的只有刺激在神经元连接回路里的往返回荡这一事实,尔后这个永续的实体对自己的想法、感受和行为展开了运作,让自己逃离了空虚的感受。只要你展开觉知,你就会发现,事实仅此而已。

我不知道来访者是否与我一同进行了探寻和发现,是否直接体会了他自己的痛苦所是,因而,走出了自己的迷茫和空虚。也许,我们需要进一步地对生活的目的,生命的意义进行探明。那么生活的目的何在呢?或许正是对生命本身、对生活所是的不完全觉知,对自己的整个思想意识及其过程的无知,对自己本来面目不接纳,或者由于我们不理解生活之道,于是我们才渴望某个或远或近的目的吧?我们想要某个目的,以便可以指引我们的日常生活朝着某个方向前进,这样,生命就可以暂时不再感到虚无和迷茫了。假如我们懂得了如何去生活,那么活着本身就已经足够可以做很多事情了,你说呢?因为,假如我们真的爱自己的妻子或丈夫,这本身难道不就足够了吗?我们还需要为我们的爱设定某个目标吗?

显然,只有当我们并没有实现觉知,或者回避某种生命或生活的东西,或者渴望某种头脑预见到的东西时,才会渴望生活有目的。毕竟,我们大多数人都在寻求着生活之道,寻求着某种行为方式以过上理想中的幸福生活。我们要么通过其它途径,要么试图通过自己的经验找到某种行为模式。当我们诉诸于自我的经验获得某种行为模式时,我们的行为模式就会始终受到局限。因为,无论一个人拥有的经验可能多么广博,除非这些经验消除了自身过往的局限,否则,任何新的经验都只会蒙上过去的阴影,并让记忆的疤痕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即神经元突触的增强。假如我们求助于某个榜样、按照书本所说去做,或者模仿某个范例、遵从某个理想,以便找到某种行为模式,那么,我们就只是在迫使那极富活力、充满生机的生活进入到某种意识习性中去,从而失去了生命的弹性和迅捷,让饱满的生命沙化和贫瘠,这种机械化的反应本身就是痛苦的根源。

因此,我们要格外审慎地探明我们所说的生活的目的是指什么意思——如果生活有目的话,你可能会说,我既不倾向于此,也不倾向于彼,我希望知道生活究竟所是。为此,你必须要走进生活,你必须要了解生活,认识你的生活究竟所是,你必须懂得生活的涵义。所以,当你没有对自己的生活有所觉知,你能否声称生活的目的便是知道生活究竟所是呢?生活是充满生机的、极富活力的,是一种危险的状态,生活总是说全新的、未知的,那么寻觅未知的心灵必须首先摆脱已知的束缚,敢于敞开心扉,迎接危险的挑战,否则,它怎么能够认识未知呢?如果我的心灵因为已知而混乱痛苦、负重前行,那么它就只能按照自身所受的局限去对未知进行权衡,结果也就永远无法认识生活本身所是,你说呢?

那么生活是否存在某种目的呢?显然,我们只能从已知的层面去揣测它,也就是说,我们会根据自己内心的标准去测度。于是,目的也就被我们的自己意识所左右了,结果也就不再是目的本身了。我们只能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念、欲望去认识生活的目的,否则,我们无法对其进行判断和衡量,不是吗?那么,我们依照自己的卷尺去衡量生活的目的是什么,这就是我们所谓的生命意义所在吗?若想领悟生活的目的何在,心灵必须挣脱已知的束缚,唯有如此,它才能有所探明,要不然,我们就只是在保护自己的信念和欲望罢了。

探明生活目的本身,或者让心灵摆脱自身的局限,然后再展开探明,哪一个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呢?或许,当心灵摆脱了自身的束缚,这种自由本身就是目的。因为,毕竟,只有身处自由状态的心灵才能探明真理。所以,一个人首要做的事情便是心灵的自由,而不是去寻求生活的目的何在,这样的寻求不过是对自我意识的无知。显然,若没有自由,一个人便无法找到生命的意义。倘若没有从我们自己那些价值观念、欲望、羡慕、焦虑中解放出来,那么一个人怎么可能去探寻何为生活的目的呢?如何可能去发现生命的意义所在呢?因此,首先,需要弄明白的问题是,探寻的头脑是否能够洞悉生活的过程,洞悉一个人自身存在的心理复杂性。因此,如果我们要想探究生活的目的,探明生命的意义,那么重要的事情是首先弄清楚,探究者是否有能力认识或探明生活目的究竟是什么?即首先得弄清楚提问者、探寻者是否有能力去发现和理解自身所是。我们已经失去了这种能力,也许这是错误的理解,因为我们从来就没有开始这种认识,这才是事实真相所在。

当我们讨论生活的目的,生命的意义时,我们首先要探明极为复杂的相互关系,因为,唯有通过关系这面从不扭曲的镜子,才能认清自己生命的本来面目,尔后,才可以探明生命活动即生活本身。如果我们没有理解生活的多样性、理解生活的全部涵义,那么询问生活的目的何在又有什么裨益呢?假如我没有认识我同妻子或丈夫的关系,我同财富、观念和感受的关系,我如何能够展开进一步的探寻呢?毕竟,要想探明真理,我就必须首先认识自身的存在,我就必须要理解我周围以及我身上的生命活动,否则,对生活目的或生命意义的探寻就会仅仅是一种逃避,逃避自己的日常行为和心理活动。正是由于我们大部分人都没有认识自己的日常行为和心理活动,所以,生活成了一份苦差事,所以,通过追寻生活的目的,寻找生命的意义,这便是我们大多数人所渴望的一剂让自己昏昏睡去的麻醉药,如此一来,仿佛就不会感觉到生活的痛苦了。

追寻生活的目的也好,寻求生命的意义也罢,其实,便是享受生命活动的欢愉,不是某种抽象的幸福,而是生存的愉悦,吃饭、睡觉、劳作,访亲会友、迎来送往等具体生活事件的欢乐。一旦我们摆脱了意识的束缚,认识了某个事物,便会是幸福的存在。假如我理解了同妻子、丈夫、孩子或他人之间的关系——我们彼此争吵、彼此伤害——如果我们理解了这层关系本身是因为自己内心没有爱,那么这种认识将会生出愉悦,尔后,生活本身就会成为一种愉悦,生命就会变得充实和丰盈。我们就会因此悉心照料身边的花草树木,就会带着爱心呵护身边的一切了。因此,生命也就有了意义。

文章作者:Jensen

如果觉得《探寻抑郁症来访者的心理困惑 作为元日的生命献礼》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