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健康,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抑郁症健康 > 初论“策之基兆”孙策东渡的真实原因及其对于吴国崛起的重要意义

初论“策之基兆”孙策东渡的真实原因及其对于吴国崛起的重要意义

时间:2021-12-16 04:28:21

相关推荐

小A点评三国风云人物:孙策(六)东渡真相

文:小A斯蒂芬

孙策东渡中的“东渡”这两个字,在《三国志吴书》中共出现过五处,我们先来看一下这五处记载的原文:

《三国志吴书刘繇传》:“(袁)术图为僭逆,攻没诸郡县。(刘)繇遣樊能、张英屯江边以拒之。以景、贲术所授用,乃迫逐使去。于是术乃自置扬州刺史,与景、贲并力攻英、能等,岁余不下。汉命加繇为牧,振武将军,众数万人。孙策东渡,破英、能等。繇奔丹徒,遂泝江南保豫章,驻彭泽。”

《三国志吴书宗室传》:“(袁)术表(孙)贲领豫州刺史,转丹杨都尉,行征虏将军,讨平山越。为扬州刺史刘繇所迫逐,因将士众还住历阳。顷之,术复使贲与吴景共击樊能、张英等,未能拔。及(孙)策东渡,助贲、景破英、能等,遂进击刘繇。繇走豫章。”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周)瑜从父尚为丹杨太守,瑜往省之。会策将东渡,到历阳,驰书报瑜,瑜将兵迎策。”

《三国志吴书程普传》:“坚薨,(程普)复随孙策在淮南,从攻庐江,拔之,还俱东渡。策到横江、当利,破张英、于麋等”

《三国志吴书吕范传》:“(吕范)后从策攻破庐江,还俱东渡,到横江、当利,破长英、于麋,下小丹杨、湖孰,领湖孰相。”

从这些关于孙策东渡的记载来看,我们可以清楚的知道,这件事对于孙氏集团或者后来的吴国来说,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可以毫不客气的说没有孙策的东渡就没有后来孙氏家族的吴国。这也是陈寿之所以评价孙策是“割据江东,策之基兆”的根本原因。

从各种史书记载所表达的表面现象来看,孙策东渡是由一个偶然的契机因素所造成的。首先他是由于朝廷任命的扬州刺史刘繇迫逐了吴景和孙贲,导致袁术与刘繇开战,这样的一个契机;其次又由于孙策的母亲和家人徙居在曲阿,而曲阿已经被刘繇所占领,这样就导致孙策失去了母亲以及家人的消息。

这样也就在袁术这里给孙策东渡造成了符合常理情理的背景,迫使袁术无法拒绝。所以《江表传》中才会记载“(袁)术知其恨”,也就是袁术知道孙策的心中有“恨”,这种“恨”,既有对自己母亲家人生死不明的焦虑,也有对刘繇迫逐舅舅吴景和从兄孙贲的仇恨。这些都让袁术对孙策东渡的初衷深信不疑“孙策这就是要去报仇雪恨的!”,这也是促成袁术派遣孙策东渡去平定江东的第二个重要的因素。

然而,个人认为,孙策东渡其实并不是在这种偶然的契机下所发生的,而是一场有组织有预谋的战略规划。我的理由有三点:

第一点:据《三国志》记载孙策东渡从寿春出发的时候“宾客愿从者数百人。比至历阳,众五六千”。

这里所说的“宾客”指的是古代投靠依附在贵族、豪强、官僚等掌握一定实权者手下或者其家里的寄食者,又叫做“客”或者“门客”。一般没有官职,也不参与生产,由掌握一定实权者,也就是“主人”提供饮食住宿,所以有时候这些人也被称作“食客”。战国时期的以养“客”着称的四大公子(孟尝君、信陵君、平原君、春申君)被认为是赡养门客成功的典范。

虽然这些门客大多数都是蹭吃蹭喝来的,但是其中也不乏有真才实学的人物。而且他们在关键时候大都会尽心尽力的替主人办事,甚至是参与一些重要决策的制定。所以,门客的存在其实也算是封建时代官僚统治阶级的一种必不可少的统治工具。

从这段记载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孙策出发的时候是有数百的宾客跟随着孙策的。以孙策在寿春的状态,这么多的宾客应该算是不小的规模了。他将这么多的门客带离寿春,说明他应该是不打算再回来了。另外他赡养这些门客,也可以从侧面证明他的野心。

第二点:在《三国志孙策传》的记载中,孙策的母亲以及家人在孙策东渡之前就已经徙居到了历阳。

历阳就是今天的安徽省马鞍山市下辖的和县,当时是属于九江郡。也就是说其实孙策的母亲在孙策东渡之前就已经到了袁术的地盘,是比较安全的,只不过这件事恐怕是在秘密的进行,而袁术恐怕也是并不知道这件事。这主要还是得益于一个叫做朱治的人。

朱治,字君理,丹杨郡故鄣县(今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人。他是孙策创业时期的重要将领、谋臣,也是后来孙权时期的东吴重臣,深得孙权信赖。据《三国志吴书朱治传》记载,朱治在寿春被马日磾征辟为掾,然后就被袁术任命为吴郡都尉。在本系列《许贡篇》中我曾经讲过,袁术任命朱治为吴郡都尉是为了平衡之前所任命的吴郡太守许贡的权力。这个在时间上,按照“时太傅马日磾在寿春,辟治为掾,迁吴郡都尉”的记载来推测应该是在兴平元年。个人感觉,由于当时刘繇霸占曲阿,以及许贡在吴郡的反水,朱治应该并没有急于去赴任,他也没有轻松到达吴郡的可能。他应该是停驻在了历阳,或者是到了曲阿,并发现刘繇已经占据了曲阿,而且发现刘繇对孙策心存芥蒂。于是朱治就决定先派人将孙策的母亲以及包括孙权在内的孙策的家人送到相对安全的历阳。史书记载,朱治对孙策一家“供奉辅护,甚有恩纪”。

既然在孙策东渡之前,孙策的母亲及家人就已经被朱治送到了历阳,而且我相信朱治一定会在第一时间将这个消息告诉孙策,因为孙策东渡出发后的第一站就是历阳。那么孙策以担心母亲及家人的安危为理由,向袁术提出要东渡去平定江东的理由,就是属于动机不纯。而且,当孙策东渡出发后第一站来到历阳的时候,并没有将母亲以及家人送回寿春,而是将他们安置在了距离历阳不远的阜陵。阜陵就是今安徽省全椒县东南大约9公里陈浅乡的百子村。这也可以再一次证明孙策以及他的团队是早有预谋的要脱离袁术的控制。

第三点:孙策东渡江东是孙策及其团队长久以来的战略规划。这一点在孙策投奔袁术之前就已经有过明确的史书记载,这件事我们前面也曾经讲过。据《吴历》记载孙策在决定投奔袁术的时候曾经去拜访过江都的张纮,并希望张纮能够对自己的发展规划给予一定的指导。当时孙策说道:“方今汉祚中微,天下扰攘,英雄俊杰各拥众营私,未有能扶危济乱者也。先君与袁氏共破董卓,功业未遂,卒为黄祖所害。策虽暗稚,窃有微志,欲从袁扬州求先君馀兵,就舅氏于丹杨,收合流散,东据吴会,报雠雪耻,为朝廷外藩。君以为何如?”

在孙策的这番话中,孙策给自己做出的规划非常明确的指出,是先要投奔袁术,并要回自己父亲孙坚曾经的部属,也就是孙家军,然后再渡江去投奔自己的舅舅丹阳太守吴景。这里面其实就已经暗含了后来“孙策东渡”的原始规划。

那么张纮是怎么回答的呢?

张纮

张纮 字子纲,徐州广陵郡江都人。由于张纮的年龄比孙策至少要大二十多岁以上,对于张纮来说孙策这次来见自己,恐怕是存在晚辈拜见长辈的含义。所以当张纮听完了孙策的这番话之后,并没有打算给予孙策任何的建议或者是评价。但是当张纮见孙策一再的向自己请教,并且还做出了“因涕泣横流”这样真挚的举动的时候,于是张纮就对孙策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张纮说:“昔周道陵迟,齐、晋并兴;王室已宁,诸侯贡职。今君绍先侯之轨,有骁武之名,若投丹杨,收兵吴会,则荆、扬可一,雠敌可报。据长江,奋威德,诛除群秽,匡辅汉室,功业侔于桓、文,岂徒外藩而已哉?方今世乱多难,若功成事立,当与同好俱南济也。”

从张纮的这番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并不支持孙策去投奔袁术,而是希望孙策能够“绍先侯(孙坚)之轨”投奔丹阳去“收兵吴会”,也就是希望孙策自己创业。

张纮不希望孙策去投奔袁术的这种想法,恐怕是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私心。因为当时的袁术雄踞淮南,已经产生了攻打徐州的想法,而徐州的广陵郡势必成为袁术率先要征服的地盘。所以张纮才建议孙策不要去袁术那里,以免给袁术增加实力,而他建议孙策去丹阳自己发展,应该也是存在着希望其成为袁术后方不稳定因素的考虑。

不过,我们先不管张纮的主观意愿是什么,从孙策和张纮的这一番对话当中,我们可以看出,不管是孙策的规划还是张纮的建议,都离不开一个核心内容,那就是东渡江东。

所以孙策的东渡是孙策及其团队早在投奔袁术之前就已经制定下的战略规划。而且就算是在依附于袁术的期间,我们也可以想见,孙策以及孙策的团队会经常性的私下里进行讨论。这在许多史料中都可以得到印证。比如前面提到的,派人迎接孙策的母亲及家人徙居到历阳的朱治。在《三国志吴书朱治传》中就曾经记载“(朱治)后知术政德不立,乃劝策还平江东”。在小说中也正是朱治劝说孙策东渡江东去发展“实图大业”的。

以上三点可以充分的证明,孙策东渡是孙策及其团队长久以来的战略规划,是蓄谋已久的政治策略,而不是偶发事件。

孙策开始东渡从寿春出发后,先是到了历阳。据《三国志吴书孙策传》记载“比至历阳,众五六千”,也就是孙策到达历阳的时候已经有五六千人的规模。这主要应该是得益于孙策自身的威望,另外还应该又追随他的那数百人的“宾客”的功劳,他们应该是为孙策军队的壮大做出过招募兵勇的贡献。

那么孙策为什么离开寿春的第一站要来历阳呢?个人分析主要应该是有两点原因。

第一点当然是孙策的母亲以及家人已经在朱治的护送下来到了历阳。孙策急于想要与他们相见。第二点最重要的是历阳应该是袁术与刘繇军队对抗的最前线。也就是说吴景和孙贲等人应该正在这里与刘繇的部队进行着对峙。据《三国志刘繇传》记载“术图为僣逆,攻没诸郡县。繇遣樊能、张英屯江边以拒之”。也就是说刘繇因为袁术有僣越的行为,并且还占领着许多的郡县,于是刘繇就派遣属下屯驻在“江边”与袁术展开军事对抗。

这里所说的“江边”,根据《三国志吴书孙策传》中 “(刘)繇遣樊能、于麋东屯横江津,张英屯当利口,以距术” 的记载来看,很显然指的是樊能和于麋屯驻到了一个叫做“横江津”的地方。所谓的“津”最早就是渡口的意思,而“横江津”指的自然就是横江渡口。

据专家考证,古历阳县也就是今天安徽省和县,其县城东南二十五里的古长江渡口横江浦就是《三国志吴书孙策传》中所记载的的横江津。据资料显示横江津东对采石矶,为横渡长江的津要之处。当年刘繇的部属樊能和于麋应该就是屯驻在这里以抵御袁术的军队。

那么张英所屯驻的当利口又是在哪里呢?当利口又叫当利浦或当利港,就是今天和县境内当利水汇入长江的入江口。也是位于和县东南方向,距离县城大约十二里的地方。北宋时期词人贺铸曾经写过一篇组诗叫做《历阳十咏》,其中第五首就是描写的当利港。

贺铸

孙策到达历阳以后,凭借着手中五六千人的军事力量,再加上袁术给自己的授权,应该是很快就获得了在历阳战场上的最高指挥权。自己的舅舅吴景和从兄孙贲自然不必多说,至于袁术所任命的扬州刺史琅邪人惠衢,虽然是属于袁术的故吏,但恐怕没什么能力,是个“无能为”的角色。不是他自觉的“反水”投靠了孙策的手下,就是被孙策秘密的干掉,而向袁术谎称在战场上牺牲。总之孙策应该是接收了在历阳战场上的袁术部队。

然后,孙策开始在历阳进行短暂的休整和制定了战略部署。休整的内容主要包括联络可以协助自己的有生力量,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周瑜和张纮。

据《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记载“瑜从父尚为丹杨太守,瑜往省之。会策将东渡,到历阳,驰书报瑜,瑜将兵迎策。”也就是说孙策正是在历阳给自己的好兄弟周瑜写的信,让周瑜过来帮助自己的。而据《三国志吴书张纮传》记载“孙策创业,遂委质焉。表为正议校尉,从讨丹杨”也就是说张纮也正是在这一时期被孙策招来,兑现自己当年对孙策的承诺。

孙策当年投靠袁术之前在与张纮的对话中,张纮曾经亲口答应孙策说道:“方今世乱多难,若功成事立,当与同好俱南济也。”张纮的意思就是说“如果你孙策实现了我们今天所说的这一番规划‘功成事立’了,我就会和我同好的朋友一起去投奔你,帮助你。”

张纮不但兑现了自己的承诺,还协助跟随孙策一起东渡参与了讨伐丹阳郡的战事。据史书记载,在这期间孙策经常性的“身临行陈”也就是冲杀在战场第一线上。然而张纮却谏阻孙策,说道:“夫主将乃筹谟之所自出,三军之所系命也,不宜轻脱,自敌小寇。愿麾下重天授之姿,副四海之望,无令国内上下危惧。”

那么,孙策东渡之后到底都有哪些他亲自冲杀在第一线上的战役呢?他在历阳所制定的作战计划又到底是什么呢?

请看纪传体三国评传,小A点评三国风云人物系列文集《三国默示录》下一篇孙策之七《渡江转斗》为您继续解读!

小A斯蒂芬发表于9月9日。

如果觉得《初论“策之基兆”孙策东渡的真实原因及其对于吴国崛起的重要意义》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