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健康,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抑郁症健康 > 儿童教育心理学--了解儿童心理需求

儿童教育心理学--了解儿童心理需求

时间:2023-04-06 02:03:16

相关推荐

口算练习生成神器,一年级至六年级全齐,进入微信小程序,进行体验吧

一只鸟儿、一朵花、一颗星、一个雨滴、也都具有人性与生命力。他热爱整个大自然。他认为人类情感和自然力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或自然融入人类的感情。by泰戈尔

01了解儿童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教育问题对于成人来说,其实就是自我认识和自我指导的一个过程。教育问题于儿童来说也是一样,但这两者之间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由于儿童正处于发育阶段,自我认知和指导能力非常薄弱,外界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这里最大的困难莫过于对儿童的无知。成年人正确地了解自己的爱憎悲喜已属不易,更何况了解儿童,要在掌握丰富知识的基础上指导和引导他们就更难上加难了。

个体心理学是专门研究儿童心理的重要学科,个体心理学集中研究人格的统一性,并将自己的科学目光投向整体人格对其发展和可能表现的充满活力的追求。父母掌握个体心理学方面知识,就能懂的如何运用这些知识来指导儿童人格的发展。

根据个体心理学的理论:个体的行为是由个体统一人格诱发和指引的,由此可知,个体的行为反映了个体的心理活动。

关于人的发展的一个根本事实就是:人的心理总是充满着有活力的、有目的的追求。人自出生那一刻起,就在不断追求发展,追求完美,这种追求是无意识形成的,但却无时不在。这种有目的的追求主宰了人一生的具体行为,它甚至主宰我们的思想,因为我们的思维并非客观的而是和我们的生活目标和生活方式相一致的。

需要注意的是,人格的统一性,并不是建立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发展的,而是建立在个体对客观事实的主观看法的基础上,它有其独特的方式和目标。因此,人类虽然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中,但却以不同方式塑造自己。每个人根据他对事物的看法来调节自己,但他的看法有些是正确的,也有些是错误的。因此,我们要全面观察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和障碍,特别是个体在儿童时期形成的认知偏差,因为这种偏颇的认知会影响他后来的人生轨迹。

个体的追求或寻找目标的活动的前提是另一个重要心理学事实:人的自卑感。所有儿童都会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自卑感,它会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并试图通过改善自己的环境来消除自卑感。个人处境的改善会减弱自卑感。心理学上这一现象称为心理补偿。

自卑感及其心理补偿机制为人们犯错误打开了方便之门。自卑感可能在客观上有助于个体的完善,但它也可能导致单纯的心理调适,从而扩大个体和客观现实之间的距离。

如此,我们可以把那些明显表现出补偿性的性格特征的儿童分为三类:生来带有衰弱体质或有器官缺陷的儿童;从小受到严厉教育或没有感受过父母疼爱的儿童;从小在溺爱的环境中成长的儿童。

这三类儿童很清楚地表现出他们具有补偿性的心理特征。凭借对第一类儿童的考察,我们发现,尽管不是每个儿童都是生而残疾,但令人诧异的是,很多孩子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由身体或器官缺陷所引发的心理特征。对于另外二类,在实践上,几乎所有儿童都在不同程度上属于其中一种(受严厉管教和过分宠爱),甚至两者兼而有之。

以上三种类型的儿童都会产生欠缺感和自卑感,这种处境的儿童都会被激发出超 越其自身潜力的野心。自卑感和追求优越感是基于同一个基本事实上的两面,两者相辅相成。

02社会情感需求

判断儿童是否成长的一个有效标准,就是儿童所表现出来的社会情感。这一标准应该得到父母的注意。因为社会情感是儿童发展的晴雨表,社会情感强弱是儿童是否能获得正常成长的关键性因素。社会情感的任何障碍都会危害儿童的心理发展。

个体心理学就是围绕社会情感的根本原则来发展相应的教育方法。儿童的父母不应该让孩子只和一个人建立联系,若是这样,孩子势必不能为将来的生活做好充足的准备。

了解儿童的社会情感发展程度的一个好方法,就是仔细观察他入学时的表现。初入校园新环境,将成为对儿童最早最严峻的考验。在这里,儿童如何面对新环境和新环境的人都将成为一种挑战,他们的表现能第一时间说明他们是否已经为步入一个新环境做好了准备。

如果儿童刚进学校就遭遇失败,那就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这与其说是知识教育的失败,不如说是心理教育的失败。很多时候我们都能看出儿童逐渐失去信心,取而代之的是气馁的情绪。他们回避有意义的行动和任务,拒绝脚踏实地追逐成功,而是寻求自由自在之道和成功的捷径。他们抛弃了社会所认可的道理,而是选择某种优越感以补偿他的缺陷感的途径。然而选择捷径的人恰恰暴露他们内心的怯懦,不管他外在行为上表现得多么勇敢无畏。这种人只肯做十拿九稳的事情,再借着轻而易举的成功来炫耀自己的优越感。

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从某个单一的迹象推断出儿童所具有的心理素质和性格特点。如果一个孩子无法摆脱依赖某种东西的心理,那么我们可以知道,这个孩子肯定会有焦虑和依赖等负面情绪。而且能够轻松确定这个儿童属于被娇宠过度的一类。

另外,我们应该学会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来解释个体的人格,这种客观事实体现了即使个体本人在一定程度上也未曾意识到的、有目的的追求。

因此,每个人对待下面三个关于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基本问题的态度,要比对其他任何问题的态度都更能表现出其真正的自我。

第一个问题涉及社会关系。社会关系的问题会具体表现为某一特定任务,即结交朋友和与人相处。另外社会关系还包括关于这些关系的抽象观念,诸如友谊、友爱、信任和忠诚等。

第二个基本问题涉及个体如何度过他的一生,也就是说,他想在社会分工劳动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如果说社会关系是一个超越自我的关系:“你-我”的关系决定,那么,我们也同样可以认为,第二个问题是由:“人-地球”的基本关系所决定的。

第三个基本问题产生于人类分为两种性别的事实。显然,无法正确处理爱情和婚姻的问题,这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人格的缺陷和缺失。因此,对这个问题处理不当而产生的许多有害后果都可以从人格缺陷和缺失的角度来加以解释。

综上,我们完全可以根据个体对以上三个基本问题的回答,去发现他大致的生活风格和独特的目标。个体的生活目标具有决定意义。它决定了这个人的生活方式,并反映在这个人的行动上。因此如果一个人的目标是积极向上、指向生活中有建设性的一面,那么,我们就会这个人解决问题的方法中发现这一积极的印记,发现他解决问题的方法中有着建设性的一面。个体也会因此感受到幸福,并从他有建设性意义的活动中感受到一种价值和力量。相反,如果一个人的目标是指向生活中消极的一面,那么,个体就无力解决这些根本问题,自然也就不能体会到妥善解决这些问题所带来的快乐。

这些基本问题彼此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由于在社会生活中这些基本的问题会派生出某些特定的任务,而这些特定的任务又必须在统一的社会背景下(即社会情感的基础上)才能妥善完成,这些基本问题也因此变得极为密切。实际上,这些任务在儿童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我们的感官发展与看、听和说等社会生活方面的刺激是一致的;在和我们的兄弟、姐妹、父母、亲戚、伙伴、朋友和老师的相处过程中发育成长。这些任务还以同样的方式伴随一生。无论是谁脱离了与其同伴的社会接触,他的一生就注定失败。

所以,个体心理学有充足的理由把对于社会有益的事情视为是“正确的”。同理,偏离社会的标准和要求就不是“正确的”,并必然会与客观的法律和现实的客观必要性发生冲突。

由于个体心理学积极强调运用儿童的社会意识来监测一个孩子是否获得成长,所以,个体心理学想要确定和评价儿童的生活风格非常轻松自如。儿童一旦遭遇到生活问题,他就会在考验情境中表现出是否准备充分的行为。换句话说,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他是否具有社会情感、面对困难的勇气和解决困难的理解力,是否追求对社会普遍有益的目标。然后,我们只需要找到他努力方式的节奏,发现他的自卑感的程度和社会意识的发展强度。所有这些相互关联、互相渗透,就形成了一个不可分裂的统一体。这个统一体是顽固且不可分割的,除非这个统一体被发现有缺陷,随后,新的统一体才可能重建。

声明:本公众号尊重原创,素材来源于网络,好的内容值得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长按二维码关注---------

如果觉得《儿童教育心理学--了解儿童心理需求》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