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健康,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抑郁症健康 > 《儿童教育心理学》学习笔记(一):帮助你更加了解孩子行为

《儿童教育心理学》学习笔记(一):帮助你更加了解孩子行为

时间:2022-10-14 01:48:42

相关推荐

《儿童教育心理学》提出了关于人的自卑感的理论,他认为人的人格结构形成于儿童时期,要解决一个人的人格心理问题,必须从他的童年着手。因此帮助儿童形成正常的健康的人格是教育儿童的首要和核心问题。阿德勒反复强调,要用正确的方法帮助儿童培养和建立独立、自信、勇敢、不惧困难的品质和积极与他人集体合作的能力。

一、引言

1.成年人正确认识自我己所不欲,更何况是全面了解儿童,要在此基础上去指导和引导就更加困难了。

2.个体心理学的科学知识就是实践知识,因为所谓的知识也就是源于对错误和谬误的认识,不管是心理学家、父母、朋友还是个体,本身只要拥有这样的知识,就会懂得如何运用这些知识来指导人格的发展。

3.人格的整体性及其独特的生活目标和生活风格,并不是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个体对客观事实的主观看法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个体对客观事实的看法绝不是事实本身,所以尽管人类生活在同样的现实世界之中,但却各自以不同的方式来塑造自己,每个人都根据他自己对事物的看法来塑造自己,有些看法在心理上是健康的也是正确的,但有些则是不健康的也是错误的,我们要全面观察个体的成长过程,时刻关注他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心理问题和障碍,特别是关注他童年时的心理问题和障碍,因为这些心理问题和障碍会影响他以后的人生轨迹。

4.个体的追求或有目的的活动是以人的自卑感为前提的,所有的儿童都有一种天生的自卑感,他会激发儿童的想象力,激励他们尝试通过改善自己的处境来缓和或者消除自己的心理自卑感,心理学把这种现象称为心理补偿。

自卑感和心理补偿机制有着共同的一点,即他开启了人们犯错误的极大的可能性,自卑感可能在客观上有助于个体的改善,虽然这种补偿性心理特征的形成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但是它也可能导致单纯的心理调试,从而扩大个体和客观现实之间的差距。如果自卑感过于严重,那么当事人最终只能在心理上,而不能在行为上加以克服。

5.心理学家和为人父母者需要关注的是儿童在成长中所表现出来的社会情感的发展程度,因为社会情感是儿童发展的晴雨表,在儿童心理的正常发展中起着决定性和指导性作用,社会情感的任何障碍都会严重危害儿童的心理发展。

个体心理学就是围绕社会情感的根本原则来发展相应的教育方法,为了让孩子能更好的为将来的生活做好准备,孩子的家长和教育者不应该让孩子只和一个人建立密切关系。

6.问题儿童能否在学校取得进步,个体心理学还没有定论,不过能肯定的一点是,儿童在入学时遭遇失败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这与其说是学习的失败,还不如说是心理上的失败,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这些儿童逐渐对自己丧失信心,气馁情绪也在慢慢扩散,渐渐的他们开始回避有意义的行动和任务,转而去寻求自由自在之道和成功的便捷途径。他们抛弃社会所认可的康庄大道,而是选择以某种优越来补偿其自卑感的私人小道,对于这些丧失信心的儿童来说,选择最为便捷的成功之道最具吸引力。在他们看来,比起走社会所认可的大道,甩开社会的道德责任要容易的多,只会给他们一种毫不费力的征服感,这种人只肯做十拿九稳的事情,介意炫耀自己的优越,选择捷径显示了他们内在的怯懦和虚弱,尽管他们的行为表现的相当勇敢无畏,就像我们见过的那些作奸犯科之人,尽管表面上无所畏惧,骨子里却十分脆弱。同样尽管迹象并不鲜明,那些表面上勇敢无畏的儿童,却在没有什么危险的环境中暴露出一定的脆弱感。

7.被研究的对象并不理解他自己的行为表现。因此他没办法隐藏真正的自我,他的人格是通过他在环境中的行动表现出来的,而不是通过他对自己的看法和想法表现出来,这并不是说他在撒谎,而是说一个人的有意识的思想和无意识的行动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只有具备同情心,但又保持客观的旁观者才能跨过这种距离。

8.个体的生活目标具有决定意义,他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活风格,并反映在这个人的行动上,因此如果一个人的目标是指向生活中有建设性的一面,那么他所有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有建设性的一面,个体也会因此感受到幸福和快乐,并在这种建设性和有益的活动中感受到一种价值和力量。与此相反,如果一个人的目标是指向生活中消极的一面,那么个体就无法解决这些基本问题,因此也就不能获得妥善解决这些问题所带来的欢乐。

二、人格统一性

1.如果我们想要理解儿童的某一特定行为,就必须先了解其整体的生活时,儿童的所有活动都是他整体生活和整体人格的外显,不了解行为中隐含的生活背景,就无法理解他所做的事,我们把这种现象成为人格的统一性。

人格统一性的发展就是行动及其手段相协调成一个单一模式的过程,这种发展从童年就开始了,生活迫使儿童整合并统一自己的反应,而他对不同情境的统一的反应方式不仅构成了他的性格,也使他所有的行动个性化从而与其他儿童区别开来。

2.家庭中,往往由于父母对自己孩子的不正确的教育管束,导致孩子养成了一种依赖,甚至说是病态的性格,他们总把自己凌驾于父母之上,对其发号施令一旦要求得不到满足或者不合乎他们的心意,他们就会开始对父母动手动脚,以便引起父母的注意,或以此来强调自己的地位,虽然其本性并不坏,但这样的一种性格,如果不及时纠正,很容易对其成长造成极大的影响。

3.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中会犯错误,而且这些错误与其导致的结果密切相关,从而产生了个体错误的行为或错误的人生取向,这种错误的根源在于心理目标的确定,因为心理目标的确定和判断密切相关,一旦涉及到判断就存在犯错误的可能性,目标的确定在儿童早期就开始了,通常来说儿童在2~3岁就为自己确定了一个目标,这个目标总是在指引着他,激励他以自己的方式去追求。错误的目标的确定通常源于错误的判断,目标一旦确定就不会轻易改变,它会在不同程度上约束或控制儿童,儿童会以自己的行动落实目标,也会调整其自身生活,竭尽全力的追求和实现这个目标。

4.儿童生活中的所有活动都有其自身的目的所决定,他的整体人格不会让他偏离原有的目的,另一方面,学校则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有正常的生活方式,两者之间的冲突就无法避免的产生了,但是学校方面却忽视了这种情境之下的儿童心理,既没有体现出管理上的大度,也没有采取措施设法消除冲突的根源。

5.对个体和社会之间关系的思考是个体心理学的基础,同时对学校和学校中难以适应的学生的处理有着特殊的意义,学校必须学会把儿童看作一个具有整体人格的个体,一块儿尚待雕琢的哺育学校,还必须学会运用心理学的知识来对特定的行为进行评价和判断,学校不能把特定的行为看作一个孤立的音符,而是要把它看作整个乐章的组成部分,即整体人格的组成部分。

三、追求优越及其对教育的意义

1.除了人格的统一性外,人性另外一个重要的心理事实是人们对优越感和成功的追求,这种追求与人的自卑感有着直接的关联,如果我们不感到自卑或自我感觉处于下游状态,我们就不会有超越当下的愿望,优越感与自卑感是同一心理现象的两个方面。

2.我们应该努力增加孩子面对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否则我们就无法判断孩子的能力和潜力,如果我们鼓励他们,他们也许就会取得更多更大的成就。如果我们吓唬他们,甚至夺走他们对美好未来的希望,即便他们能够继续生活下去,但也不是我们所期待的那种结果了。

3.培养孩子的勇敢、坚韧和自信尤为重要,要让他们认识到面对挫折不能气馁,也不能丧失勇气,而是要把挫折当做一个新的问题去解决。

4.一个有犯罪倾向的孩子同时也会极端自负,这种自负和野心有着相同的根源,他迫使这种孩子不断以某种方式来凸显自己,当他们不能在生活中的积极方面寻求一席之地的时候,就会转向生活中的消极方面。

5.父母刻意的教育会使他们特别关注甚至监视自己的孩子,在绝大数的情况下,这是一件好事,但是这也经常是孩子总想成为被关注的焦点,如此一来,这些孩子很容易把自己看作一种用来展示的试验品,并认为他人应对此承担责任,因为他人是操纵的一方,这些孩子认为其他人应该为他们克服任何困难,只有他自己不负任何责任。

四、追求优越感的正确引导

1.众所周知,每个孩子都会追求优越感,而教育者的任务就是把这种追求引向富有成就和有益的方向。并确保这种追求给孩子们带来的是精神健康和幸福,而不是精神疾病和不幸。区分有意的和无意的优越感追求的标准又是什么?标准就是看他是否符合社会利益。

2.很明显,懒惰的背后通常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权谋,懒惰的孩子就像走钢丝的人,他们行走的钢丝下面总是装着保护网,这样即使他们掉下去所受的伤害也会大大减小,甚至完全没有受伤,显然说他们很懒惰,要比说他们无能所带来的伤害小,简单来说懒惰是那些缺乏自信的人的一种自我保护屏障,但同时也阻碍了他们努力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而当前的教育方法却对懒惰的孩子无计可施,相反这些方法恰好满足了他们的期待,人们越是责备一个懒惰的孩子,就越是正中他们的下怀,因为不停的责骂转移了人们对他能力问题的注意,而这正是他一直期待的惩罚,也具有同样的效力。教师总是相信惩罚可以使他们改正,但总是以失败告终,即使是最严厉的惩罚,也无法使一个懒惰的孩子变得勤快起来。

3.尿床症状通常发生在那些原先是被溺爱,后来又被剥夺王冠的孩子身上,尿床是一个信号,表明他无法接受被冷落的境遇,即使在夜间也在争夺母亲的注意力。

4.如果儿童在学习说话的时候没有任何困难,那么就没有人会对他的进步给予特别关注,而如果他在这方面存在问题,他就会成为家里谈论的焦点,家庭会特别为这个孩子操心,孩子自己也会过分关注自己这个问题,他会有意识的控制自己的表达,相反正常说话的儿童则不会这样,我们知道有意识的控制自己的行动会引起功能的紊乱。

5.虽然弄清楚生命过程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试图去控制生命的每一个运动,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只有凭借身体自由挥洒,我们才能创造出艺术作品。

如果觉得《《儿童教育心理学》学习笔记(一):帮助你更加了解孩子行为》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