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健康,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抑郁症健康 > 人格之三人格的心理特征6

人格之三人格的心理特征6

时间:2024-01-18 23:04:29

相关推荐

4、人格的形成和发展【续】

(4)儿童早期经验。“早期的亲子关系定出了行为模式,塑成一切日后的行为”。这是有关早期童年经验对人格影响力的一个总结。中国也有句俗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人生早期所发生的事情对人格的影响,历来为人格心理学家所重视,特别是弗洛伊德。为什么人格心理学家会如此看重早期经验对人格的作用呢?

斯皮茨 (Rene Spitz,1887-1974) 在对孤儿院里的儿童进行的研究中发现,这些早期被剥夺母亲照顾的孩子,长大以后在各方面的发展均受到影响。许多孩子患了“失怡性忧郁症”其症状表现为哭泣、僵直、退缩、表情木然,并且有人提出弃子会使儿童产生心理疾病,孩子会形成攻击、反叛的人格。

艾斯沃斯 (M.Aimworth-1913-1999)通过对陌生情境中婴儿依恋的研究,将婴儿依恋模式分为安全依恋、回避依恋与矛盾依恋三类,并做了数十年的追踪,将婴儿时期的依恋对人格的发展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早期安全依恋的婴儿在成人后有更强的自信与自尊,确定的目标更高,表现出对目标更大的坚持性,更小的依赖性,并容易建立亲密的友谊。

早期童年经验的问题引发了许多的争论,例如,早期经验对人格产生何种影响?这种影响是否为永久性的?我们认为,人格发展的确受到童年经验的影响,幸福的童年有利于儿童向健康人格发展,不幸的童年会引发儿童不良人格的形成,但二者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溺爱也可使孩子形成不良的人格特点,逆境也可磨炼出孩子坚强的性格。早期经验不能单独对人格起决定作用, 它与其他因素共同来决定人格。早期儿童经验是否对人格造成永久性影响因人而异,对于正常人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的成熟化,童年的影响会逐渐缩小、减弱,其效果不会永久不衰。

(5)学校教育因素。学校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施加影响的教育场所。教师、班集体、同学与同伴等都是学校教育的元素。

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发展具有指导定向作用。教师的人格特征、行为模式与思维方式会对学生产生巨大影响。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这种风格为学生设定了一个“气氛区”,在教师的不同气氛区中,学生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方式。

学生的人格除了受教师的影响,同伴群体对学生人格也同样具有巨大的影响。班集体是学校的基本组织结构。班集体的特点、要求、舆论和评价对于学生人格的发展具有弃恶扬善的作用。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学家马卡连柯高度评价过学生群体对每一个个体的影响。他认为学校里存在着两种平行的教育力量:教师和学生集体。总之,学校对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影响是不可忽视,学校是人格社会化的主要场所。教师对学生人格发展具有导向作用,同伴群体对人格发展具有弃恶扬善的作用。

(6)自然物理因素。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空间拥挤程度等这些物理因素都会影响人格.一个著名的跨文化心理尝研究实例,是关于阿拉斯加州的因纽特人和非洲的特姆尼人的比较研究。这个研究说明了生态环境对人格的影响作用。

因纽特人以渔猎为生,夏天在船上打鱼,冬天在冰上打猎。主食肉,没有蔬菜。过着流浪生活,以帐篷遮风避雨。这个民族以家庭为单元,男女平等,社会结构比较松散,除了家庭约束外,很少有持久、集中的政治与宗教权威。在这种生存环境下,父母对孩子的教养原则是能够适应成人的独立生存能力。男孩在外面由父亲教打猎,女孩在家里由母亲教家务。儿女教育比较宽松、自由、不受打骂,鼓励孩子自立,使孩子逐渐形成了坚定、独立、冒险的人格特征。

而特姆尼人生活在杂色灌术丛生地带,以农业为主,种田为生;居住环境固定,形成300~500人的村落;社会结构紧固,有比较分化的社会阶层,建立了比较完整的部落规则。儿童在哺乳期,父母对孩子很疼爱,断奶后就要接受严格管教,使孩子形成依赖、服从、保守的人格特点。由此可见,不同的生存环境影响了人格的形成。

另外,气温也会导致人的某些人格特征的频率提高。例如,热天会使人烦躁不安,对他人采取负面反应,甚至进攻,发生反社会行为。世界上气候炎热的地方,也是攻击行为较多的地方。

自然环境对人格不起决定性影响作用,更多地表现为一时性影响,而且多体现在行为层面上。自然物理环境对特定行为具有一定的解释作用。在不同的物理环境中,人可以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特点。

(7) 自我调控因素。上述各因素体现的是人格培养的外因,而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人格的自我调控系统就是人格发展的内部因素。人格调控系统是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通过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个方面来对个体进行调控,使个体心理的各个方面和谐统一,使人格达到统合与完善。

综上所述,在人格的培养过程中,各种因素对人格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不同的作用。遗传决定了人格发展的可能性,环境决定了人格发展的现实性。

《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鉴定教材 P96

【感想感言】我想:大学教育缺少人性和人文关怀教育,或者说缺少心理疏导干预培训。经过高等教育的人才,往往到社会上也不适应,甚至会出现社会影响极坏的恶性事件。反社会人格、自杀倾向严重、偏执等人格障碍也屡见有其人。传统的必须考上大学才有出路,而经过寒窗苦读到大学以后却好像没人管理了一样,人要往哪里走,怎么走,都要自己重新定位和选择,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被管理”也是一种极其普遍和通俗的规律,疏于管理尤其是让人思想的野马奔驰起来,容易,但也容易跑偏。所以,学校里的心理辅导老师责任和市场潜力巨大。

5.人格理论

人格理论是对个体人格结构和功能的假设性说明。它们可以帮助我们达成心理学的两个主要目标:理解人格的结构、起源、以及与此有关的特点;根据对人格的理解预测行为和生活事件,不同的理论对人在一定条件下如何做出反应或是适应有不同的预测。

由于理论家们的出发点、数据的来源、以及解释的现象不同,他们研究人格的方法也不同。有些着重于个体人格的结构,而另一些则关注人格是如何发展的。有些对个体做了什么感兴趣,无论是特定行为还是重要的生活事件,而另外一些研究的是人们对自己的生活如何感受。最后,还有些理论试图解释那些有心理问题的个体的人格特点,而还有一些人关注的是健康的个体。所以说,每个理论都可以解释人格的一部分特性,合并起来就可以使我们对人的天性有更多的了解。下面我们介绍几种有代表性的人格理论。

(l)人格的类型理论。这是指根据一类人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共同特点对人格进行分类的理论,用它来描述一类人与另一类人的心理差异。

1)机能类型说。英国心理学家贝恩(Alexander Bain,1818-1903)和法国心理学家里巴特(T.Rubot)等人将人格分为理智型、情绪型和意志型。

理智型的人以理智衡量一切,以理智支配和调节言行,凡事讲究合乎道理规则,可能较真、刻板;

情绪型的人,其言行受情绪控制和支配,情绪体验深刻,易冲动、常常感情用事,不计后果;

意志型的人,有着非常明确的行动目标和较强的自制力,行为主动坚定,这样的人能够主动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服从于自己的目的。

人群中有上述三种典型类型的人,也有不少中间型的人。

2)向性说。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按心理活动的倾向性将人格分为外倾(外向)型和内倾(内向)型。

外向的人心理活动倾向于外部,通常感情外露,热情、活泼、开朗,善于交际;内向的人心理活动倾向于内部,往往感情内隐,沉静,反应缓慢,少与人交往,适应环境的能力较篷。一般说来,在一个人的入格特征中,既有内向的特点又有外向的成分,没有纯粹内向或外向的人。极端外向型或内向型都是不健康的人格。就个体人格发展而言,一个人的前半生更倾向于外向拓展,而后半生更倾向于内心世界。

3)文化一社会价值类型说。德国的斯普兰格(E.SprarIger,1882-1963)等人用价值观来划分人格类型,有理论型、经济型、审美型、社会型、权利型和宗教型。

理论型的人对事物的观察和分析总是冷静而客观的,他们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体系来评价事物的价值,他们执著地探寻真理,并以此为生活的目的。但是,在遇到实际问题时,常常会无所适从,仅能纸上谈兵。

经济型的人是以经济的眼光看待事物的,他们根据实际功利来评价事物和人的价值,常常是“利字写中间,道义放两边”,以获取财产和利益为生活目的,其典型代表就是唯利是图之人。

审美型的人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总是从审美的角度出发,他们不太关心实际生活,只追求审美价值而忽视实际价值。

社会型的人,把爱视为最高的价值,以增进他人及社会的福利为其生活的目的。

权利型的人重视并追求权利,常常会不惜牺牲他人利益去获取权利,进而达到指挥控制他人的目的。

宗教型的人,具有坚定的信仰,以追求、实现自己的信仰为生活目的。

美国心理学家弗洛姆 (Erich Fromm,19OO--1980)将人格划分为两大类型,即生产的倾向型和非生产的倾向型。

生产的倾向是健康人格,是人类发展的一种理想境界或目标,与马斯洛提出的自我实现的人相似。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成为创造者,对社会做出创造性的贡献。生活在健全社会的人,会发展为生产性的人。

非生产的倾向型是不健康的和病态的人格,是不健全社会的产物。弗洛姆把非生产的倾向型又分为几种类型

①接受倾向型。这种人没有生产能力和爱人的能力,他们总是寻求他人帮助,完全依赖他人给予,一旦无人帮助,他们就会感到焦虑、恐怖、无依无靠。

②剥削倾向型这类人不期望接受,而是巧取豪夺,他们会利用一切可利用的人,一旦失去利用价值,就会被抛弃。

③储藏倾向型。这种人对外界感到威胁,他们通过储藏来获得安全感,他们想方设法储存、占有,通常会表现为吝啬、拒绝他人等特征。

④市场倾向型。这种人竞争意识强,把自己当做商品,努力使自己适合市场需要,常常缺乏安全感。弗洛姆认为,每个人的人格结构中不只是单一的一种倾向,而是几种倾向的混合。

一个人心理健康与否,取决于个人身上消极和积极性格特征的比例。

(未完 待续)P97

(2)人格的特质理论。【续前 人格理论 2单元普通心理学第四节人格之三人格的心理特征8】

人格特质理论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 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Gordon Ailpotu r897-1967) 和卡特尔(JamesMctteencetteli,1860-1944)。特质理论认为,特质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性,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测评人格所常用的基本单位。

l)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奥尔波特于1937年首次提出了人格特质理论。他把人格特质分为两类。一类是共同特质,指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人或一个群体所共有的、相同的特质在研究人格的文化差异时,可以比较不同文化中的共同特质。另一类是个人特质,指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个人特质依其在生活中的作用又可分为三种:首要特质、中心特质、次要特质。首要特质是一个人最典型、最有概括性的特质,它影响到一个人各个方面的行为活动,比如,多愁善感就是林黛玉的首要特质。

中心特质是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特质,在个体身上大约有5-10个中心特质,比如清高、率直、聪慧、内向、抑郁、敏感等属于林黛玉的中心特质。

次要特质是个体不太重要的特质,不经常表现,只在少数特殊情况之下才表现出来。

2)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卡特尔受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启发,用因素分析的方法对人格特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基于人格特质的一个理论模型。该模型分为四层,从上至下依次为: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

①表面特质与根源特质。

表面特质是指直接与环境接触,常常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从外部可以观察到的行为。

根源特质隐藏在表面特质的后面,深藏于人格结构的内层,它是制约表面特质的潜在基础和人格的基本因素,是建造人格大厦的砖石。

根源特质必须通过表面特质为中介,通过因素分析才能发现。例如,“自作主张”“自以为是”“高傲”“指责别人”等表面特质,都是“支配性”这个根源、特质的表现。

卡特尔经过多年研究,通过因素分析,确定了16种根源特质。卡特尔认为,这16种根源、特质各自独立,并且普遍地存在于各种不同年龄和不同社会生活环境的人身上。但是,各个根源特质在每个人身上的强度是不同的,这就造成了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差异。

②体质特质与环境特质。体质特质由先天因素所决定,如兴奋性、情绪的稳定性等;而环境特质则由后天环境因素所决定,如焦虑、有恒性等。

③动力特质、能力特质与气质特质。

动力特质是具有动力特征的特质,它使人趋向某一目标,包括生理驱力、态度和情操。

能力特质是表现在知觉和运动方面的差异特质。包括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气质特质是决定一个人情绪反应的速度和强度的特质,它们同时受到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3)艾森克(Hans jurgen Eysenck,1916-1997)的“三因素模型”。艾森克依据因素分析方法提出了人格的三因素模型。这三个因素是:

①外倾性 (extraversion),它表现为内、外倾的差异。

②神经质 (neuroticism ),它表现为情绪稳定性的差异。

③精神质 (psychoticism),它表现为孤独;冷酷、敌视、怪异等偏于负面的人格特征。

艾森克将外向性和神经质这两个维度组合起来建立起一个环状图形。他指出,这图形中的每一个象限代表了希波克拉底所提出的四种人格类型中的一种:即稳定内倾型(黏液质),稳定外倾型(多血质),不稳定内倾型(抑郁质),不稳定外倾型(胆汁质)。然而,艾森克的特质理论允许这些分类中的个体变异。个体可以落到这个圆圈中的任何一点上,从非常内向的到非常外向的,从非常不稳定的(神经质的)到非常稳定的。

艾森克依据这一模型编制了艾森克人格问卷,这个量表在人格评价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4)五因素模型艾森克理论的许多观点得到了研究证据的支持。但是,近年来,多数人认为五因素可以最好地描述人格结构,这五个因素并不能很好地与艾森克的三个维度重叠。虽然这五个因素不能被所有的人格研究者认同,但现在它们确实已成为特质结构的绝大多数讨论的试金石。

塔佩斯 (Tupes) 等运用词汇学的方法对卡特尔的特质变量进行了再分析,发现了五个相对稳定的因素,以后许多学者进一步验证了“五种特质”的模型,形成了著名的大五因素模型(big five factors model)。这五个因素是:

①开放性 (openness)具有想象、审美、情感丰富、求异、创造、智能等特质。

②责任心 (conscientiousness)。显示了胜任、公正、条理、尽职、成就、自律、谨慎、克制等特质。

③外倾性 (extraversion)。表现出热情、爱社交、果断、活跃、冒险、乐观等特质。

④宜人性 (agreeableness)。具有信任、直率、利他、依从、谦虚、移情等特质。

⑤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neurodeism)。具有焦虑、敌对、压抑、自我意识、冲动、脆弱等特质。

这五个特质的头一个字母构成了“OCEAN”一词,代表了“人格的海洋”。1989年麦克雷和可斯塔(McCrae&Costa)编制了“大五人格因素的测定量表”。

5)七因素模型特里根 (Telieger11987)等用不同的选词原则,获得了七个因素,构成了七因素模型(seven factor model)。这七个因素是:正情绪性、负效价、正效价、负情绪性、可靠性、宜人性、因袭性。与“五因素模型”相比较,“七因素模型”增加了正效价(如优秀的)和负效价如邪恶的)两个因素。人格特征量表是“大七人格模型”的有效测量王具。

现代人格理论在临床心理、健康心理、发展心理、职业心理、管理心理和工业心理等方面都显示了广泛的应用价值【例如,外倾性、神经质、随和性等均与心理健康有关;外倾性和开放性是职业心理与工业心理的两个重要因素:责任心与人事选拔有密切关系】。

约翰 (Jbhn 1994)研究了“大五人格”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关系,【发现:高开放性和高责任心的青少年具有优秀的学习成绩,而低责任心和低宜人性的青少年有较多的违法行为。

高外倾性、低宜人性、低责任心的青少年常发生与外界冲突的行为问题;

高神经质、低责任心的青少年则经常表现出由内心冲突引起的问题】。

如果觉得《人格之三人格的心理特征6》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