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健康,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抑郁症健康 > 针灸治疗抑郁性疼痛

针灸治疗抑郁性疼痛

时间:2024-05-17 03:03:36

相关推荐

抑郁性疼痛多因情志不舒,气机郁滞引起的种慢性疼痛。临床表现主要有胸胁胀痛,头痛腹疼,腰背酸痛,痛无定处,肢体不适。其兼症较多,或健忘失眠,头晕耳鸣,或口干舌燥,咽中不适,或呕吐吞酸,腹胀纳呆,或心中闷乱,目赤肿疼。当情绪不宁时,症状明显。患者情绪常易波动,形成可逆性的恶性循环。检查常无器质性疾病。笔者应用针灸调理气机,配合心理疗法,打断恶性循环,可使郁解痛止。

一、病机重点在郁

郁痛机理,重点在郁。气郁则脏腑功能失调,血、痰、湿、食、热诸郁接踵而至。郁则不通,不通则痛。

肝主情志,若情志失调,肝气郁结,表现精神抑郁,胸闷太息,胁肋胀痛。气郁化火,则目赤头痛。耗伤阴液,虚火上炎,则口舌及咽喉燥痛。肝郁伤脾,脾失健运,生湿聚痰。若痰湿阻滞经络关节,引起躯体肢节疼痛。痰气郁结于咽,咽中梗阻。

若食滞不消,发为腹痛。肝郁日久,耗伤心气,心神失养,则精神恍惚,善悲时欠,发为脏躁。气损及血,心血不足,产生悸痛。肝气逆肺,则肺气不展,咳喘胸痛。

二、治疗重在调气

治疗郁证性疼痛,重在调气。《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云;“木郁达之”。即疏泄肝气,使气通达。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若气血调和,郁散痛止。

《证治汇补·郁证》云:“郁病虽多,皆因气不周流,法当顺气为先”正说明了调理气机的重要性。若气郁日久,脏气虚弱,又当补益与行气结合,使气行助血生,血生助气运。若虚实夹杂,在补正祛邪中亦要注意理气,气顺既可助气血生化,又可疏通经络以利祛邪。

三、病案举例

杨某,50岁,家庭妇女,1983年5月20日就诊。

主诉:全身疼痛不适。患者因家庭出身问题,在“文革”中屡受挫折。曾有月经周期紊乱,痛经和漏下史。多年来,头痛眩晕,腹部疼痛,腰背酸痛,胸胁胀痛和肢体疼痛等时常交替发作。血压、血沉胸透及其它检查均无发现异常。曾用过针灸治疗和屡服中西药,虽时有短暂好转,终而未见减轻。后反增口干舌燥,咽部不适,目赤疼痛。服清凉之品,火热未消;服知柏地黄丸之类,疼痛反甚。时嗳气吞酸,时烦躁失眠,舌红少苔,脉象虚弦。诊断为抑郁性疼痛。治以调和脏腑、解郁止痛。

【取穴】膻中、内关、中都、章门、神门。

【配穴】脘闷嗳气腹疼,加足三里、中脘;口干舌燥、咽喉疼痛加太溪、照海:咽中如物梗塞加丰隆、间使、鱼际;失眠健忘加心俞、三阴交;久病气虚加气海、足三里;目赤疼痛加太冲;胁痛加肝俞、期门、侠溪;头痛加风池、风府、百会;上肢疼痛加曲池、大陵、郄门;下肢痛加阳陵泉、足三里;腰背痛加魄户、委中。

【操作】每次主穴必用。其它穴根据病情变化灵活加减。其中内关、太冲、丰隆、风池、风府、曲池、大陵、郄门、阳陵泉和委中等穴均施以泻法,进行强刺激,留针20~30分钟,每隔10分钟捻转次。膻中、中脘、照海等穴施以平补平泻法,留针20~30分钟。余穴均施以补法,亦留针,针后灸足三里、百会、气海。一日一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5天。治疗中,嘱其乐观处事。经3个疗程后,诸痛渐止,余症减轻,续治2个疗程而痊愈。

随访2年未见复发。

【附注】在主穴配伍中,膻中乃八会穴之一,气会于此。可调理全身之气,使气郁者达,气虚者补内关位于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通阴维,会合于胃、心胸,“气纳三焦,血归包络”,用以调理气血止痛;中都乃肝经郄穴,为调气止痛要穴;章门乃脏会穴,针以调和五脏;神门为心经原穴,取其调养气血,解郁镇静止痛。诸穴配合使气顺郁解,脏腑和调,诸痛消失。本文承蒙导师邱茂良教授审阅。

如果觉得《针灸治疗抑郁性疼痛》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