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健康,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抑郁症健康 > 《心经》让我们心灵获得解脱的智慧

《心经》让我们心灵获得解脱的智慧

时间:2018-09-08 09:31:05

相关推荐

《心经》中讲道:“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色是什么呢?不少人理解为情色,实际上情色只是其中之一,“色”是相,我们可以看到,听到,闻到,感知到的,都可以称为“色相”,色相也是表象。

人生有两大烦恼,一种是沉迷于色相蒙蔽,一种是执念于空。沉迷色相蒙蔽的人,凡事向外求,想从世俗生活里获得更多,拥有更多,但无论拥有多少,始终感觉还不够,还想继续争夺,结果一辈子都在拼命追逐,片刻不得安闲,不曾感受人生真正的美好,到头才发现拥有的不过只是一场空。

执念于空的人,一心求静,求空,试图远离红尘俗世,彻底跟现实世界划清界限,把自己绝缘封闭起来。可即便躲避到深山老林,深山不是尘世吗?尘俗的心还在,欲望就不会熄灭,所以,对于一个没有真正觉悟的人,深山和闹市会有区别吗?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尘世即西方极乐,西方极乐即尘世。都说“佛”在西方极乐世界,那么,这个极乐世界在哪里呢?在西边什么地方呢?假如以色相衡量,恐怕向西走十万八千里也找不到。

西方极乐不在西,不在某个庙堂,而在每个人心里,你觉悟了,便得到了解脱,瞬间就到了西方极乐;你没有觉悟,即使走遍所有庙堂,翻遍所有佛经,走到西方尽头,也不会找到佛说的极乐世界。

有些人生活遇到了烦恼,便会念佛经,拜佛,认为这样能让心平静下来,可这样的平静能持续多久呢?我们依旧需要混入滚滚红尘,面对心中的烦恼,面对生活的种种问题,烦恼接踵不断,又如何能够真正获得解脱呢?

佛讲的“空”,不是让我们跟这个世界绝缘,不是让我们遇到问题消极逃避,而是教导我们该以什么心态面对人生种种烦恼。有这样一则故事,老和尚带徒弟出游,路过一条河,见一女子正想过河,又不敢过河。老和尚便对徒弟说:“你去背她过河。”徒弟很为难的说:“她是女施主,我是和尚,如何能背她过河呢?”

老和尚没有再对徒弟说什么,跟女子讲明来意,便背女子过河,过河后徒弟一直想不明白,师父为什么会破戒背女子过河,他忍不住对师父说:“师父,今天你犯戒了,怎么能背女子过河呢?” 老和尚笑道:“你看我已经放下了,你还在河对岸纠结着。”

在这则故事中,师父做到了真空,而徒弟是假空,真空是不为表象所蒙蔽,万事万物不扰心,过去了便不留痕迹;假空是执念于形式的空,有色和空的分别心,空也是迷,色也是迷,空和色都是心头的执念。

我们在生活里遇到问题,心生烦恼,是事情让我们烦恼吗?其实是我们自己被烦恼困扰了,要知道烦恼从来解决不了问题。譬如,过河这件事,女子是烦恼,过河是烦恼,假如每个人都像徒弟一样纠结于女子,纠结于该不该背她过河,心头永远断不了烦恼。倘若如师父一般,心无杂念,无男女之别,无过河不过河之难,过去便放下了,烦恼如何来呢?

譬如,你帮助了别人,而帮助的人却非议你的行为,你因此心生怨念,内心异常愤怒,这样你就会被怨恨和愤怒困扰。到底是什么让你烦恼呢?是你帮助别人这件事?还是别人非议你的行为呢?

其实是你自己没有放下帮助别人这件事,倘若你心里早就放下了,别人非议你,赞赏你,对你又有什么影响呢?只有当你念念不忘曾帮助别人这件事,才会被别人的评价影响,最终成为自己的烦恼。

对于真正有大觉悟的人“烦恼即菩提”,人当如何才能解脱呢?从智慧里解脱,当有了解脱的智慧,又如何被烦恼困扰呢?智慧不是从山中来,也不是从庙堂来,智慧从心中来,从烦恼里来。

我们经历某种生活的烦恼,一念间顿悟,感觉不必要为烦恼而烦恼,心里彻底放下了这件烦恼的事,这样智慧就来了。最难解决的永远不是某个难题,而是面对难题时,我们心生的种种念想和欲望。

譬如,人人都有贪念,贪从何来呢?从名?还是从利呢?假如世人给我们某些名声,我们不为所动,不追逐表象的名,名如何能让我们贪呢?倘若我们有富可敌国的财富,却不被财富所奴役,利如何让我们贪呢?

贪实际是心头的一种念想,只有当你拼命追逐某种念想时,你所追逐的事物才能勾起你心中的贪念。如果说贪恋色相是贪,那么,执念于空,不也是另一种贪吗?色和空又有何异呢?

一个人做了善事,如果心里想博得善名,求得福报,有人非议你的善名呢?或没有得到你想要福报呢?这时你可能就会心生不甘的念想,认为自己行善却不能得到应有的回报,恶念从此滋生,善与恶又有多大分别呢?

觉悟时“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没有觉悟时,空即是空,色即是色,这是分别心,有了分别心便有了是非念,善恶念,今天一念是,明天一念非;今天一念善,明天一念恶,反复无常,如何能解脱呢?

假如我们能做到风过水无痕,色也放下,空也放下,不执念于放下色,也不执念于放下空,万念顿消,心里干干净净的,还会烦恼什么呢?解决事情的烦恼,远没有解决心头的烦恼更难,一件难解的事,可以生出万般心头的烦恼,倘若心头烦恼不放下,事情的烦恼又如何解决呢?倘若心头的烦恼放下了,还会为某件事情烦恼吗?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空是受想行识,色也是受想行识,善是受想行识,恶也是受想行识,因为心里念念不放,才会念念不断,念念不断便会反复无常,被各种妄想,欲望,思虑迷惑。

觉悟者能做到“烦恼即菩提”,我们普通人则是“烦恼即痛苦”,烦恼与烦恼又有什么二般区别呢?为什么一个从烦恼里领悟到了智慧;另一个却倍感煎熬痛苦呢?这也是受想行识不同,看到的世界不同,看到的问题不同,看到的烦恼不同。

如果觉得《《心经》让我们心灵获得解脱的智慧》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