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健康,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抑郁症健康 > 《不完美的她》:以“回避依恋型人格”角度 解读林绪之孤僻性格

《不完美的她》:以“回避依恋型人格”角度 解读林绪之孤僻性格

时间:2018-06-23 17:34:24

相关推荐

“悲惨的童年经历,长大后再怎么成功、美满,心里都会有个洞,充斥着怀疑、不满足、没有安全感。那些发生在童年时期的疾病是最严重,也是最难治愈的。”——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不完美的她》是根据日剧《母亲》改编的一部网剧。这部剧由周迅、惠英红、赵雅芝三大女神级演员同台出演,除此之外,还有青年演员黄觉和金牌老戏骨金士杰的加盟,如此重磅阵势的都市剧,一开播就成了观众热追的一部作品。

这部电视剧主要围绕周迅饰演的女主林绪之展开故事,林绪之原生家庭并不幸福,她的父亲是个家暴男,经常家暴她和母亲。在恐慌与冲动之下,5岁的林绪之点火想结束父亲带来的这场噩梦。

母亲误以为是女儿引起的火灾,为保护女儿她顶罪入狱,而5岁的林绪之却因此被母亲遗弃。不久之后,她就被惠英红饰演的袁玲领养。袁玲对林绪之关爱有加,甚至比对自己亲生女儿还好,但依然无法弥补林绪之被生母遗弃的心理创伤。

成年后的林绪之成了一名网络黑客,事业有成的她,从未放弃过寻找生母。在寻母途中,她邂逅了7岁的女童穆莲生。由此开启了一场她与穆莲生互相温暖,彼此救赎的旅程。

《不完美的她》这部剧带有浓烈的悬疑色彩,不仅剧情感染观众的情绪,所呈现的现实意义也十分值得人们深思。

林绪之事业有成,拥有关心她的家人和朋友,但她却总是与所有人都保持着距离:跟自小抚养自己的养母关系不亲近,与一起长大的妹妹关系异常客套,跟公司同事的关系就更是疏远了。

为什么林绪之会害怕与人亲近,总是刻意疏远与身边人的关系呢?这是因为她的“回避依恋型人格”在作怪。

在童年成长过程中,家庭不健全的林绪之,没有得到父母给予的依恋满足,甚至还惨遭遗弃,痛苦的童年给她留下了心理阴影,使得她对亲密关系产生了畏惧感。出于自我保护,林绪之干脆放弃依赖身边人,拒绝与他人亲密接触,以此避免再次被伤害。

今天本文将以《不完美的她》为例,探讨“回避依恋型人格”在林绪之身上的体现,以此来解读她性格背后的现实内涵。

01、什么是回避依恋型人格?

英国精神分析师约翰·鲍尔比发现,孩子与父母之间存在的情感依恋,在婴儿时期就初步显现。比如父母离开时,会持续哭;父母不搭理孩子时,孩子会表现出落寞的情绪。

孩子对父母的情感依恋,是孩子成年后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情感根基。

如果父母对成长期孩子的情感需求不敏感,表现消极,也很少让孩子从亲密接触中获得乐趣的话,孩子就还容易形成“回避依恋型人格”。

回避依恋型,是指孩子从小没有跟父母建立良好的情感联结,导致形成一种对亲密关系回避的情感模式。

拥有回避依恋型人格的孩子,他们成年后追求独立,不愿依赖身边人,也难以信任他人,甚至对亲密关系产生不适或畏惧感。

在成长过程中,家庭关系的不和谐,以及父母角色的缺失,使得林绪之养成了消极的回避依恋型人格。

02、关于林绪之回避依恋型人格的2个表现

第一、喜欢独来独往,表面看上去很独立,实则是假装坚强

林绪之在生活中是一个喜欢独来独往的人。上大学后她就不再花家里一分钱,而是自己养活自己。毕业后,她一直漂泊在外,也不跟养母和妹妹们住在一起。而在工作上,作为一名网络黑客,林绪之的工作性质不仅自由,也不需要与人有过多接触。

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上,林绪之看似非常独立,甚至不需要跟周围人来往,但这其实是林绪之内心脆弱的表现,她并不是真正的独立,而是假装坚强,是用一种回避的方式来伪装自己。这种行为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假性独立”。

假性独立,是指为了避免自己与他人接触而引起的羞耻感和尴尬,而刻意用自我封闭的行为,来与他人保持距离。

换句话来说,就是与他人亲密接触的过程,会让内心缺乏安全感的人想起某些负面记忆(比如痛苦的童年记忆、挫败的经历等),使得他们对这种亲密接触产生不适感。为了避免这种尴尬,他们会刻意疏远他人。

林绪之从小被生母遗弃,没有在构建健全人格的最佳时期,得到父母相应的关爱和回应,导致给她留下了心理阴影,使得她总是自我怀疑:“是不是当初自己做错了什么,是不是伤害过妈妈,所以她不要我了。”

在这种负面阴影的笼罩下,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她在内心建立起一个自我保护空间,并时刻暗示自己:没有人可以依靠,除了我自己。

可见,并不是林绪之真的足够独立,不需要与周围人建立联系,而是在她看来,假性独立的状态能避免二次受伤。毕竟没有接触、没有依赖,也就没有了伤害。

第二、用“漠然”的方式,回避周围的一切

林绪之除了喜欢独来独往,她也不习惯与他人有亲密接触,对身边人的存在都表现得十分漠然。当自小宠爱她的养母拥抱她时,她浑身僵硬,无法做出任何回应。老板兼好友高山每次提出想拥抱她时,也都被她拒绝。不仅如此,当她因为穆莲生的事情陷入僵局时,养母和记者田方想要帮助她时,也同样被她拒绝。

对于周围的一切,林绪之都表现出一副“漠然”的态度,她这样做是为了掩盖内心压抑的欲望——在情感上依赖他人的欲望。

林绪之不想再被这个求而不得的欲望而伤害,所以她选择用漠然的态度回避周围人的亲密接触。正如人们常说的“无欲则无求,无求则无忧”,当林绪之对欲望不再心存幻想时,也就不会因此失望落寞了。

《一切都是童年的错吗?》一书中提到:

“当人产生强烈的负面情绪时,会用一种“漠然”或‘无感’的方式,去逃避那些让自己难以忍受的痛苦。”

林绪之年幼遭遇过被抛弃,自己的情感依恋需求并没有得到满足。对于林绪之而言,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结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所以她宁可选择用漠视的态度,来掩饰和压抑自己的情感。

每个人都会有内心恐惧的东西,但大家防御的方式却大不同。有的人选择直面反抗,有的人选择用漠视的态度来逃避,林绪之就属于后者。

但是人生活在群体社会,免不了与其他人打交道,如果总是为了避免受伤而压抑情感,逃避人群,这是不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发展的。

那么,像林绪之这种回避型依恋者,难道就得一直陷入痛苦的死循环中,没有办法拯救了吗?并不是的,最好的拯救办法就是“自救”。

03、回避依恋型人格,如何自救?

第一、对于负面经历,学会用换位思考方式来重新审视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当你内在关系模式发生重大改变时,就是你命运改变的开始。”

对负面的经历,采取逃避的态度,非但不能彻底遗忘,反而会因为过于在意它的存在,而强化了它对自己的影响。

要想从负面的经历中逃离出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直面过去,学会用换位思考的方式转变思想,重新审视负面经历产生的原因。

比如可以这样想:父母对我冷漠,并不是因为我不好,可能他们并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爱;父母可能被工作、家庭等琐事所困扰,他们的精力有限,难以时时刻刻将爱洒向我;或许父母自身并不是完美的,而我将他们看成一个完美体,没有用心去洞察他们行为背后的本质原因……

主动调整心态,理解他人,接纳过往,内心恐惧才会因此释怀。

所以说,面对负面经历时,不要畏惧和躲避,要学会坦然接纳,用另一个角度看待它的存在,如此我们才能放下过往,以积极的心态拥抱生活。

第二、对于个人成长,学会接纳不完美来重塑自我

回避依恋型人格的自我封闭和不自信,主要源于未能真正接纳自身的缺陷。因此,要想摆脱人格缺陷的影响,就从自身入手,坦诚并接纳自身的不完美。

《权利的游戏》中,小恶魔提利昂·兰尼斯特的扮演者彼特·丁拉基,是美国有名的影星。他有着迷人的才华和气质,但身材缺陷曾让他苦恼不堪。

彼特自小患有软发育不全症,身材矮小,成年后的他身高不及一米四。身材的缺陷使他经常遭受周围人的嘲笑,彼特不想一辈子都是别人眼中的“无能之人”,于是他告诫自己,要接纳自己的缺陷。

为此,彼得决定发挥身材的特殊性,立志要成为一名演员。他努力学习表演,不断突破自我,凭借精湛的演技成为了极富魅力的演员。也正是彼得的勇敢改变让他内心变得强大,才有了《权利游戏》中亦正亦邪、智谋过人的“小恶魔”。

“小恶魔”彼特·丁拉基

人无完人,不需要将别人看得十全十美,也没必要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只有接纳自身不完美,才会让自己内心安静下来,找到内在最有力量的真实自我。

接纳自身的不完美,就是我们重获成长的开端。允许自己存在不足、允许犯错,用成长型思维塑造自我,用时间来迭代自身的成长。只有这样,我们才会体验到生活给予的一切美好,积极地开始新生活。

第三、对于人际交往,需要改变与人相处的关系模式

富兰克林说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中对人生的幸福最重要的莫过于真实、诚意和廉洁。”

在亲密关系中,回避型依恋者首先得觉察自身存在的交往态度,比如是不是总喜欢独来独往,不喜欢与人亲密接触等。

然后尝试改变人际互动的关系模式,重新与他人建立友好、平等、包容的相处模式。如此,才能从人际关系中,汲取改变的积极力量。

《夏目漱石的妻子》中,作家夏目漱石是一个对亲密举动刻意回避的人,他与身边人的相处模式,总是充满着抗拒、戒备和疏离。

夏目漱石冷漠的态度,曾使得妻子多次轻生。也正因为妻子一次又一次的轻生,让他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他终于与妻子坦露心扉,向妻子述说自己的身世经历,以此求得妻子的谅解,并且不断尝试改变自己与妻子的相处模式,最终不仅夫妻间的关系变得亲密,夏目漱石的性格也得到了积极的改善。

在人际关系中,尤其是与父母、伴侣、儿女等亲密关系,我们要学会有意识地坦露自我,试着用坦诚的对话与深度沟通,来调整彼此之间的相处模式,修复关系中被误解的裂痕。与此同时,我们也就能从亲密关系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中,汲取到成长的积极能量。

写在最后

人生,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发现自己、接纳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不可能每个人是十全十美,或多或少会存在一些小缺陷。

在面对自身缺陷时,如果总是采用逃避的方式来掩盖内心恐惧,是无法获得内心渴望的安全感的。

霍尔特说过:“追求幸福,免不了要触摸痛苦。”

想要彻底摆脱内心恐惧对自己的束缚,应该学会直面负面经历,勇敢接纳自身的不完美,从良好的亲密关系中,汲取改变的正能量,如此才能克服恐惧改善缺陷,让内心重获新生,真正逆袭成长。

如果觉得《《不完美的她》:以“回避依恋型人格”角度 解读林绪之孤僻性格》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