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健康,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抑郁症健康 > 如何通过亲密关系收获爱——《亲密关系》读书笔记

如何通过亲密关系收获爱——《亲密关系》读书笔记

时间:2022-08-07 08:27:33

相关推荐

昨天,我做了一场关于亲密关系的读书会,不仅爆满,现场还加了不少椅子,可见这个话题,实在是太多人关心。因为读书会的分享个人觉得有些小小遗憾,所以我写成文章,希望可以补足一二,也能让没有到场的朋友有所收获。

克里斯多福孟,是著名的知见心理学领袖,所谓知见,就是预见正面的未来,是我个人很喜欢的一个流派,因为它会引导人们回到生活,回到自身,而不是虚无缥缈,自我意淫。

亲密关系四阶段

作者把亲密关系划分为四个阶段,月晕、幻灭、内省和启示。月晕,是蜜月期,是两个人陷入到恋爱关系,极尽美好,因为一方面我们会美化对方,看不到对方真实的样子,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另外一方面,双方都会努力把自己塑造成对方喜欢的样子,以博得对方的好感。

但我们却不知道,实际上我们从小到大都有很多心碎,很多未被满足的需求,我们一一把他们埋藏进了我们的潜意识,以我们的这些需求为蓝图构造出梦中情人的形象,当有一天我们遇到一个人,和我们心目中的梦中情人形象相吻合的时候,我们便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对方,如果幸运得到了对方的回应,就共浴爱河了。还有的人呢,没有遇到完全匹配的,那么就会挑选一个最接近自己梦中情人形象的人,然后开始改造计划,想要把对方塑造成自己理想的样子,我们以为这样一来,我们就幸福了。

不幸的是,我们对彼此都有期望,对彼此都有改造的冲动,我们难免失望,于是进入了幻灭期。因为感到沮丧,我们会用吸引对方注意、权力斗争、报复、自我放逐等方式来想要控制对方,这跟小孩子的伎俩没什么差别,只不过大人有更多自圆其说的说法来为自己的行为和想法合理化。

可无论哪一种方式,都会让对方有压力、厌烦,乃至反抗。行为不端的孩子并不是坏孩子,只是沮丧的孩子。大人其实也是没长大的孩子。我们用争吵、冷暴力、被动攻击、情绪抽离种种方式来抗争,来想要对方满足自己的需求,可对方却因为自己的需求没有被满足因而不愿意满足我们,于是双方展开旷日持久的战争。

终于,彼此都觉得心累,于是有的人选择凑和过下去,毕竟婚姻就是将就嘛,但是心如死灰,不再有热情和希望;还有的人选择放弃,或者逃离(出轨、或者离婚)。相同的是,都放弃了对对方有任何期望,于是有了女汉子,有了丧偶式婚姻、守寡式育儿,还有自杀式单身。

可喜的是,有的人改变了用力的方向,从对外索求满足,转向向内探索,这就进入了内省阶段。在这个阶段,无比艰难,要经历幻灭期的心碎,还要经历自我反省的痛苦,可是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因为,他们迎来了最好的礼物,就是他们的灵魂,而他们的亲密关系也因此获得转机,两个人进入了伙伴关系,彼此支持、彼此温暖,情比金坚,比翼双飞。

他们也会获得启示,两个人既亲密又独立,始终沐浴在爱中,他们关注的也不仅仅是个人小事,而是有更大的格局和胸怀,他们不再是欲求不满的受害者、冷酷无情的迫害者,或者自以为是的拯救者,而是允许、臣服、爱、喜悦。

生活中,很多人都处于幻灭期,甚至有的人不断出轨、多次离婚,其实都是想体验月晕期的美好。我们争吵不断,其实也是在发出呼救信号,希望对方能够无条件地爱自己,而对彼此的身体不再有激情,性生活成了例行公事,其实也是心的距离变远导致的,甚至于有的人因为恋爱失败或者婚姻不幸而自我放弃或者自杀,都是在做最后的挣扎,潜意识当中在以此来呼求对方的爱。

所以,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我们应该怎么做

在月晕期放下自己的期望,在幻灭期放下“我是对的”。我们争吵的问题并不是我们以为的问题,而我们的争吵只是因为不想体验旧痛浮现时不好的感受罢了,所以愤怒是一种掩饰和逃避,能够麻痹我们让我们不感觉到痛,能够让对方内疚或觉得自己错了,能够让我们坚定“我是对的”的美好感觉。

其实,我们要知道,我们那些不好的感觉,并不是伴侣带给我们的,它们潜藏在我们的潜意识,在我们的身体里沉睡多年,因为亲密关系的互动,而导致它激活了。我们指责伴侣给我们带来不幸,指责伴侣毁了我们的人生,对对方而言,是不公平的,伴侣成了我们的代罪羔羊。只要我们一直觉得是对方的错,对方应该为我们的感觉负责,为我们的人生负责,我们就永远处于受害者牢笼中,也永远无法获得幸福感。

当然,也不是说我们需要牺牲,要知道如果我们牺牲,对方的接受不会真正心安理得,而我们也会不快乐。当我们越牺牲,对方也会越放纵。我们的牺牲,体现在有的时候我们想做英雄,比如全能妈妈,全能爸爸,有时候我们想做开心果,总是要特意哄对方开心,避免触及严肃话题;或者有时候要做隐形人,避免冲突,好让对方尽情发挥……

更可怕的是,亲密关系不只是两个人的事,孩子夹在其中左右为难,也会发展出一套生存哲学,比如妈妈是受害者,爸爸是迫害者,孩子就自动补位到拯救者,看到小小年纪的儿子对妈妈说:“妈妈,我会保护你一辈子”了吗?如果夫妻两个人都要做拯救者,孩子就会变成受害者,还有的孩子会变成代罪羔羊,来承受父母的怒气,转移父母的注意力,从而让父母之间的冲突减少,比如父母闹离婚孩子会突然出状况,比如生场大病,比如在学校打架,比如离家出走等等。

此外,夫妻之间可能还会因为有竞争而导致双方总是无法达成一致,并且会有暗中破坏,比如跟孩子说伴侣的不是、坏话等等,从而让孩子左右为难。此外,也会有怀疑对方的爱、怀疑自己是不是选错了人等等,以此来让我们无法向内看,无法真正向前。

最致命的就是死亡的诱惑,当一个人因为夫妻不和而感到死亡的诱惑,他可能会有一些极端举动,比如杀人,比如赌博,比如搞砸自己的事业,比如犯罪等,先在心灵上杀死自己,然后等待被惩罚。

因此,对自己的感觉负责,不指责对方,静静地让旧痛浮现,然后去体验它,和对方分享自己的感觉,彼此支持对方,用爱疗愈彼此,是我们的最优选择。

当你想要吵架,停一下,感受一下自己是什么情绪,自己的什么伤痛被触及了,自己想要对方满足自己什么需要?能不能放下让对方来满足这个需要的期望?自己是否愿意调用自己的力量来满足这个需要?当你想要发火,问自己,我逃避的是什么感受?掩饰的是什么感受?

当你感到无能为力,不妨选择臣服,我们本自具足的灵魂会带领我们,爱会让我们找到答案;当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做,想一想,如果我是爱,爱会做什么?

书中介绍了作者有一次和妻子发生了激烈的争吵,他气呼呼地躺在床上,巨大的挫败感让他想着离婚有什么好处,他开始觉得死亡比活着容易多了。

突然,他脑中闪过一个影像,就是他在一个没有门也没有窗户的房间里,他摸索着墙壁,绝望地寻找着出口,而他身后有一群人跟着。离他最近的是他的两个孩子,他们模仿着他的一举一动并且看着他,好像在说,爸爸什么都知道,他会带我们离开这里的。他又看了看其他人,他发现自己并不孤独,很多人都有同样的问题,大家都在找出口。

他突然想到,有一天我的孩子也会遇到难以克服的问题,也会想要放弃,如何我能让他们了解一个人永远不必放弃自己的生命呢?他想起了《奇迹课程》里的一句话,“神圣的上帝之子啊,发誓你不要死。”他从床上爬起来,站直了身子去面对绝望和失败的痛苦。他心里念着孩子,再想想他脑海中影像里那些人,他选择了生命。

然后,一股充满爱的感觉来到他的心中,随之而来是一个得到启发的想法,他知道该如何在苦痛中接近妻子了。

他出了卧室,走近妻子并向她道歉,告诉她她对我有多重要。在说这句话的时候,他不带任何期望,只是单纯地说出他的心教他说的话,说完之后他就去厨房准备晚餐。第二天,问题就自动烟消云散了,他的婚姻再次充满了朝气和热情。

作者选择了臣服,选择了爱,也选择了放弃对家庭的死忠,因为他发现自己会像母亲一样用沉默来表达愤怒,也会像父亲一样冷嘲热讽,但这些对家庭死忠的方式并不能对他的亲密关系有任何改善。实际上,我们也会不自觉地沿袭原生家庭的模式,只有我们保持觉知,自觉调整,才能打破魔咒,跳出恶性循环。

跳出问题的框架,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如何跳出?

这需要借助直觉。既然夫妻之间争吵的那些鸡毛蒜皮并不是真正的问题,那我们不妨跳出来,去面对那些导致我们争吵的创伤,用彼此的爱来疗愈它,或者寻求专业的心理机构的支持,如此,我们才能跳出我们原有的人生剧本,谱写出最动听的命运篇章。

祝福你们,我的朋友。

如果觉得《如何通过亲密关系收获爱——《亲密关系》读书笔记》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