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健康,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抑郁症健康 > 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调查报告简短(实用12篇)

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调查报告简短(实用12篇)

时间:2023-09-23 10:14:46

相关推荐

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在撰写报告时,要注意文体的规范,避免出现太多的修辞与主观色彩。报告的写作过程中,我们应该对自己的观点和结论进行反复检查和审视,以确保其合理性和可行性。这些报告范文既包括正式的商务报告,也包括日常的工作报告,涵盖了各个领域和行业。

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调查报告简短篇一

目前小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着许多不良学习习惯。在调查中发现,我校学生存在着一下问题,主要表现在:

1、问卷调查选项中看出学生的学习目的性比较强,每个孩子都知道学习是为了自己,因为没有知识不能生存。可是,大多数孩子在实际行动中却往往表现的不一样,有时学习有怠慢情绪,不能够明白学习的任务到底是为了什么,作法时常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2、在学习的主动性和习惯性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学习时马虎,不认真,爱凑合,如做作业时常抄错题、字迹潦草、考试时常忘记检查,上课时常忘记带齐学习用品。

3、对于期末考试很多孩子多表现出了镇定不紧张,那是因为学生对于期末考试的意义并没有搞清楚,而不是自己真的有多大的信心,换句话说,他们对待考试都表现出不以为然,不当做一回事的样子,没有认真检查的良好习惯。

4、现在的孩子和社会接轨的比较快,无论是在现实生活当中还是虚假的电视剧当中都表现出情商之高。可是有那么一小部分学生则理解为“哎,这都是假的,你们还能相信”等等之类的语言,对生活的态度不积极。

5、现在的孩子都比较自私,不愿意与他人分享任何事情,包括吃的,用的以及自己的快乐。自己喜欢生活在自己的小空间,不愿和自己的爸爸妈妈分享,也不愿意和伙伴分享,表现出极为自私的一面。

6、最重要的是,现在的孩子都不愿意主动承担班级中的干部任务,缺乏为他人付出的意识,只认为,自己管好自己就行了,不想理会其他的孩子,更不想管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妥的作法。另一些孩子则表现在可以胜任班干部的职责,但是对于自己的约束力比较差,不拿自己的错误当做错误,只看到了其他同学的问题,看不到自己。

这些不良习惯直接导致学生班级管理无法提高,因此在小学教学中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根据小学生可塑性强的特点,采取有效措施,有意识地进行训练和培养是非常必要的`。根据这些实际情况,理论结合实际提出解决对策,探索新的班级管理模式,主要以创建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创建积极的班级规章制度、创建积极的文化氛围等方面为研究导向,探索新班的班级管理模式。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让学生树立学生自信心、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使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就感,学会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学习和生活,使他们得到全面、主动的发展,最终为自己的终身学习、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调查报告简短篇二

内容摘要:为了了初中学生的心理现状,采用《中学生心理健康综合测量》量表对前进路中学三个年级的110名中学生进行问卷测查,结果表明,总体情况是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体现在不同性别、不同年级的不同的项目上。针对上述情况应采取建立健全心理咨询机构、注重对专业教师的选拔和培训、重视对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等措施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这为学校的教育者及家长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对待提供了参考价值。

一、调查研究目的。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教育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因为现代社会变得十分复杂,价值观多元化,家庭不稳定,还有各种社会思潮无不影响着广大中学生的健康成长,适应社会,学校环境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已经是很困难的事情。从各方面调查来看,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情况令人担忧。据外国学者估计,中学各年级学生中,约有15%的学生具有各类的心理问题,其中男生高于女生,城市高于农村,包括情绪障碍,不良习惯,性格问题等。

中学生心理健康为广大教师提出了一个时代的命题,为能够及时有效地给学生提供心理健康的辅导和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培养,我针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研究,试图探明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规律,以便为自己和其他教师提供一些心理学研究依据。

二、调查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前进路中学一、二年级学生。

2、研究方法:采用不记名调查问卷法,个别谈话和召开部分学生座谈会的方法进行比较全面的调查研究(为被调查者学生保密,维护其个人稳私权,体现心理健康调查的原则性)。

三、结果与分析:

世界卫生组织对心理健康的定义是:“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完满的状态。”健康除了身体无病外,还要具备心理的稳定及良好的社会适应性。中学生心理健康是指具备健全的智力,情感和意志,连续统一的人格及对己,对人,对社会的正确认知和良好的适应。

参照世界卫生组织所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我把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确定为以下几个方面:学习适应性,自我认知与现实感,人际关系的和谐程度,个性发展的良好性四个方面。

(1)中学生学习适应性。

一个心理健康的中学生,通常有比较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学习目的明确,学习目标具体,切合实际;学习的自觉性强,善于制定学习计划,并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表现出意志力强,学习信心足;在对待考试问题上,他们沉着冷静,灵活应对。

通过调查学习适应性,大体分为四个类型,第一种类型占26%,从调查问卷中可知:对于无老师看管的自习课他们会自觉学习。而第二种类型占60%的学生会选择小声聊天或讨论学习。令人遗憾的是第三种类型10%和第四种类型4%的学生会选择看杂志漫画或干脆睡觉(以下用a,b,c,d四种代号表示四种类型)。当回答对考试的感受时,a和b学生表示喜欢做些难题,而c学生感到怕,d学生则表示无所谓。当问卷中提出老师讲课出现错误时只有30%的a学生敢于提出来,其它(包括b,c,d)的学生都选择保持沉默或在下面议论。这也可见传统教育中“教师绝对权威专制”的弊端。对于学习的目的性,a学生表示学习一技之长,b,c学生表示如父母所愿,或考上大学有个好出路,而d学生表示不明确。

(2)学习自我认知与现实感。

自我认知指对自己的心理过程与特征及其表现的认识,而现实感则指个人对自己同现实之间关系的认识。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往往有较强的自我认知能力,他们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自我评价恰当。在对现实的感知能力上,他们能够客观地认识现实,并根据对现实的认识来给自己做出恰当的人生发展定位,有与现实联系紧密的自我价值体系。

通过调查问卷,可以按计分方法把学生分为四种价值类型:踏实型,从众型,功利型和冷漠型。

踏实型的中学生顺从社会规范,积极为社会服务,另一方面,有自律的内控和自我导向表现,重视传统和社会评价。从众型的学生相当顺从社会规范,但这种顺从是他人导向的随波逐流,也有享乐主义,及时行乐的倾向,顺乎自然生活方式,倾向于保守。功利型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功利主义,对于道义及人情这类价值不甚注意,认为金钱至关重要,追求个人利益而不是公益。冷漠型是不在乎社会规范,回避人际交往,也不注意他人的价值取向,所持的态度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3)中学生人际关系。

中学生人际关系包括同学之间的关系,异性同学的关系,和师生关系。

在我的调查问卷中分数最高为10分,表示人际关系最好;最低为0分,表示最差。调查结果只有17%的学生达到8分以上,表示人际关系较好的类型;40%的学生达到6分—8分数段,表示人际关系一般;有43%是不及格的,人际关系较差,突出体现的问题是:当问及“你喜欢拿别人的缺陷开玩笑吗”时,有81%的学生都答会,当问及“你的好友学习成绩超过自己时,你会真的感到眼红,妒忌吗”时,70%的学生答会的,这是令人心颤的回答。也许只有在心理健康不记名的调查中学生才会说出自己的“丑陋”,但确是非常真实的一面。这些都应该引起我们教育者的高度重视,因此教师不仅要在学习上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做到在精神上成为学生的父母,朋友的角色,这样才有师生之间真正的心灵沟通,帮助学生解除困惑,让他们以健康的心态去对待学习和生活。

(4)中学生的人格特征。

我国心理学工作者修订出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其中把学生人格倾向分为八个方向: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对初一、初二684人调查结果如下:

人格倾向百分比。

学习焦虑43%。

对人焦虑36%。

孤独倾向13%。

自责倾向9%。

过敏倾向2%。

身体症状9%。

恐怖倾向2%。

冲动倾向7%。

3、初中生主要的心理特点。

(1)抽象能力有较好发展,独立性要求高,不愿接受约束与限制。

(2)情感容易激动,心里话愿和朋友谈,但不愿与家长,老师谈。

(3)学习自觉性较高,但也容易表现出独断性,争强好胜,坚持错误,但仍稚嫩。

(4)能根据社会要求约束自己,自我控制力较好。

(5)理想逐步向概括性发展,能够对自己理想中的人物特点加以分析。

(6)对人生意义有了初步的理解,对人生和世界评价带个人人性特点。

四讨论与建议: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通过调查资料显示结果是不容忽视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学生健康心理已成为十分紧迫和重要的课题。为让教师们培养出健康向上,求知进取的二十一世纪接班人,提出以下建议:

1、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健康教育的观念意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学校开设心理咨询辅导。

(1)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预防心理障碍产生。

(2)开发学生各种潜能,提高学习的效率。

(3)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鼓励学生创造性学习。

(4)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增强社会适应性。

(5)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培养自我评价能力。

3、学校内形成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完善的体制与教育形式。

(1)进行群体辅导,个别辅导。

(2)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包括智力发展情况,非智力发展情况,学习成绩,职业兴趣,学习态度方法等)。

(3)组织心理辅导专门活动与训练,进行个案(特殊学生)研究。

(4)严格遵守心理辅导咨询的保密性原则。有合格的心理辅导工作者(高尚的职业道德,全面的知识能力结构,健康的情感和坚强意志,健全的人格特征)。

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调查报告简短篇三

小晴和小俊走失,背后有个共同点,就是他们都是留守孩子,父母都曾在外地打工。而老人的精力有限,看护孩子难免会有疏忽的地方。那么,在当地,留守儿童的现状是什么样的?记者也进行了调查。

记者在屯昌县南吕农场转了一圈,发现幼童在家门口玩耍的情况很普遍。采访时,记者就见到好几个孩子在马路边玩耍。

屯昌县南吕农场三队小朋友小宇告诉我们,爸爸妈妈在三亚打工,两个月才回家一次,平时他跟爷爷奶奶住在场部。周末的时候,爷爷会带他回队里玩。当天,爷爷在老房子里睡觉,小宇就自己跑了出来。随后,记者也跟随小宇回了家。对于孙子独自一人在外面玩,小宇的爷爷显得不以为意。

小宇的爷爷说,儿子儿媳太忙,就把小宇托付给他们老两口来照顾,平时小宇也都在学校,而小宇出去玩时,他也会叮嘱小宇不要走远,注意安全。虽然小宇的父母不能经常回来,但是会经常打电话询问小宇的情况,跟小宇聊聊天,但小宇还是十分想念父母。

记者也了解到,小宇的情况还算好,父母在三亚打工,不是很远,隔个个把月就能回家看看孩子。而有一些留守孩子的父母则是背井离乡,去外省打工挣钱,一年只能回来一两次。居民们说,现在网络比较发达,也看过不少孩子走失的新闻,大伙都知道不能像以往“粗放式”那般去照顾孩子,对孩子都很上心。同时远在他乡的父母也会经常跟孩子网络视频聊天,可是爷爷奶奶毕竟不能代替父母,而且网络视频、通话并不能让孩子真真切切感受到父母对他们的爱。

记者也了解到,南吕农场三队共有六十多户,留守孩子大概有七八户。

留守儿童,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成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并且人数还在迅速增长。没有完整的亲情,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很多人形容他们是“野草一样成长”。没有父母陪伴的童年,很多孩子无力抵御来自外界的凶险。溺水、交通事故、被性侵、被拐骗,这些字眼往往都跟留守儿童联系在一起。那么,我们该怎样呵护留守儿童?接下来,咱们通过一个短片来探寻答案。

农村留守儿童目前至少有6102.55万。占农村儿童37.7%,占全国儿童21.88%。这个数字,来源于全国妇联发布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3年过去了,这个数字还在扩张。

留守儿童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他们无力独自抵御意外和凶险。据统计,中国每年有近5万名儿童死于意外伤害,其中大部分是留守儿童,而溺水和交通事故成为留守儿童非正常死亡的两大隐患。

或许有人还记得11月16日发生的“甘肃校车特大事故”,死亡的21个孩子绝大多数是留守儿童。

6月10日,海南临高4岁的`留守儿童小诗在村口走失,最终被发现溺亡在隔壁村的涵洞中。

比危险更可怕的是死亡,现实是,很多留守的孩子缺乏关爱,逃避成了他们应对危机的方法。

6月9日,贵州毕节4名留守儿童在家中疑似农药中毒,经抢救无效死亡。四名儿童是四兄妹,最大的哥哥13岁,最小的妹妹才5岁。

201月20日,安徽望江县9岁的留守儿童小闯在接到妈妈“过年不回家”的电话后,在厕所房梁上自缢身亡。

20,跟着爷爷奶奶在苏北农村长到13岁的留守儿童小宇约了好友小丽,与另一名留守儿童一起喝安眠药自杀,所幸获救。究其原因,是每年至多见到父母两次的小宇在一次吵架中害怕父母离婚,绝望中选择了自杀。

《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调查发现,如果父母不能保证每3个月与孩子见面一次,孩子的“烦乱度”会陡然提升,对生存现状产生焦虑。情绪容易出现躯体化、恐怖、敌对、偏执、强迫、人际关系敏感等问题。

如何让这些儿童们少一些留守和流浪,远离灾难与凶险。父母的关爱无法取代,各地政府的帮扶和疏导更是责无旁贷。为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今年2月《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发布,要求外出务工人员要尽量携带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或父母一方留家照料,暂不具备条件的应当委托有监护能力的亲属或其他成年人代为监护,不得让不满十六周岁的儿童脱离监护单独居住生活。并提出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总体目标,要求到,未成年人保护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全社会关爱保护儿童的意识普遍增强,儿童成长环境更为改善、安全更有保障,儿童留守现象明显减少。截至目前,已有山东、福建、浙江、云南、吉林、宁夏、安徽等26个省份出台实施意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出了具体措施。

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调查报告简短篇四

目的:

通过对大别山区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调查和分析,以了解其心理健康状况。

方法:

采用《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mhrsp)对黄冈市罗田县胜利镇野菊坳小学四到六年级的88名在校学生进行测量。

结果:

2.在情绪障碍因子上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存在显著差异,其它方面差异不显著。

结论:

大别山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而情绪障碍应该成为家长、学校以及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关键词:

二、引言。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转移。由于诸多条件的限制,很多农民工在自己进城的同时却无力解决孩子进城就读所要面对的种种现实问题,比如较差的住房条件、高昂的借读费用、工作不稳定无法照顾孩子等等。于是,他们只能选择将孩子留在农村,由长辈或其他人代为照看,最终形成了父母双方或一方与孩子两地分隔的局面。在这种现状下,新的群体——“留守儿童”应运而生。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在外打工而被交由父母单方或长辈、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儿童。他们无法享受正常家庭的抚养、教育和关爱,由此产生了留守儿童的一系列问题,尤其是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较为突出。尽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在过去几年就已经存在,但一直未引起家长、学校、社会的重视。《中国教育报》8月15日报道,有关课题组在甘肃、河北、江苏等省开展的调查结果表明,留守儿童在农村儿童中所占比例相当高,“留守儿童占农村学龄儿童数的47.7%”。(段成荣、周福林,)我们实践团队认为,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会在学习表现、行为习惯、情绪、道德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为此,我们在留守儿童这一大的实践题目下,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初步调查。

三、研究的对象、工具和方法。

研究对象:以黄冈市罗田县胜利镇野菊坳小学4-6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54人,女生46人,年龄在9-13岁之间。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88分,回收率88%。

研究工具:我们采用《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mhrsp)。这是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和小学老师共同编制的一份心理健康问卷,总共80道题,从8个维度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价。本测验为团体测验也可以单独个别施测。

研究方法:测验以班级为单位,采取团体测验的方式,有专业人员进行指导。

四、研究结果。

《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mhrsp)测试结果,见表1:

表1.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测试结果。

因子。

总分。

31.86±16.63。

28.78±10.11。

学习障碍。

6.66±3.26。

6.53±2.83。

情绪障碍。

4.30±2.70。

4.38±2.16。

性格障碍。

4.16±2.97。

3.69±1.92。

适应障碍。

4.20±3.10。

3.84±2.22。

品德缺陷。

1.75±2.30。

1.53±1.90。

不良习惯。

2.48±2.54。

2.00±1.90。

行为障碍。

5.16±3.17。

4.75±2.49。

特种障碍。

3.14±3.42。

2.06±1.92。

计算检出率:以总体的总分平均分以及各个因子的平均分加上一个标准差为界,高于此标准的人数所占比率。统计结果见表2:

表2.小学生mhrsp因子分偏离情况。

因子。

留守儿童(56人)。

非留守儿童(32人)。

统计结果(z)。

总分学习障碍情绪障碍性格障碍适应障碍品德缺陷不良行为行为障碍特种障碍。

从表2可以看出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总分检出率存在明显差异(z=2.187,p0.05),同时情绪因子分数检出率也存在显著差异(z=2.432,p0.01)。其它方面差异不明显。

五、结论。

本研究中留守儿童所占比率为62.6%,比段成荣的`调查结果多。原因可能是本调查与别的调查取样不一样,所调查学生来源于父母外出打工频率较高的大别山区。大别山区经济条件落后,物资缺乏,土壤贫瘠,农民生活水平低,仅靠几棵板栗树和几亩薄田过着捉襟见肘的生活,许多青壮年劳动力不得不外出打工谋求生计。而省会武汉市自然就吸引大量的外出务工者。同时,外出务工确实给当地经济带来了提高,于是外出者越来越多,并形成代际传承之势,留守儿童的数目也在不断扩大。由于留守儿童的数目和比率均较大,可能会对调查结果构成一定影响。

本研究中,留守儿童的情绪障碍检出率明显的高于非留守儿童。孤独感、委屈难过和敏感自卑是留守儿童的”代表性"情绪体验,忧虑情绪主要表现在初中留守儿童中。(刘霞、赵景欣等,)留守儿童不定期的与父母分离,家庭环境的不稳定让他们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带来较强的孤独感受。与父母分离,其他监护人如祖父母与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交流互动,导致留守儿童长期处于一种压抑的状态,没有有效的情感表达和发泄的方法途径,更易作用力转向内部,委屈难过,而这种孩子是很敏感和脆弱的,一旦有足够刺激出现,就可能引发激烈的情绪表达,甚至问题行为的出现。

至于学习障碍的检出率,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之间差异不大。这推翻了调查前的假设。其原因可能是,学龄儿童的学习主要与学校教育相关。访谈中发现,学校对不同背景学生的教育并不存在差异,甚至老师会更多关心那些留守儿童,弥补他们家庭教育的不足。调查中也有发现留守儿童成绩好于非留守儿童成绩现象的存在。

本研究显示,父母外出打工对儿童心理健康存在较大影响,尤其是在情绪方面。而该年龄段的学生又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怎样创造一个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和发展的环境,值得广大父母及教育工作者的思考,而怎样处理好经济发展和教育相协调的问题也值得我们更多的研究。

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调查报告简短篇五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我国正逐步成为“世界制造工厂”,这为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机遇.党和国家领导人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与日俱增,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倾向于职业教育的利好政策.尽管如此,“招生难”仍然是困扰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一个普遍现象.本文从政府的支持、中等职业学校的内涵建设和就业安置三个方面对中职学校如何走出困境进行了阐述.

作者:孙宏伟作者单位:贾汪区职业教育中心,江苏,徐州,221011刊名:文教资料英文刊名:dataofcultureandeducation年,卷(期):“”(23)分类号:g71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招生现状反思

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调查报告简短篇六

近年来社会众多学者及各界人士都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进行一定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但我们深入留守儿现象较严重的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下车镇沙行村,采用访谈、问卷调查、座谈等方式就其亲子关系、心理健康、学习心理健康状况、生活习惯这四个方面进行实地调研,及时获取第一手资料,通过统计分析研究发现: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的依恋关系没有一般儿童强烈;相当的一部分儿童经常有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很多留守儿童在性格、非智力因素等的发展上受到了限制;很大一部分留守儿童没有良好的学习方法;部分留守儿童经常买自己不需要的东西,甚至与别人攀比玩具等。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女孩子比男孩子更想念父母、女孩比男孩子干的活更多、女孩子比男孩子自立性更强;高年级的留守儿童比低年级的留守儿童行为表现更好;学习成绩好的留守儿童比成绩一般的留守儿童对父母外出打工有更大程度的理解。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以下几条建议:加强家庭教育;加强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完善社区管理职能。

一、引言。

守儿童心理健康辅导,对减少青少年犯罪、社会安定有积极的意义。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下一代的幸福和社会稳定,因此急需关注他们的生活、学习、心理等各方面的状况,本文从心理健康角度调查研究他们的心理,以为更进一步的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和参考。

二、方法。

2.1研究对象。

留守儿童现象较严重的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下车镇沙行村,该村有7300余人,其中外出务工人员有700余人,留守儿童有200余人。所选取的作为调查对象的留守儿童的年龄范围从6-17岁,全为小学生和初中生。调查对象中男生72人,女生64人;1-3年级的有32人,4-6年级的有40人,7-9年级的有64人;学习成绩优的有64人,良好的有24人,一般的有40人,差的有8人。

2.2研究方法。

通过广泛收集并分析以往关于留守儿童的研究成果、访谈部分留守儿童,得到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及生活的各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据此构成问卷的基本框架。最后形成的问卷——《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状况调查问卷》由亲子关系、心理健康况、学习心理健康状况、生活习惯四部分组成,共23个题目。为了消除被调查者对心理健康产生敏感心理或抵触心理,问卷的名字采用生活状况调查。

2.3调查过程。

调查时间为2月,在调查过程中,采取随机抽样,同一地点被试同时答卷,统一收回的措施,避免其他因素的影响。对于难以集中的留守儿童则是分组到农户家里发放问卷,并按标准程序指导其进行填写。实际发放问卷150份,收回有效问卷136份,有效回收率为91%。数据、图表用spss11.5统计软件处理。

三、结论与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隔代监护的留守儿童占52.9%、父亲或母亲单亲监护的占41.2%、同辈监护和自我监护的占5.9%。父母半年回来一次的占17.6%,每个月回来一次的占41.2%,经常(至少每周一次)的占43.2%。留守儿童特别想念父母的占29.4%,想父母的占52.9%,无所谓的占11.8%,不想的占5.9%。依恋关系上,52.9%的留守儿童比起监护人而言与父母在一起更开心,23.5%的选择了监护人,另外的觉得都一样开心。88.2%的留守儿童知道父母外出打工是为了挣钱给他们读书,5.9%的认为是挣钱让他们穿上新衣服,5.9%的人表示不知道。所有留守儿童都不怪父母常年不在家。

郁情绪,52.9%有时,35.5%很少,5.9%从不,此比率与焦虑情绪一样。解决抑郁或焦虑情绪的方式上,11.8%的留守儿童选择对父母说,11.8%对监护人说,35.5%对同学或小伙伴说,5.9%对老师说,35.5%不说。在意志坚持性方面,29.4%的留守儿童总是不达目的不罢休,23.5%的经常这样,29.4%的优势这样,11.8%的很少这样,5.9%的从不这样。从别人的评价来看,5.9%的留守儿童认为很少有人说他们行为表现不好,94.1%表示从未有人这样说过。

学习动机上,70.6%的留守儿童选择的是学习很多有趣的知识,17.6%的表示是为了挣钱,其余的则是不知道或认为是为了和同学们玩耍。学习上遇到难题时11.8%的留守儿童留着到学校问老师,5.9%问监护人,41.2%问邻家的哥哥姐姐,还有35.3%留着到学校与同学一起讨论。学习兴趣方面,23.5%的留守儿童认为学习特别好玩,52.9%认为好玩,17.6%没有感觉,另外的人为学习不好玩。学习习惯方面,29.4%的留守儿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另外有41.2%学习习惯不稳定,其余的则没有固定的良好学习习惯。学习纪律上,从不迟到的占70.6%,有时迟到、很少吃到的占29.4%。学习用品供给上,64.7%的留守儿童都是有求必得到,11.8%有时得到,另外的则是很少或从未得到。

3.1.4生活习惯状况。

男女留守儿童在思念父母、给监护人干活、自立程度三方面有着显著差异,表现为女孩子比男孩子更想念父母;女孩比男孩子干的活更多;女孩子比男孩子自立性更强。

儿童没有良好的学习方法,他们多是只完成老师布臵的硬性作业,自己更是很少主动去预习、复习。在学习兴趣上,他们都没有不好的表现,这可能与全社会基础教育的进步有关,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及兴趣普遍很高,也可能与现在对知识的实际需要有关。学习纪律上,留守儿童都表现得很好,这与中小学生普遍比较遵守纪律关,尤其是小学生视老师为权威,更是不敢违背老师的纪律。在学习用品的供给上,多数留守儿童能够得到自己想要的,基本上是有求必得,但也有一些儿童很少或根本得不到,这可能与监护人的行为方式、性格特点等有关。在外地打工的父母由于长期不照顾孩子,不在孩子身边,感到欠孩子很多,很愧疚,就会在经济上多给与孩子方便,多让他们买点自己喜欢的东西,孩子也因此可能会养成乱花钱的习惯。结果显示,的确有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经常买自己不需要的东西,甚至于别人攀比玩具等。这种现象不利于孩子健康心理的形成,容易形成嫉妒等各种不良的心理,因此父母在给予孩子零用钱的时候要多嘱咐监护人,不能养成他们不良的生活习惯,平时更要注意对孩子的教育,可以通过写信或电话的方式。留守儿童大部分经常帮监护人干活,这可能是监护人的要求也可能是孩子自己愿意的,但这可能会花去孩子学习的时间,不利于他们的成长,但只要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还是有益的,让他们懂得体谅、理解、帮助他人,以形成良好的习惯。留守儿童的自理能力较强,一般儿童的生活起居等各种事多半由父母代劳,但他们由于得不到父母的照顾,因此基本上自立性发展的较好,“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也正是道理。性别差异研究表明,女孩比男孩更想念父母,这也许与女性比较恋家有关。而且女孩子一般比较听话、乖巧,因此她们更多的帮助监护人干活,父母不在身边就靠监护人了,男孩子则不一样,他们宁愿自己出去和小伙伴一起玩耍而不愿意留在家里干活。自立性上,由于调查到的是生活自理,女孩子又比男孩子表现更好。高年级的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出去较晚,再者学校教育已经处显成效,他们在家庭、学校等各种环境的交互作用下习得了各种行为习惯,自然比低年级的留守儿童表现的好。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由于在更大程度上理解父母外出打工,他们能够安心学习,以此来报答父母在外辛勤劳作。学习成绩好于很理解父母这二者谁是因谁是果很难说,但至少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所以改变留守儿童对父母长年在外务工的认知也是很必要的,能过帮助他们在父母不在身边时更好的学习、生活、成长。要得到更确切详尽的研究结果,还需要进一步的调查研究。

四、干预建议。

根据调查研究结果,针对安徽省农村留守儿童现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有关部门制定方针、路线、政策之用。

少人认为,只要给孩子留下更多的钱,让孩子有实力接受更高的教育,就是对孩子负责,也是自己辛苦打工价值的体现。这是一种错误的片面的观念,往往会适得其反。“留给子女财富,不如让子女成为财富”才是更明智的。二是要尽可能地保持和孩子的密切联系和沟通。在沟通时间上,原则上最好做到每个星期交流联系一次;在沟通内容上,不能只谈生活,应该全而了解其心理、身体、学习等方面的综合情况,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在沟通方式上,除了电话联系外,还可以用书信的方式,这对于孩子的情感发展非常有帮助,而且还能让孩子得到锻炼。我们在访谈中就发现,许多学生习惯通过书信、日记来抒发和宣泄内心感受,尤其是小学高年级学生和初中学生,他们处在青春期这一特殊年龄阶段,对很多身体、生理、心理的变化感到不知所措,而又无人诉说时,书信是一个很好的交流沟通方式。三是外出务工的家长还要和学校,特别是孩子的班主任老师经常保持联系,以便随时了解孩子的动态。

分类区别对待,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要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学校老师要经常与家长(监护人)联系,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以便及时帮助留守学生。三是有条件的学校要成立心理咨询机构,开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专设心理教育教师,共同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为留守儿童排忧解难,引导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儿童健康、和谐发展。

(3)完善社区管理职能。社区的家长学校和村级组织充分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交流,转变家长的错误认识,指导家长外出务工期间和孩子的联系。农村基层组织应在管理机制上督促家长关注留守儿童的道德建设,与家长签订儿童道德建设责任状,实行预警制和失范追究制。要建立农村社会化的未成年人教育和监护体系,基层党政机关有大量富余人员,中小学校有大量退休人员,他们完全能胜任中小学生的监护和教育工作。可考虑山区基层教育部门牵头,联合共青团、妇联、关工委等相关群众性组织,共同构建农村中小学生的社会化教育和监护体系,起到沟通家庭、学校与孩子之间关系的桥梁作用,对儿童的影响产生合力效应。

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调查报告简短篇七

“我想,如果我的手伤了,妈妈可能会回家,因为上次我的手伤,妈妈就回来了,还买了好多好吃的东西。所以我要经常伤我”这是湖南省涟源市的一个小山村里一名留守女孩的一句话,来自中南大学文学院教授聂茂和他的课题组成员两年间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在这两年里,他走访了湖南、安徽等省的许多农村,发现了留守儿童“触目惊心的生存状态”和“可能危及到农村未来的严重问题”:一个事例,5月31日深夜,湖南省涟源市荷塘爆发山洪,12名儿童被夺取生命,其中11名为留守儿童;两个数据,聂茂教授讲,“很少能遇到让你感觉活泼、健康的留守儿童,可能20%都不到。”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使得大约60%的留守儿童出现了轻度、中度的心理问题。

有学者指出,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农村不仅在经济上受到城市工商经济的挤压和剥削,而且最沉重也最悲凉的是对人才的掠夺。勿庸置疑,人才来自教育,绝大多数的人要经过正规的学校教育才能成才。因此姑且把农村里的受过教育的人都算作人才。分析一下这些人的去向,又会发现一个触目惊心的事实:农村籍的`大学生毕业后,不管他有没有回来建设家乡的愿望,就他们中间的绝大多数人来说,农村都没有供他们发展的平台。此外,还有农民工,孙立平教授的调查表明,他们绝大数具备初中或高中文凭,属于“农村精英”,然而也外流了。流出的原因几近相同,没有致富的平台,种地仅能度命。因此,从人的角度来说,农村问题的根源是一个建设人才不足的问题,发展的出路就是给建设人才构建一个发挥作用的平台,施展拳脚的舞台。

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调查报告简短篇八

配着奶奶烧的大半只鸡和油汪汪的红烧肉,刚进家门的佑佑(化名)风卷残云地将3碗米饭,外加两杯可乐倒进了肚子。不到一刻钟,才摆满的食物就被一扫而空。

抹抹嘴,抓起桌旁的游戏机,佑佑圆滚滚的手指开始在按键上熟练地舞动,“这是我一天最大的盼头”。说话间,佑佑脸上两个鼓起的腮帮子,甚至高过了鼻头。

刚满9岁,体重已经濒临120斤,但这在佑佑奶奶看来并没有什么问题,“我家孙子这是胃口好,早上要煮两包方便面,还要打上3个鸡蛋才能吃饱”。尽管她已经注意到,宝贝孙子靠向椅背时,座下的小木凳正嘎吱嘎吱地响。

“中国农村儿童正在急速变胖中。”

这一结论来自《欧洲预防心脏病学杂志》日前发表的一项关于中国山东农村儿童肥胖情况的研究报告。

报告分析了山东省近2.8万名年龄在7岁至18岁、生活在农村地区的青少年儿童,时间横跨了1985年至的30年。

研究结果表明,20,参与调研的儿童中,有17.2%的男孩和9.11%的女孩肥胖,而这两组数据在1985年时都不足1%。

“也就是说,在30年前的山东农村,100个孩子里或许都没有一个胖子,然而在年,每6个男孩和每11个女孩中就分别有一个‘小胖墩儿’。”该报告的联合作者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张迎修对此表示,“这是我见过的儿童和青少年肥胖人口最急剧的增长。”

若依照目前趋势,研究报告称,到2025年,中国大陆地区的超重孩子将多达4850万,超过西班牙的总人口数量。而届时,耐糖量减低的中国儿童预计将达150万,患脂肪肝、高血压、糖尿病等与肥胖有关的其他疾病患者也将多达460万。

肥胖被称为“城市病”的时代正在远去。

农村胖童比例高于城市。

跟佑佑家隔着两个院子,小胖妹的生活却远不如佑佑“潇洒”。

今年16岁的“小胖妹”有个好听的名字叫晓夏,但这个名字却鲜为人知,“因为大家都习惯了叫我‘小胖妹"。

超过160斤的体重,是晓夏从小到大的烦恼。

“我爱打麻将,有时候顾不上做饭,就会让她去村里的小卖部自己买零食吃。后来习惯了,一到饭点,她就主动上牌桌找我要钱,然后到小卖部买着吃。”晓夏的母亲回忆道,早在7岁时,晓夏的体重就已经远远超过同龄人。

为了让女儿把体重降下来,母亲给晓夏报过不少减肥班和专门针对胖小孩儿的减肥夏令营,甚至带她去看过医生,但都没有什么效果。“现在她已经对零食严重上瘾,根本控制不住。”

时间越久,晓夏的体重就越重,接受的嘲笑与讥讽的目光也越多。

14岁那年,在和班里同学大吵一架后,晓夏再没有去过学校,至今辍学在家。

“她没什么朋友,性格自卑,脑子也比同龄人差,不愿意跟人交流。现在更是连家门都不愿意迈出一步,我都不知道以后我不在了,她怎么办。”谈及未来,晓夏母亲忍不住抹起了眼泪。

其实,农村儿童肥胖问题,并非今天才显露端倪。

根据每5年一次的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数据显示,开始,农村儿童肥胖增长率就超过了城市。

,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显示,与相比,中国7岁至17岁城市儿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上升2.4和3.1个百分点,而农村则分别上升5.1和3.6个百分点,均高于城市。

而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在去年亦曾对中国25个省市16000多个家庭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乡村、城镇和城市儿童的轻度肥胖及以上的比例分别为24.62%、15.04%和13.58%,农村儿童的肥胖比例明显高于城镇和城市。

“我们预计未来几十年这种趋势在中国农村仍将持续。”在张迎修看来,对于决策者而言,这是一记警钟,“作为农业大国,中国的13.6亿人口中约有一半生活在农村地区。”

“不可否认,目前国内还有相当一部分贫困地区,尤其是农村,儿童营养状况不良,但可以预见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肥胖可能才是未来农村儿童健康的大难题,这也应成为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张迎修说。

传统观念“功不可没”

不同于城市,农村的儿童肥胖,在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学生营养室主任胡小琪看来,有其独特的成因。

佑佑出生后不久,父母就去了南方打工,一年难得回次家。这让佑佑这个由爷爷奶奶带大的“留守儿童”,从小就在溺爱中成长。

而爷爷奶奶对佑佑的溺爱方式,也来得简单、直接:“得吃饱饭。”

“我们走访了许多农村,发现农村对食育知识的了解普遍缺乏。”在调研时,胡小琪发现,对于刚刚走出食物匮乏时代、还保留着饥荒记忆的农村来说,固有的传统观念里,依然保持着“要吃饱、多吃油、多吃肉”的惯性,而这一观念在无节制的进食中逐渐失控。“对于饿过肚子的老一辈而言,对孩子在食物上的纵容就显得更加无可辩驳。”

根据今年早些时候英国伯明翰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孩子由谁带”是儿童体重超标的重要影响因素。

该研究报告指出,由祖辈照看的孩子超重或肥胖的几率,要比由父母照看的孩子高两倍以上。而由两位以上祖辈照看的孩子,超重的几率更高。

而更重要的一点是,“如今,随着农民收入水平提高,传统的中国饮食已经向着高脂肪、高热量、低纤维的结构转变。”张迎修直言,家长投其所好,孩子爱吃什么就买什么。“许多家长以孩子不喜欢吃为由,放弃了培养孩子吃蔬菜、水果的饮食习惯,而选择了含糖饮料、油炸食品。”

6月,中国学生营养与健康促进会发布《中国儿童青少年营养与健康报告》,该报告显示,在农村家庭,多数人不知道什么食物真正有营养,经常出现“把鸡蛋卖了换方便面,用胡萝卜喂家禽”的现象。

而在郑州,一项针对农村家长的调查也表明:78.92%的农村家长不知道哪些是高能量食物,仅有6.77%的家长会限制孩子喝饮料,2.75%的家长会限制孩子摄入过多的肉类食物。

与此同时,在不少农村小卖部里,“奥利奥”变成了“奥和奥”,“营养快线”变成了“营养干线”。

在张迎修看来,用料低劣、着色剂滥用、添加剂超标的假冒伪劣食品,也是造成农村儿童肥胖的重要原因。

此外,互联网的普及让农村儿童的娱乐方式也发生了巨变,进而影响了他们的生活方式。

从晚饭后,佑佑就开始了自己的游戏机时间,除了从椅子挪到床上的几步外,几乎没再走动过。

“以前农村的孩子大多在外边玩,现在基本上闲下来就开始打游戏、玩手机。”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陈裕明对此表示,“这也是导致肥胖的一个重要原因。”

肥胖背后的经济压力。

中国农村肥胖儿童问题其实也是世界肥胖趋势的一个缩影。

据《国际儿童肥胖杂志》去年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到,美洲地区超重儿童数量将大幅增加,从目前占儿童人口总数的1/3上升为1/2。欧盟国家的肥胖儿童比例也将从现今的25%增加到38%。而中国儿童也将成为一支重要的新生力量,到20,每5个儿童里,可能就有一个体重超标。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存在差异,不同国家之间以及同一国家的城乡之间,儿童的肥胖状况呈现出明显的不同。”陈裕明解释道,通常而言,随着经济的发展,发达国家儿童的肥胖率会率先走高,而发展中国家的肥胖率在经济增长之后随之跟上。

早在上世纪末,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儿童医院医学中心就曾对美国不同收入的家庭进行访谈调查,结果发现,美国低经济收入家庭常有以下观念和行为:害怕婴儿没吃饱,过早地喂米、谷类和其他固体食物,尽量满足儿童对食物的需求,却忽视体重,造成孩子肥胖。

这也是美国低收入家庭儿童的肥胖问题高于高收入家庭的原因之一。

“但是,这一相关性随着社会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也会迎来拐点。”陈裕明称,在现代观念看来,肥胖“早已不是一种‘富态’,而是一种疾病。这也意味着医学界对肥胖的认识已从‘公共卫生问题’向‘慢性疾病’转变。”

而对于儿童而言,肥胖或许有着更大的健康隐患。

“儿童期肥胖会更容易、也更早地演变为成人肥胖。”据陈裕明作出的调查显示,学龄期儿童肥胖转变为成人肥胖的危险度是非肥胖儿童的3.9至5.6倍,大约有42%到63%的学龄肥胖儿童将转变为肥胖成人。

此外,儿童肥胖还将成为其成年后出现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胆结石、肾脏病、脂肪肝、猝死、乳腺癌、痛风等疾病的诱因。

国际肥胖研究协会曾公布过一份研究报告。

该报告显示,在17岁以下的青少年儿童中,有三分之一的儿童出现了至少一种心血管危险因素。而在中国,有170万青少年正饱受糖尿病之苦,另外还有2770万人被认为是糖尿病前期。在12岁至18岁的孩子中,有1.9%患有糖尿病,相当于美国同龄人的四倍。

与疾病相偕而至的,是巨大的经济负担。

中国疾控中心官网中的一组数据显示,前,中国超重和肥胖所造成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的直接经济负担就已分别达到89.7亿元、25.5亿元、22.6亿元和73.3亿元。

另一方面,“肥胖还会造成心理问题,社会交往能力也会受到影响。”胡小琪表示,“与体重正常的同龄人相比,肥胖青少年更容易情绪低落,形成自卑心理和自闭性格。”

形成合力预防肥胖。

农村儿童的肥胖问题,如今已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中国启动“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以下简称“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中央财政每年支付160亿,为试点地区的农村学生提供每天3元的营养膳食补助。到,该计划已经覆盖了22个省、699个试点县,累计3200万学生受益。

此后,防止儿童肥胖被写进《中国儿童发展纲要(-年)》。

该文件要求有关部门应加强卫生人员技能培训,并更好地引导父母给孩子提供营养均衡的饮食。

“虽然目前没有国家成功解决了儿童肥胖的难题,但这并没有妨碍我们出台相关公共政策的步伐。”在胡小琪看来,如果没有这些政策,儿童肥胖状况会比现在还要糟,“这就像是没有刹车的列车,任何使它慢下来的手段都是好的。”

而且在防治儿童肥胖这个问题上,有的国家已经看到了曙光。

美国国会通过了《健康、无饥饿儿童法案》的重新授权将为学生提供正餐的计划扩展到美国的五十个州同时还提高了免费午餐的补助以便让更多儿童在学校吃到健康的午餐和晚餐。

而依照新法规,从秋季入学开始,学校自动售货机必须储存有全麦饼干、燕麦棒和水果干这类食品,巧克力棒、奶酪块、糖类等高热量食品的销售被限制。

“这一点尤其值得中国农村学校借鉴。”陈裕明表示,由于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空心化”等多重因素,农村儿童肥胖干预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亟待各方形成合力,多措并举。“农村儿童普遍上学离家远,或者父母不在身边,很难能吃得健康。“如果相关部门能出台餐饮标准,让农村儿童最重要的两餐,甚至三餐都能在学校解决,同时禁止校内出售高热量零食,不仅会遏制农村儿童肥胖率上升,还能改善贫困地区营养不良儿童的营养状况。”

此外,在胡小琪看来,观念的改变才是重中之重。“而由于孩子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就成为培养孩子健康观念的关键场所。”

对此,胡小琪建议,逐步为农村学校配备营养师,负责制定学校食堂营养食谱,指导供餐人员选购、制作食物,同时在学校开展饮食行为教育,让孩子懂得各种食品有什么营养,有哪些危害,从而自觉地科学饮食,逐步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同时,胡小琪还建议建立国家营养日或营养周,开展食育进农村等活动,加大公益广告投入,发布适宜不同人群的膳食指南。“还可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多的现状,在家庭监管缺失的情况下,让相关社会组织走进农村,来帮助农村孩子建立健康饮食意识,帮助他们科学化成长。”

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调查报告简短篇九

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日益突出。为了了解留守儿童教育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分析形成的原因,寻求解决的途径,我们通过问卷、座谈等形式,对康平县外出务工留守儿童进行了调查。

一、基本情况。

康平县现有15个镇,人口近35万,外出务工人员5000人。共有中小学校187所,幼儿园26所,在校学生1万多人。留守儿童1360人,中学600人,小学500人,幼儿园200人,在家160人;其中独立生活56人,随祖父母生活的1174人?,随亲友生活的130人。随着各级政府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各项政策的实施,全市外出务工人数逐年上升,留守儿童的量还将进一步扩大。

1、亲情缺失。

外出民工为减少开支都尽量减少回家的次数,长期分离和缺乏联系使儿童无法得到父母正常的引导和关心,家长也无法了解子女的心理、思想变化。亲情的缺失甚至使一部分儿童对父母产生怨恨情绪,使“带沟”加深。留守儿童有烦恼没有正常交流宣泄途径,比较容易走极端,造成心理抑郁,性格孤僻,对以后的人际交往、协作求助、学业发展等产生不良影响。

2、自控能力差。

家长外出,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管理不到位,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只要不犯大错,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孩子的生活、学习无人督促,造成行为偏差。调查中发现,许多留守儿童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调查中80%的教师认为留守子女自律性较差,79%的留守儿童反映无人督促学习,有不良行为者远远大于正常儿童。对于自控能力差的孩子来说,加强安全防护工作至关重要。但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无处不在。前两年棋盘镇一所中学就发生一起恶性伤亡事件,一名父母外出打工的学生,经常勒索一名同样父母外出打工的学生,结果在一次勒索中发生了争斗,被勒索者把勒索他的学生意外杀死了,现在仍在服刑。

3、价值观念扭曲。

父母在外无法照顾孩子会产生内疚感,便会在金钱上进行补偿,而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太少,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并直接导致“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抬头。调查显示,部分留守儿童已产生了厌学情绪,认为读书无用,自己父母也没读什么书,同样挣钱,部分学生开始把人生发展方向定位为打工挣钱,热衷于吃喝玩乐,在学习中往往缺乏进取心和刻苦钻研精神,得过且过,不求上进,成绩持续下降。邵店镇中学有373个留守学生,可是却有64%儿童父母外出后成绩下降。我们把在校就读100名留守儿童,与100名非留守儿童的教育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外出务工人员子女100人中,想学习的占34.3%,成绩好的占29.5%。而非外出务工人员子女中,想学习的占57.7%,成绩好的占58.6%。

4、心理问题较为严重。

在了解留守儿童心理感受时发现,回答“看到别的.小孩和父母在一起感到难受”的比例最高占到40.6%,“孤单无助,感到被遗弃”者占到28.1%。甚至还有7.2%的儿童表示有过“离家出走”等念头甚至行为。可见,亲子关系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人格发育带来了严重后果,也产生了许多烦恼与冲突。这时,他们需要畅通的倾诉渠道,需要成年人正确的引导。但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问题,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畸形心理一旦形成,进行矫正比较困难。

5、年龄性别差异。

家长的外出,留守儿童年龄越大受到的干扰也越大。低年龄儿童学习情况、思想行为表现没有明显的变化;年龄偏大的学生其学习情况、思想行为表现出现一定变化,父母的外出失去了对他们的监管,他们自控能力又差,容易沾染不良行为,导致他们学习成绩下降、厌学、逃学甚至有轻微违法行为我们市高中共有外出务工留守子女学生903人,成绩下降的却有109人,占12%;小学5894名学生成绩下降的只有150人,只占2.5%,初中4.2%,可见从小到大呈逐步递增趋势。

不管留守儿童年龄多大,不管监护人是爷爷奶奶、叔叔阿姨还是自我监护,也不管家庭经济好坏,总体而言女生目前要比男生的情况好。全市118名在父母外出后有轻微违法行为的都是男生,可见父母外出务工,对儿童尤其是男生的影响是显性的。

三、问题的成因。

1、家庭教育意识淡薄。在增加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时,大多数农民选择进城务工,根本顾及不到子女的教育问题,这其中既有生活压力的原因,更主要的是教育意识薄弱。绝大多数农民没有认识到教育是最大的投资,而认为其是最大的负担。再者监护人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巨大落差。外出家长忙于挣钱,没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教育,监护人由于年龄、文化、身体和精力等方面的综合因素,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仅限于让孩子完成作业,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

2、就学考试制度不完善。从社会整体发展来看,大量劳动力要进入城市,民工将子女带在身边存在好多困难。比如中考、高考报名制度无法解决升学考试;城市学校入学的费用太高;各地选用不同教材导致转学衔接的困难;大学学费太高,让老百姓害怕自己的孩子考上大学等。

3、学校教育存在缺陷。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太多关注学习成绩,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四、对留守儿童管理教育的一些措施和干预。

1、提高对留守儿童管理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教育局要求各校成立了留守儿童管理领导组,校长亲自抓,搞好研究、管理、教育工作,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对家庭比较困难的留守儿童减免学费,发放免费教科书,给n生活补助。

2、开好三个会。一是教师会,要求教师对留守儿童进行全面家访,以便更好的进行管理;二是召开留守儿童会,要他们树立克服困难的思想和信心,培养自立自强的品质;三是召开监护人会议,要求他们不能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不要在物质、生活上给予全方位的满足,精神和道德上的缺乏管束与正确引导。对孩子的不好行为习惯不能持一种宽容甚至放任的态度,导致孩子形成放任甚至放纵的性格特点。

3、加强对外出务工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留守子女往往缺乏的并不是物质上的帮助,精神上的抚慰对他们来说更是弥足珍贵。针对留守子女这一特殊性,各个学校普遍建立了关爱扶助制度,老师和留守学生中确立一对一帮扶对象,与留守儿童谈心、交流。开设心理教育课程,为学生铺设心理健康绿色通道。

4、设置“亲情电话”,建立互通制度。瓦窑镇中心小学要求班主任老师每月与外出家长至少电话联系一次,反馈子女的学习生活情况,同时也要求外出家长在百忙中,每月至少给孩子打一次电话或写一封信,鼓励子女战胜困难的信心,努力把学习搞好。家长跟学校经常保持联系,共同承担起教育责任。如果经济允许的话,可以要求家长一个学期中间回来一次,再加上寒暑假可以把孩子接到身边,这样,亲子互动与沟通的时间与机会增多,并且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在沟通内容上,不能只谈学习成绩,其它方面也应该询问,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要有更多的关心。在交流沟通的方式上,除了电话联系外,还可以用书信的方式,这方面对于孩子的情感发展非常有帮助。

5、重点加强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一是在留守儿童较多的地区,积极改善办学条件,供住宿便利。二是充分利用农忙、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三是建立留守儿童跟踪管理档案,学校要对留守儿童登记备案,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要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与文体娱乐活动,充实业余生活,多与他们沟通交流,慰藉他们残缺的感情。四是教育教学中强化留守儿童自尊、自立,帮助他们知法、守法;学校要成立心理咨询室,开设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设专职心理教师,对儿童的心理压力和障碍进行疏导,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我们将继续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真正将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落到实处。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为他们做点什么,给他们关爱,解决他们成长中遇到的困难,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使他们健康的成长,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和确保可持续发展的有利因素,不要让他们成为你心里永远的痛!

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调查报告简短篇十

在5天的社会实践过程中,重庆工商大学外语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在城口县葛城镇友谊村、红坪村、城口中学、城口葛城二小、城口县示范幼儿园展开调查,主要采取了问卷调查、入户走访、个别访谈、集体座谈的形式。

据调查,葛城二小有留守儿童200余人,占在校学生总数的30%,据葛城二小一位三年级的班主任老师反映,留守儿童在学校各年级和各班均有分布,约占1/3左右。

调查题目。

比例说明父母外出打工时,由(外)祖父母照料学习、生活35%其他的儿童由亲戚照顾或者自己住希望与父母生活在一起90%10周岁左右更加明显学校、社会对自己十分关心78%父母在电话中教授孩子为人处世道理11%更多关心学习状况具备生活自理能力81%在学校有伙伴55%因为是留守儿童,交友会受到影响害怕与陌生人交流14%自己目前的性格形成是因为父母外出打工50%从表1的调查结论,我们可以看出:35%的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照看,90%的留守儿童希望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尤其是10周岁左右的留守儿童表现得更明显,70%的留守儿童一年以上才能与父母见一次面,87%的留守儿童通常与父母进行电话联系,81%的留守儿童经常在家做家务,生活自理能力较强,55%的`留守儿童在学校有不少伙伴,14%的留守儿童害怕见陌生人,性格较内向,比较自卑。在调查问卷的主观题部分,绝大多数留守儿童理想中的生活就是能够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在调查留守儿童“最想对父母说的一句话”时,多数孩子“希望爸爸妈妈早点回来”、“我想你们,我会好好学习的”“爸爸妈妈辛苦了”,部分学生表示“爸爸妈妈快来接我”“爸爸妈妈能多关心我”,这一方面反映了留守儿童与其他孩子相比更加成熟,另一方面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在外打工的父母对留守儿童关爱不够,亲子关系不够融洽。

通过与葛城二小的老师交流和问卷调查过程中我们的亲身经历总结出,留守儿童主要有以下特征:

1、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上表现参差不齐。我们在入户调查中一位叫做王浩然的小男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品学兼优,能够熟练地背诵古诗、唱英文歌,在家还要照顾仅仅2岁多的妹妹。他很理解爸爸妈妈离开家外出打工,在问到他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一句话的时候,他希望父母能早点休息,懂事程度已经超过同龄人。但也有的留守儿童劣迹斑斑,据葛城二小的一位老师反映,一位留守儿童有偷窃行为,经常偷窃超市里的商品卖给同学。

2、性格方面。不少留守儿童较内向、自闭,逆反心理较重。据老师反映,有些留守儿童很渴望和他人交流,但由于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外出打工,孩子的人际交流能力没有得到有效培训,而祖(外)父母多数情况下也缺乏这方面的技能,因此,当这些孩子长大后,人际交流的能力并没有得到同步发展,因而很难和别人沟通。小学和初中是留守儿童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而他们的监护人尤其是爷爷奶奶通常溺爱他们,造成了他们的任性;另一方面,和老人一起生活的孩子在反应力、思想行为方面相对其他孩子要缓慢一些,这也造成了日后和他人交流产生障碍。

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调查报告简短篇十一

为全面了解和掌握13秋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我校于9月17日,对校内九个新生班级进行了《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测试。参加测量并提交成功的445人,异常数据检出38人,其中,13秋财高6人、13秋机高二班3人,13秋学高7人,13秋机高一班4人,13秋微高4人,13秋艺术2人,13秋财会4人,13秋学前教育1人,13秋微客7人。现就测试情况报告如下:

一、量表简介。

《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由我国著名心理学家王极盛教授编制,可以用做评估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该量表有10个分量表,分别是:

1、强迫症状,如害怕考试、作业反复修改等强迫行为;

2、偏执,如认为别人对自己有不良意图和评价不正当的偏执想法;

3、敌对,如脾气坏,常有与人争辩和摔东西等冲动行为;

5、抑郁,如对未来丧失信心,兴趣索然;

6、焦虑,如紧张,心神不定,烦躁;

7、学习压力,如感到学习负担重、存在厌学、害怕考试等问题;

8、适应不良,如不适应学校生活;

9、情绪不平衡,如对学习的兴趣、对老师和同学的情绪忽高忽低;

10、心理不平衡,如感到自己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常不服气。

本量表既可以从整体上衡量受试者的心理健康状况,也可以根据每个量表的平均分进行评价。

二、计分方法与结果解释。

《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是采用五级计分法,即无为1分,轻度为2分,中度为3分,偏重为4分,严重为5分。该总均分是由60个项目的得分加在一起除以60,得出受试者心理健康的总均分,表示心理健康总体状况。10个分量表分别由6个项目组成的,将每个分量表6项得分之和除以6,就是该量表的因子分。如果心理健康总均分或因子分低于2分,表示心理比较健康;超过2分(包括2分),表示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总均分或因子分是5分,表示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三、测试结果总体概述。

考虑学生实际,排除假选择的可能性,对因子分2.5分以上的进行了统计,参测学生各因子所占比例为:强迫症状19.16%、偏执13.53%、敌对14.05%、人际关系敏感20.81%、抑郁16.43%、焦虑20.53%、适应不良24.33%、情绪不稳定26.67%、心理不平衡9.11%。

从以上数据看出如下问题:

1、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情绪不稳定、适应不良、焦虑、人际关系敏感五项都超过学生数的20%。

2、学生进入职校后,大部分学生住校,开始远离父母,进行相对。

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调查报告简短篇十二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心理健康日益为人们所重视。国内很多研究发现,我国学生存在心理不健康的比率不容乐观,如:据杭州市的一项调查,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初中占13.76%,高中学生占18.79%,又据中国心理学会最新透露,根据一项对中国22个省市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调查显示,中国3000万青少年处于心理亚健康。而前些年对几所大城市在校学生的调查,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小学生约为13%,初中生约为15%,高中生约为19%,大学生约为25%,随年级升高呈递增趋势。

这些调查报告为人们敲醒了警钟,为教育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我校初三学生正处于面临升学这一人生转折期,对其心理状态和愿望进行调查可以更客观地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从而制定一些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指导,促使学生健康地成长。

二、调查结果与简要分析。

此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参加调查的对象是初三(1)班91名学生,其中男生44人,女生46人。共发放问卷91份,回收后有效问卷87份。

此次调查表明,我校绝大部分的初三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将近一半的学生压力程度一般。其压力源主要是学习任务与考试、人际关系、家庭问题、情感问题。当学生有心理压力时,很多人选择的是自己调适、求助朋友、鳖在心里等方法解决。问及当前的心理状态时,27%的人处于正常状态,21%的人比较健康,35%的人感到有些问题。关于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看法,95%的学生认为很重要,并希望通过指导学生进行心理互动,进行心理调查与测量,优化学校教育、管理与环境,开课或讲座介绍心理保健知识等途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生主要对以下心理学知识感兴趣:如何避免不愉快情绪、如何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如何矫正不良个性、如何保持心理健康、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培养优良性格、学习心理问题辅导。

三、结论。

学生的心理状况和需求要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主要有:

(一)家庭因素。

1、父母关系。

在众多家庭因素中,父母间的不良关系对学生心理健康会产生极大的不利影响。父母关系不和对孩子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孩子生活在充满矛盾、父母的要求总不一致的环境中,家庭中缺少宁静、平和、幸福的氛围,缺少孩子心理健康发展所必需的一切条件,发生神经一心理病态的危险很大。

2、父母期望。

家长对子女过高的期望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之一。心理学研究表明,父母对孩子过高或过低的期望,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发展都是不利的,过高的期望会使孩子产生恐惧、挫折感、压抑、敌视等不良心理,过低的期望则容易使孩子对自我的评价过低,产生自卑感、自暴自弃等不良心理。

3、家庭教养方式。

家庭教养方式对学生心理健康不仅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而且还体现在对学校教育的效果起促进、干扰或者抵消的作用上。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不良的影响,家长采取“态度不一致”、“以压力为主”、“歧视”、“经常打骂”等不良教养方式与学生个性、智力以及出现心理问题的可能性有一定的关系。

4、家庭成员的榜样作用。

许多心理学工作者研究了家长的思想道德素质与孩子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家长本身的不良思想道德素质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具有严重危害,这种危害主要表现在:当孩子发现父母品行不良时,自尊心会受到伤害,心理上会蒙上消极的阴影,产生沮丧、怨恨、烦恼和自卑等心理。个性的消极使他们厌恶集体、厌恶家庭,一旦接触了坏朋友或不良思想,特别容易走上歧途;父母自身不正的家庭,父母亲在孩子心目中丧失了威信,无法合理地管教孩子,孩子不信任父母,容易产生虚伪、自私自利等不健康心理。

5、家庭其他重大生活事件。

对儿童青少年影响较大的家庭重大生活事件主要有:父母离婚、父母下岗、亲人生病、去世等。

(二)学校因素。

1、学校教育指导思想。

学校教育指导思想正确与否往往决定了一所学校的校风,决定了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当前,不少学校仍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导思想,这无形中给教师和中学生都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教师为了学生能考出好分数,采取违反学生心理健康原则的教学方法、手段和措施,如加班加点,搞题海战术等,学生长期处于一种智力超负荷的紧张状态,容易出现神经衰弱、失眠、注意力减退、厌学等心理行为问题。

2、教师素质。

学校对学生心理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是教师的素质,因为教师不仅是学习活动的发动者、组织者,同时也是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教师队伍的素质,如教师的.职业道德、责任感、情绪情感、个性和意志品质等,都对学生起着感染作用。

3、学校人际关系。

学生在学校中的人际关系良好与否,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学生在学校的人际关系主要是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会使学生充满归属感和安全感,其心理也会得到健康发展;相反,一个师生关系紧张,在班集体中遭到否定、排斥、冷淡,受不平等对待的学生,必然会产生敌对、自卑、焦虑、恐惧情绪,这对其心理健康会产生不良影响。

4、学校环境。

学校环境可以分为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两大类,这两种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发展都起着熏陶作用。

(三)社会因素。

1、社会环境。

这里所指的社会环境是指一定社会的文化背景,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政治局面等。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如风俗习惯、道德观等,从出生之日起就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影响着每一个人,使他们逐渐形成理想、信念、世界观、需要、动机、兴趣和态度等心理品质。不同的文化对人的心理健康有不同影响,其中有些是健康的,有些则是不健康的。社会意识形态对人的心理健康的影响,是通过社会信息作为媒介的,健康的社会信息,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而不健康的社会信息,则会造成种种危害。

2、社会风气。

社会风气与学生的关系就像自然气候与植物的关系一样,社会风气可以通过家庭、同伴、传媒等途径影响其心理健康。不良风气会使一些学生的心理受到扭曲,难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3、学习生活环境。

处于不同学习生活环境的学生,其心理健康状况也不尽相同。有研究发现,城乡密度、环境污染、噪音等与人的生存密切相关的因素,对人的心理健康状况都存在明显影响。如生活在城市的学生,由于住房单元化,同邻居伙伴的交往明显减少,这种状况不利于他们的社会化,使其缺乏与人交往的技巧,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还有研究发现,人口密度过大与青少年犯罪率有密切关系,精神疾病以及其他心理变态也与人口密度有关。大城市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日新月异,导致了大量过量信息的产生,使人们的心理严重“超负荷”,拥挤使人们更容易产生矛盾、争吵,生活在其中的学生也容易产生心理紧张,出现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

4、社区环境。

社区是指若干群体或社会组织(机关、团体)聚集在某一地域内形成一个在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如街道、住宅小区、村庄、小镇等。社区对生活在其中的学生的心理健康的作用,主要是通过社会传媒示社区环境产生的。

由此可见,应尽快采取相应措施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根据当前中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并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合理安排课程结构,优化学校教育环境。

对于课程的安排,应考虑不同学科的学习疲劳值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变化,做到文理交叉,音、体、美穿插于文理之间,使学习活动能够动静结合,劳逸相间。此外,多开展一些与学习密切相关并且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活动,以培养良好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加强对学生家庭教育的指导,形成正确的引导。

受中国传统意识的影响,也受社会、学校的片面人才观的影响,许多家庭存在着“重养育轻教育,重生理轻心理”、“智育中心论”等错误的家教观念。致使学生与家长存在许多矛盾冲突,给学生的成长带来不利影响。这就需要学校的教育工作者能主动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共同探讨出有效的教育方式。

(三)团结教育工作者的力量,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四)时刻加强心理咨询的宣传工作,及时为学生排忧解难。

采取有效措施让学生自愿咨询,通过寻求心理咨询解决问题。并且做好预约工作,合理安排咨询室的开放时间,及时为学生排忧解难。

(五)加强教师自身素质的培养,为学生树立榜样。

如果觉得《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调查报告简短(实用12篇)》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