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健康,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抑郁症健康 > 重型乙肝及其主要特点

重型乙肝及其主要特点

时间:2019-01-28 03:34:59

相关推荐

重型乙肝是一种严重类型,其发病率约占乙肝型炎的1%左右,以青壮年居多。劳累、酗酒、感染、营养不良、末期妊娠等均可促使急性肝炎的病情转重。临床可分3种类型:①急性重型:又称暴发性肝坏死。起病如同急性黄疸

1重型乙肝及其主要特点

重型乙肝是一种严重类型,其发病率约占乙肝型炎的1%左右,以青壮年居多。劳累、酗酒、感染、营养不良、末期妊娠等均可促使急性肝炎的病情转重。临床可分3种类型:

①急性重型:又称暴发性肝坏死。起病如同急性黄疸型肝炎,但病情发展迅猛,发病10天内迅速出现精神、神经症状,从烦躁、神志不清到深度昏迷。肝脏进行性缩小,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活动度骤降,血氨增高,转氨酶随黄疸上升反而下降,即所谓酶胆分离现象。后期可出现腹膜炎、出血、脑水肿及脑疝。病情危重,预后甚差。

②亚急性重型:即亚急性肝坏死。起病10日以上8周以内,具有亚急性重型肝炎的临床表现。主要是极度乏力、食欲明显减退、严重恶心厌油、频繁呕吐、重度腹胀及出现腹水。病情不断加重,黄疸进行性加深,逐步出现肝臭、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可出现明显出血倾向和精神神经系统表现,查血清白蛋白降低,白球蛋白倒置,电解质紊乱,血氨升高,尿少,肝肾功能趋向衰竭。经常并发各种感染,预后甚差。部分患者经抢救可望恢复,容易发展为坏死后肝硬变。

③慢性重型:即慢性肝炎亚急性肝坏死。在慢性活动性肝炎或肝炎后肝硬变的基础上病性急剧恶化,临床表现同亚急性重型肝炎,病死率极高。

由于重型肝炎的病情重,变化快,病死率高,临床医生尽量要注意早诊早治,全力以赴进行抢救。

2乙肝与丙肝有何异同

1.感染传播方式相似,两者均主要经过血液或输血制品等方式传播。

2.临床表现相似,但丙型肝炎无症状及无黄疸病例较多,有些患者不易被发现,且肝功能检查常表现单项转氨酶升高,持续不降或反复波动。

3.均有向慢性肝炎及肝硬化发展的倾向,其发生率丙型比乙型肝炎更高,丙型肝炎发展为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危险性更大。

4.由于传播途径相似,因此丙肝与乙肝可以重叠感染,且重叠感染较单个感染发生重症肝炎和病死率要高,表明丙肝与乙肝重叠感染可加剧肝脏的损害。

5.丙型肝炎也可能有性接触传播及母婴传播,但不如乙型肝炎发生率高。

3丙肝主要有什么特征

(1)起病较甲型、戊型肝炎隐匿,HCVRNA阳性和/或丙氨酸转氨酶(ALT)持续增高者,是慢性化的特征。慢性化比例为50%-70%,其中10%-20%可发展为肝硬化,高于HBV感染。由丙型肝炎到肝细胞癌一般需以上。

(2)传染源是患者和无症状丙肝病毒携带者。

(3)30-39岁为高发病年龄。静脉吸毒、多次输血、血液透析者丙肝发病率高。

(4)丙肝临床表现与乙肝相似,但症状轻微或没有症状,更易慢性化。黄疸发生率低及ALT较乙肝为低,肝外表现也不多见。

(5)ALT峰值较甲型和乙型肝炎患者低,有三种类型:单相型、多峰型和双相型。单相型呈一过性升高,是急性自限制感染,预后良好。多峰型是向慢性肝炎进展的表现。双相型是在病程初期下降后又上升,病情加重,常伴黄疸。

(6)丙肝易与乙肝发生同时或重叠感染。这是由于乙、丙型肝炎有共同的传播途径,或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免疫功能下降。故乙、丙型肝炎患者发生重叠感染者多,重叠感染者的预后较单纯的慢性乙或丙型肝炎为差。

4丙型肝炎及其传播方式

本病呈世界性分布,据国外报道,90%以上输血后肝炎和25%以上急性散发性肝炎为丙型肝炎。我国目前由于献血员筛查的方法尚不够灵敏,输血后丙肝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①经血传播:HCV主要经血液或血液制品传播。输血后丙肝病毒的感染率与献血员的HCV携带状态有关。美国与日本的献血员抗-HCV检出率为1.2%~1.4%,意大利为0.9%,德国为0.4%。我国曾对588名合格献血员进行抗-HCV检测,结果9.35%抗-HCV阳性,经PCR检查HCVRNA,说明抗-HCV阳性者大多具有感染性,此为HCV无症状携带者,具有高度传染危险性。

HCV经血液制品传播也屡见不鲜。国内外报道有因输注第Ⅷ因子、第Ⅸ因子或纤维蛋白原而发生丙型肝炎者。

经常暴露血液者,如血友病患者,妇产科、外科医生、手术者,胸外手术体外循环病人,肾移植血液透析病人及肿瘤患者,均极易感染丙型肝炎。静脉毒瘾者亦是HCV感染的高危人群。

②性接触传播:研究发现丙型肝炎发病与性接触尤其与接触多个性伙伴明显相关。

③母婴传播:有学者研究认为母婴传播不如HBV多见,主要是家庭水平传播。

④日常生活接触:虽然经血传播是丙型肝炎最有效的传播方式,但至少15%~30%散发性丙型肝炎病人,无经血或肠道感染史。丙型肝炎病人的精液、唾液及阴道分泌物中发现HCV RNA阳性。提示性接触和日常生活接触可能传播HCV,但机率较低。

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如下:

①潜伏期约为2~26周,平均7.4周。输Ⅷ因子引起的丙型肝炎,潜伏期7~33天,平均19 天。

②丙肝较乙肝为轻,多为亚临床无黄疸型,转氨酶峰值较低,大多数患者不易被发现。

③丙肝常见单项转氨酶(ALT)升高,且长期持续不降或反复波动。

④短潜伏期丙肝,病情较重,症状突出,常有黄疸,但较少发展为慢性化。长潜伏期和轻型或无黄疸型丙型肝炎,易发展成慢性。

⑤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较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更易慢性化。据观察研究,约40%~50%发展成为慢性肝炎,25%发展成为肝硬化,余为自限性经过;从HCV发展成慢性肝炎平均约为,肝硬化平均约,少数患者恶变成为原发性肝细胞癌需30年。

⑥虽然一般丙型肝炎经过较轻,但亦可见急性丙型肝炎暴发型与亚急性经过,或慢性迟发性肝功衰竭等严重表现,而丙型暴发肝炎时与乙型肝炎不同,HCV仍处于高度复制状态。

5慢性丙肝“自身免疫”特点

据欧洲学者报道,慢性丙肝患者出现非器官特异性自身抗体(NOSA)与特异性人口统计学特点无关,不影响就诊时肝病的生物化学和组织学特点或对抗病毒治疗的应答。

意大利学者T. Stroffolini博士指出,慢性丙肝病毒感染者经常出现非器官特异性自身抗体。目前尚不清楚,能否依据自身免疫的血清学指标区分重度肝损伤患者。

为此,研究人员选择4个意大利肝脏病医院收治的连续502例抗HCV阳性、HCV-RNA阳性、HBsAg阴性慢性肝炎患者,评价了NOSA与人口统计学、生物化学和组织学特点之间的关系。全部患者均进行经皮肝脏活检。同一位病理医师利用组织学活性指数分类法,对活检标本评分。

结果发现,NOSA阳性的出现率为36.9%。分别有15.7%、27.3%、2.2%的患者具有抗核抗体、抗平滑肌抗体、抗肝/肾微粒体抗体。

多变量分析显示,丙球蛋白> 2 g/dL是可能呈NOSA阳性的唯一独立预测指标(OR:2.1;95% CI:1.3-3.4)。其它临床(年龄、性别、ALT、HCV基因型)或组织学特点(分级与分期评分、胆管损伤)均与NOSA无关。

155例具有NOSA的患者在抗病毒治疗时和治疗后,未出现任何自身免疫相关性不良反应。

Stroffolini博士认为,慢性丙肝患者出现NOSA与特异性人口统计学特点无关,不影响就诊时肝病的生物化学和组织学特点或对抗病毒治疗的应答。

如果觉得《重型乙肝及其主要特点》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