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健康,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抑郁症健康 > 汉王朝人们的分析 为何改变了人们对于秦代的印象?

汉王朝人们的分析 为何改变了人们对于秦代的印象?

时间:2018-06-22 10:48:56

相关推荐

由于时间顺序上的相继,在西汉初年,乃至于汉王朝前期很长一段时间的王朝背景中,秦都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史记·高祖本纪》曾载“高祖尝繇咸阳,纵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很显然,这并非仅仅只是对于始皇的某种“个人崇拜”,也表现出了汉代君王对秦代君王的某种认同感。在西汉王朝建立初期,百废待兴,施政者并未大肆改动原本的制度,于是还留下了“汉承秦制”的美名。

在新王朝的政治话语权之下

其实很难对上一个王朝做出客观的记载和评价,汉初士人们出现的“过秦”思潮就影响了整个汉王朝,甚至是后人对于秦代的印象。自周代开始,史官就是社会地位崇高、职能重要的官职,作为有着血缘传承的史官家族,司马迁对自己的身份有独特的定位,周代以降的六国史书多被销毁,再加上秦楚之际的动荡,司马迁本人所处的时代所能观的史书已经不多,秦始皇与汉高祖其实年龄仅相差3岁,生活的年代高度重叠。

然而,司马迁在书写秦史的时候却与汉史有着极大的不同,无论是取材、思想、视角、立场等各个方面,当然,这与司马迁本人所能得到的一手材料有一定的关系。子婴的身份从之前记载的二世之侄变为了二世之叔。而从《史记》他处的记载可以看到,在贾谊眼中连“庸主之材”都没有的子婴其实也是一个善谏大义之人。子婴就曾经为蒙氏将军直言谏主。“公子婴其实也有治国之大才,能说出如此一番道理且在朝政中能站一席之地,必然彼时已是一名成年男子。

从历史事实分析

秦始皇死时为五十岁,不应有此成长之孙。所以子婴为秦始皇弟之说接近历史事实,也比较合情合理”。让我们确定司马迁获得多源一手史料存在的可能性,面对扶苏、胡亥两大继承人,司马迁选择了“站在前者即失败者的立场上书写”,在当时来说可能有其原因在,而这样的原因我们今天无从推论,但是还是可以想象出,在面对多源的史料时,即便是力求“包容”,但也并不能兼顾所有,这可也是历史的遗憾所在。

记忆与历史共同涉及时间意识的领域,但是记忆并不能等同于历史,可是在史学转型背景下,看待与研究历史又不能忽略掉记忆的部分。记忆是主观性的,甚至可能因环境改变或者回忆方式不同而被重新建构,这种不稳定性即便是在其进入历史领域之后,也同样被保存。汉初士人对待秦朝历史的记忆态度就很有代表性。如主父偃对武帝征伐匈奴的前后两次上书谏言。

最后:

第一次在元光年间的上书为了谏阻武帝,认为秦始皇使蒙恬兵加匈奴,“暴兵露师十有余年,死者不可胜数”是导致之后“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养,道死者相望,盖天下始叛”的重要原因。而在第二次上书时,也就是元朔年间却又认为蒙恬城朔方,“以逐匈奴”,是“灭胡之本”。对于秦于匈奴所做出的军事举动,前后观点大相径庭。

即便主父偃的言论与其政治立场有着直接的关系,但我们可以以此看出,对于历史事件,随着环境、立场的变化,就可能表现出不同的记忆态度。而书写亦是如此,“记忆要进入历史研究,终归需要转化为文本叙事的形式”,这就会导致表达与经历之间无法弥合的“鸿沟”出现。同样的,因为历史书写中必然会出现的“叙事建构”等原因,历史记忆所拥有的不稳定性亦不会被抹去。

如果觉得《汉王朝人们的分析 为何改变了人们对于秦代的印象?》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