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健康,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抑郁症健康 > 晚明“奇观”:士人纷纷弃儒从商?探析转变背后的深层原因

晚明“奇观”:士人纷纷弃儒从商?探析转变背后的深层原因

时间:2018-09-22 06:49:52

相关推荐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进入晚明时期后,商品经济发展,成为时代发展的一股潮流。当时社会发生了许多的变化,人们的观念在逐步地改变,士人的追求也在这个时期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分化现象。

朱元璋在位期间,人们一直强调重农抑商,因此,商人的地位很低,甚至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人们经常看不起商人这一群体,但在晚明时期,这一现象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改变:人们不再抑制商业的发展,士人也不再只是追求政治上的名利,而是纷纷加入到商业化的大潮中去,把经商作为自己的发家致富之道

这一现象的转变有其深层次的原因。

一、社会结构的变动

明朝建立以后,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的发展,推出了一系列重农抑商的措施。这一时期商人的经商活动和范围受到了严格的限制,商人自身的地位也比较低,经常受到他人的歧视和抵触。

明朝初期规定商人必须要经过官府的许可,才可以去外面经商,否则,就要受到处罚,轻则被分配到外地,重则性命不保,可见该措施是多么地严厉和苛刻。但是,统治者在一边限制商业发展的同时,又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商业发展的措施。

例如,设置商人可以储存货物的地方或者房子,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减轻了商人的负担,还降低了商人所要交的税率,与此同时,农业也在稳定地发展着

到了明朝中后期,政府的限制商业发展的措施在逐步地放松,没有明朝建立初期那么地严厉,虽然这一时期没有取消限制商业的政策,但商业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一些发展

明中后期,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也得到了一些发展,当时涌现出了许多新兴发展的城市,例如当时的苏州、杭州等一些城市,成为了当时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

商品经济和城市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当时读书的士人有一定的诱惑力和吸引力,因此许多人纷纷放弃了考取功名,开始跟随时代的发展,去从事商业活动

在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不断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日趋活跃,从事商业的人们越来越多,商人群体不断壮大,当时的社会盛行着一种经商的风气。

这一风气影响颇为广泛,影响到了当时社会的各个阶层,甚至许多农民都放弃了经营农业,而跑去从事商业活动,以致出现了在许多农民和官员之间,大部分都在经营商业活动

这一现象既是一“奇观”,也吸引了当时的统治者,甚至连统治者都想从事商业活动。

经商这一浪潮客观地提高了商人的社会地位,甚至出现了徽商和晋商这两大商人团体,他们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当时社会的发展和繁荣,为社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这一行为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社会上的众多人,人们也逐步地淡化了看不起商人这一观念,而是转向羡慕商人,与此同时,时代在发展,许多士人也在谋求发展的出路,逐渐地向弃儒从商这一方向发展。

要让士人突然走向发展商业的道路是不可能的,需要一步一步地去改变,因为在他们心中,儒学是不太可能完全放弃的,发展儒学这一思想已经在他们的脑海中扎根起来了

二、科举的竞争激烈

古人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虽然这一目标是伟大的,但不少士人接受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科举考试来求取功名,享受富贵的生活,因为对他们来说,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改变他们的现状。

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但走科举这一条道路并非那么容易。因为科举考试要经过层层选拔,要历经多次考试,最终才能获取功名,途中还会发生一些出人意料的事情,因此读书之人中举的概率非常小

曾有研究指出,中国的封建社会从明朝初期开始,人口一直在逐步地增长,但相应的科举考试的名额却没有增加,显然,能够通过科举考试的人数变少了,竞争力也大大地增加了,科举考试成功的概率很低,这影响了士人的发展,毕竟不是所有士人通过努力就可以换来最终的功名。

还有甚至在明朝的小说中,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一些商人本身没有什么才学,却通过经商获得的钱来换取功名,虽然在商人这一群体中,不乏既有才学又有能力经商的人,但商人这一不道德的行为,严重地影响到了当时科举考试的发展,破坏了考试的良好风气

这样,本身有才能的士人却因为没有足够的钱财而考取他们想要的功名,没有才能的却当上了朝廷的官员。虽然这些是小说中出现的一些情节,但小说里面所描写的内容不能完全不信,因为小说可以说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出一个时代的进步发展,体现出社会的风气和民俗习惯等等

其实,科举本身也存在缺陷,那就是科举制度的缺陷,在科举考试中,经常会有人通过作弊或者其他不正当的途径来牟取功名。有时候,监考的一些官员也会被人收买,对考试中出现的不公平现象不加理会,像古代就发生过较严重的舞弊案件,影响也较大。

因为很多因素的影响,科举考试变得非常地激烈,竞争非常地残酷,只有少数人成功地通过了科举拿到了官名,但是对于大部分人,终究还是未能走上成功的道路。

此外,长期读书也需要耗费很大的资金,尤其对于家境贫困的读书人来说,光读书这一项就会给他们增添难处,使他们难以养家糊口。有时候,面对突如其来的天灾人难,他们的处境会更加地艰难,因为光追求读书,而往往会忽视身体的锻炼,他们难以从事对体力要求高的工作。

因此,读书人士很难成功地获取功名,他们对求学之路不再抱有太大的希望,想选择另一条出路,于是他们准备选择从事商业这一条道路,以此改变自己的贫穷的经济现状

三、 “义利”观念的变化

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社会的变化,与此同时,也带来了思想的变化。士人的思想观念主要来自儒家思想,明代之前,古人们一直倡导这样一种思想,注重道义的选择,没有过分地看重所谓的利益,即重义轻利。

因为古代划分了等级,士这一阶层需要承担着传承文化等重任,所以儒家往往倾向于这样一种思想,而在明朝之后,这种观念在逐步地转变。

在众多的商人群体中,商人不再面对义和利不能同时选择这一难题,越来越多的商人兼顾了义和利,这使得商人在获取经济利益的同时还可以坚持在道义上的选择,这也有利于克服人们在思想上的障碍。相对于把读书作为牟取功利来说,经商在一定程度上更为简单、方便,人们易于操作,更适合用来谋生

结语

明清的小说中也间接体现了不少士人弃儒从商这一现象,可见人们的观念确实发生了变化,其中,在小说中有不少的情节夸赞商人的勤劳。

由此可见,为了谋求一个好的出路,不妨换种选择,每个人不一定都要选择去读书,经商未尝不是一个较优的选择

众多士人后来成为了儒商,因为他们在发展商业的同时又深受传统的儒家思想的影响,因为自身精通一些知识,在商业发展的时候,可以运用有利于发展商业的知识和经验,这可以给他们带来一定程度上的优势条件。

同一般的商人的目的有所不同,一般商人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唯利是图,而儒商坚持儒学和商业相结合,尊重市场上的正常规律,能够及时地预测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注重诚信买卖,因此他们经常受到来自人们的称赞和认可。

当然,也有的士人在经商之后,逐渐地被利益迷惑,到最后只追求利益,谋取很高的钱财和社会地位,其他什么社会因素都不顾。但也有部分士人仍坚持着最初的选择,热爱读书,未曾放弃读书,带有一种气质,从他们的日常活动中还是可以看到儒学的影子和体现出来的优良的道德品质

综上所述,文中谈论的三点原因并非是晚明士人弃儒从商的全部原因,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还有其他众多的因素影响着他们的选择,仍然需要进一步地考究和调查。

如果觉得《晚明“奇观”:士人纷纷弃儒从商?探析转变背后的深层原因》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