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健康,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抑郁症健康 > 阿兰·德波顿论巴赫丨“他的音乐包含了对完美理想的献身精神。”

阿兰·德波顿论巴赫丨“他的音乐包含了对完美理想的献身精神。”

时间:2018-12-19 09:43:03

相关推荐

PhilosopherAlain de Botton on Bach

哲学家德波顿论巴赫

▲阿兰·德波顿

英伦才子/英国文坛的奇葩/行走的百科全书

阿兰·德波顿(Alain de Botton),英伦才子型作家,生于1969年,毕业于剑桥大学,现住伦敦。著有小说《爱情笔记》(1993)、《爱上浪漫》(1994)、《亲吻与述说》(1995)及散文作品《拥抱逝水年华》(1997)、《哲学的慰藉》(2000)、《旅行的艺术》(2002)、《身份的焦虑》()、《无聊的魅力》()、《幸福的建筑》()、《工作颂歌》()、《机场里的小旅行》()、《写给无神论者》()、《新闻的骚动》()。他的作品已被译成三十几种文字。

Most contemporary music is about love between two people. What makes Bach's music particularly striking is that it's about the love of God. This should present a hurdle to someone who, like me, doesn't believe in God - but it doesn't. What I appreciate in Bach is his ability to suggest to me what a belief in God feels like. His music seems to me to be about devotion to a perfect ideal - something purer, better, higher ...

大多数当代音乐的主题都是在讲述两个人之间的爱情。巴赫的音乐之所以特别引人注目,是因为其中描绘的是他对上帝的爱。虽然对于像我这样无神论的人来说,似乎有些不能理解这种情感——但事实并非如此。我之所以欣赏巴赫,实则是欣赏他爱的能力,他能告诉我对上帝的信仰是什么感觉。在我看来,他的音乐包含了对完美理想的献身精神 —— 一种更纯洁 、 更好 、 更崇高的理想。

他不乏米兰·昆德拉的批评深度,深具罗兰·巴特尔的解构气质;但,他比昆德拉有更立体的爱情思维,比巴特尔更熨帖恋人的爱情神经。他激活我们全新的阅读体验。他就是阿兰·德波顿,他标签之所以这么多,是因为他真的很难被归类,因为他写爱情、写艺术、也写哲学。

如果觉得《阿兰·德波顿论巴赫丨“他的音乐包含了对完美理想的献身精神。”》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