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健康,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抑郁症健康 > 从项羽的败亡看战略思维与个人命运

从项羽的败亡看战略思维与个人命运

时间:2019-07-13 00:09:09

相关推荐

知乎上看到的问题,让大家作为事后诸葛亮来开脑洞,“如果你是刚打赢巨鹿之战的项羽,应该怎么办?”

先把我的原答案粘过来:

鸿门宴为啥不宰了刘邦?从山头划分来说,你觉得项羽跟刘邦同属楚国集团,名义上都是义帝楚怀王熊心的下属,不扶持刘邦,难道要去扶持那些见死不救作壁上观的诸侯?

真实的历史上,项羽安排刘邦当汉中王,牵制诸侯,又用三秦的三个秦朝降将去牵制刘邦;更高的维度上,光杆司令熊心又何尝不在提防这个宰了卿子冠军宋义的项羽?宋义死了,项羽成了诸侯“盟主”,熊心除了刘邦,还有谁可以利用?

楚国阵营内部,项羽就是个造反实力派,他盯着先入关中的刘邦;而熊心又盯着不听指挥实力强大的项羽。原本项梁意外战死以后,光杆司令得到了插手军队的机会,结果让项羽通过巨鹿之战前后的操作给破了。项羽宰掉宋义夺取军权的政治大旗是宋义畏战,他项羽才是要抗秦。这是项羽突然崛起的重要原因,也必将被人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项梁战死以前,跟齐地的诸侯又在闹龌龊。

项羽分封天下之后,也在跟齐地闹不愉快、反复拉锯,最终造成彭城空虚让刘邦的诸侯联军偷家成功。

整理一下,项羽的思路很正确,大麻烦是齐地诸侯,不可靠的是河北诸侯,可以利用的是刘邦,没有什么利用价值但是又必须利用好的是三秦降将。需要重点盯防和解决的是视他为眼中钉肉中刺的义帝熊心。

项羽的失误在于,这些矛盾并没有因为他在巨鹿之战取得完胜而消除,甚至因为他骤然崛起的政治影响力而变得更危险,简直坐在火上烤。

章邯的二十万降卒是非坑杀不可的,项羽自己都才几万兵,哪来的粮食喂这些降卒,诸侯又靠不住。

可以挖掘利用的是英布,但项羽把他分封在九江,这就坑爹了。再考虑到刘邦那边夸张的阵容配置,呵呵。

所以,求生之路在于更加隐忍,想办法把英布往中原挪挪,另外一定要把义帝放在眼皮底下控制起来,并且千万不能早早杀了。而且不可陷入跟齐地的持久战,能不打就不打。

项羽以为天下会安静一段时间,结果恰恰相反。

一句话:安排都有道理,但是猥琐发育、别浪。等天下继续乱起来。

用人方面,项羽还在传统分封思维里,陈平、韩信等因此投了刘邦。分封思维里,有不信任亲族、反而重用卿大夫的,比如晋国,然后三家分晋。那么项羽信赖、重用诸项,本没有错。错就错在,最起码的画饼还是得有,争取人心、拖时间等到天下乱起来,局势更加清晰一些,做好跟韩信这种野心家裂土封疆的准备。而不是因为无法满足这类人才的野心,而等同于把他们推给刘邦。

项羽最大的弱点,就是他既是战国旧贵族、又不是王族,还守着分封那一套玩个P啊。

你看秦末乱世,可是把所有旧贵族都给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用一句当年的热门语句来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在评论区跟提问的人聊过,项羽因为急于建立类似周天子的权威,才早早进攻齐地。又因陷入与齐地的持久战被牵制住兵力,才被刘邦率领诸侯联军偷袭彭城得手。这暴露出来项羽的最大失误,就是没有看清时代的变化,他还想当周天子一样的统治者。

毛泽东在关于战略思维的论述里,是这么写的:

只要有战争,就有战争的全局......研究带全局性的战争指导规律,是战略学的任务......全局是由它的一切局部构成的......说重要,说有决定性意义,不能按照一般的或抽象的情况去规定,必须按照具体的情况去规定。

(一)战略研究不是关起门来想当然,它需要对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

那,秦末乱世的具体情况是什么呢?我们说时代变了,那究竟怎么变的?

时间拨回到天下大乱的起点——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戍卒中的带头大哥陈胜吴广,由于“大雨失期”违背了秦法,煽动这几百个戍卒杀死护送的秦朝官兵,假借秦公子扶苏、楚将军项燕的旗号,高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政治口号,起来造反,进而搅动天下大乱。这是中国历史上沉默的大多数第一次向世界发出惊天动地的呐喊,也是影响中国历史的开天辟地的大事件。

我们知道,自周天子失去根据地宗周,平王东迁到洛阳以后,周天子已经失去了宰割天下的权威,但招牌还在。在这个招牌下,是当年周天子名义分封的各级贵族领主,和他们自封的各级贵族领主作为地方实力派展开混战。

是为“春秋无义战”。

而春秋时期的战争还主要是竞技式的战争,说得浪漫一点,就是“我们比武只为分高下”。意思就是动员能力比较差,战争烈度比较低,目的还是建立更大的统治权威,也就是当时春秋一百多个诸侯国构成的“国际环境”里的国际秩序主导权。

因此在春秋战国早期,战争还只是大大小小的贵族们的事。作为普通人能披坚执锐走上战场,说明你最起码还是个“国人”。在古典希腊,这种人叫“公民”,在清朝,这种人叫“旗人”,在XXX,叫体制内人。

到了战国,生产力发展迅速,人口和开垦的耕地大幅增长,诸侯们可以动员数十万兵力发动烈度空前的战争,打仗不再是贵族的事。但主导战争乃至天下局势发展的,仍然是贵族。即便是传说中“依法治国”的秦国,也是贵族和关系户们说了算。

所以后来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扫平六国一统天下之后,收六国之兵(器)铸造十八铜人,又毁灭名都、迁徙富户,加上把六国贵族能抓住的全部控制到咸阳——就是把对秦国天下造成不稳定的六国贵族和关系户们控制削弱做到了时代的极致。

表面上看,在旧的时代里,大秦的江山似乎“稳了”,又北逐匈奴、南并百越,仿佛可以关起门来说一句“历史的终结”。

但谁也没有想到,在秦始皇死后仅一年,搅动天下的居然是大泽乡那一群被贵族们无视的普通老百姓,这就是秦末乱世最大的一个变量,也是时代发展的大趋势,更是决定项羽和刘邦们命运的最关键因素。看不到它,也就谈不上真正的战略布局。

(二)客观环境因素的决定

我们作为享受了21世纪发达信息条件的后来人,事后诸葛亮的聊一聊头头是道,然而在两千多年以前的秦末乱世,还真没几个人拥有这种眼光。张良算一个,范增只能算半个。

先看刘邦和项羽的客观条件,也就是他们的“家底”。

刘邦,原名刘季,“季”是古代“第三”的意思。刘季,就是刘老三,沛县小户人家出身,在秦朝体制内当一个小小亭长,也就是今天的街道办主任、乡长一类的角色。”邦“,当地土话,意思是”大哥”。刘老三不仅是他们家排行老三的街道办主任,也是黑道上的带头大哥,黑白通吃的流氓头子。

项羽,原名项籍,姓项因为他们家是楚国的著名军事贵族,封地就在“项”这个地方。项羽的爷爷项燕,就是陈胜吴广起义时翻出来当招牌的那位爷,曾经在秦始皇统一天下的最后时刻率领楚军阻挡了秦始皇的步伐,并且击败过秦军主力。

我们知道春秋战国时代,连纸张都没有只有竹简,写书极为不利。更谈不上知识借道书籍作为载体在社会上流传。因此在当时,任何知识技能,主要靠亲族之间口口相传。项羽出身军事大贵族家庭,意味着他不仅有条件学习当时最优秀的军事指挥技能,有家中高手给他政治启蒙,还有一大群有血缘关系的经受过良好教育的族人充当中层军官、干部,替他控制军队。

因此,任何指责项羽政治上幼稚的人,都是胡说八道。项羽的问题不是他不懂怎么玩政治,而是他太年轻。项羽当时才二十出头,而刘邦起兵时已经四十多了。项羽在性格上不够成熟,而刘邦已经完全成熟。性格决定命运,诚不欺我。

刘邦没有项羽的大家族背景,没有天然的族人作为行动臂膀,因此他只能当他的刘大哥,任用江湖上那些跟他一样出身底层的豪杰充当中层干部,替他掌控军队。因为他不是贵族,跟秦王家族没有什么血海深仇,所以他看见游幸天下的秦始皇车驾,可以说一句“大丈夫当如是”。

我在文章里常写,一切都是太极,没有好也没有坏只有合适不合适。

项羽的优势是军事贵族家庭背景,能够在天下大乱时迅速拉起一只填充了族人作为中层干部的队伍,还有政治军事知识做指导,加上个人的天赋,让他在巨鹿以少胜多建立巨大的军事成功。项羽的劣势就是族人在他的团队里占据太多岗位,挤压了底层人才的晋升空间,同时也限制住项羽把握时代脉搏的机会,不仅因此不能占据三秦作为军事基地非要搬家回彭城,还让陈平、韩信为代表的一系列精英分子对其丧失信心,跑到了刘邦那里去。

刘邦的劣势就是项羽的优势,这也是刘邦在前期完全无力与项羽军团对抗的原因——实打实的说就是军队战斗力不行,而并非两人之间的指挥水平差距这么简单。但刘邦因此具备以下优势:第一,出身底层因此扣住了陈胜吴广搅动的时代脉搏,知道庶民的心声;第二,非贵族,没有一大群不得不用的族人拖后腿,人事工作开展相对自由得多;第三,跟秦朝没有国仇家恨,方便利用秦朝的遗产转化为源源不断的力量。

因此,巨鹿之中破釜沉舟以少胜多全歼秦朝最后主力的,只能是项羽这种旧贵族,这也是陈胜吴广需要拉他爷爷出来作招牌的原因——灭秦政治大旗下无与伦比的煽动力与动员力。于是,“楚战士无不以一当十”。但是,随后整合天下的,必须是扣紧了时代脉搏的、来自底层的、性格成熟的刘老三——俗话说“人的命天注定”,说的就是客观环境因素对命运的影响,我想这也是张良这种高手高手高高手舍弃其他诸侯和势力强大的项羽,反而选择去给非亲非故的刘邦打工的重要原因。

(三)总结项羽的战略失误

有了以上背景分析,可以开始总结项羽的战略失误。

首先,就当时而言,只有极少数精英发现秦灭六国的秘密在于“秦制度”,而秦制度的重要载体就是关中平原这个大秦统治中心。项羽因为出身楚国军事贵族家庭身负国仇家恨,局势不允许他与秦人合流、建都关中;但也不能因此放弃对关中的控制。事后来看,与其用关中的三个王与刘邦的汉中王相互牵制,不能说好坏,只是刘邦先入关中又属于楚国阵营,这时背信弃义赶他去汉中,政治上还需要多做交待,比如刘邦在函谷关对抗楚军主力。

其次,秦末天下大乱的起点是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项羽一方由于旧贵族阶级的局限性看不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背后的时代变化,更因此不仅利用不了形势发展、反而一再被形势所困,这就是最大的战略失误。用刘邦的话说,就是“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

其三,项羽既然尊重客观形势采取分封天下,那就该严守自己的政治基本盘——以楚怀王孙熊心为义帝,主持灭秦大计进而宰割天下当他的天下盟主。绝对不应该一早就指使人谋杀义帝、败掉自己的政治大旗,反而应该“挟持义帝以令诸侯”。更不该企图以武力建立绝对权威、去毁灭齐地诸侯国杀鸡儆猴、反倒被动陷入持久战不得脱身,极大消耗自身实力。

战略学最重要的是决定”该在哪里打、何时打“,打得赢打不赢反而是次要的。类似项羽这样分不清主次矛盾,打来打去却一无所得,最后只能说一句“此天亡我也,非战之罪”。项羽和他身边的人看不到,秦末天下大乱并不会因为他项羽在巨鹿一战定乾坤就迅速平息下来,表象背后是平民百姓阶层在向统治阶层的旧贵族发起暴烈的抗议。因此,在灭秦以后项羽应该保存自己、积蓄硬实力做好长期斗争的准备,而项羽只知道打打杀杀,就像西方历史中只知道如何获取胜利、却不知如何运用胜利的汉尼拔一样的悲剧英雄。

再看刘邦,他出生就在底层,又在底层混了大半辈子,列国诸侯要属他最清楚底层疾苦。刘邦知道,天下百姓在秦朝古典军国主义制度下被折腾了那么久,最大的诉求其实是“休息”。所以汉朝建立以后一边继承了秦制度,一边却推行黄老无为而治与民休息,并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这一切如同意大利哲学家帕累托在《精英的兴衰》中表达的:旧精英阶层的衰落、新兴精英的崛起。

又如某位说的,“人的命运除了要靠自身奋斗,也要考虑历史的进程。”

如果觉得《从项羽的败亡看战略思维与个人命运》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