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健康,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抑郁症健康 > 心理危机干预的原则(下)

心理危机干预的原则(下)

时间:2020-12-30 01:41:44

相关推荐

.7.21

主讲者:张海音

文字处理:蓓兰

处理方案1 脱离创伤事件

使产生进一步创伤的可能性降低到最小程度。如必要时可提供实际帮助,找到安全住所,或保护当事人不再出现进一步的损失(财产、工作)。

对居丧最初阶段反应的处理

如果希望看所爱的人的尸体,即使已被毁坏,只要有助于适应死亡的事实,就可做。

不愿看到所爱的人的尸体也是可以接受的。有时,死亡过程快而无痛苦,可从这样的信息中可得到安慰。

帮助当事人体认失落,增加生者对亲友亡故的现实感。鼓励当事人谈论逝者,看逝者的生活照,收拾逝者的房间遗物等。

有个很具体的问题:如果一个人要去看亲人的尸体,问心理干预专业人员:最后要不要见一面?作为专业人员你会如何表达?当然这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提问,一般来说,我们可能会说,如果去看的话,情绪上肯定会受到很大的情绪波动,但也会有好处,中国人都比较强调见最后一面;如果不去看,就不会那么痛苦,但也会留有遗憾。如果在交谈中能够循序渐进被理解、能表达,最后有能力去做决定。

因为最后当事人肯定会在时间截点做出选择,看还是不看。我更想表达的是,首先我们要正向表达,也就是说,如果TA去看了就说TA做得好,千万不要因为看到TA痛哭流涕的样子,对TA说,蛮好你不要来看的...一定是从正面的角度去表达:如此难过的时刻都能熬过来很不容易...如果最后决定不去看,那就表达说可以留个美好的完整的形象记忆,也不错,千万不要说,你现在不去看,后悔一辈子...

我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当事人可以度过最艰难的时光,哪怕当时再痛苦,也许这一页翻过去得会容易些。有时候我们常说,长痛不如短痛,总要去面对的。

2 讨论在创伤事件中发生了什么

看到什么,怎样做的,感觉到什么,那时在想什么,可减少对在创伤事件中自己的反应的负性评价。

生活中如果在下班路上遇到一些什么事,可能是车祸等不太好的事件,到家后总要说的,这个诉说的过程也是处理的过程,如果不让说反倒是会被憋死。

以前有个同事很喜欢央视主持人罗京,在他刚去世那会,这位同事逢人就说罗京如何如何,连续好几天,不管什么场合,看到人拉着就开始谈罗京,替他惋惜。

一些人可能会对自己在创伤事件中出现无助感而感到自责(如认为自己没有为阻止创伤事件做任何努力),而这种负性评价在创伤事件中是一个常见的反应。

以前有个同事很喜欢央视主持人罗京,在他刚去世那会,这位同事逢人就说罗京如何如何,连续好几天,不管什么场合,看到人拉着就开始谈罗京,替他惋惜。

在讲的过程中就有机会表达出当事人的过度内疚自责,如果当时我怎样做会更好,如果当时我......无法表达的话可能会成为心结。

居丧的人需要有哭泣和倾诉有关丧失和感受的机会。

好的聆听者能接受他们各种各样的情绪和想法(如愤怒,内疚,焦虑,害怕,悲伤),居丧的人可从倾诉中获益。

不过多打断,没有过多的指导,反馈想法和感受(如,“因此你感到好象在你最需要他的时候,他离开了你。”或“听起来,好象你那时最大的担忧是现在你怎样照顾这些孩子”)。

这张幻灯片的诸多内容其实就是想表达咨询师此时要以倾听为主,站在对方情绪的点上作一部分回应,这是共情最好的部分。

3 提供对创伤事件的典型反应的宣教,指导在事件后的几小时和几天中怎样应对最好

一个人在遇到创伤事件后发现自己很多的不正常状态,从认知到行为,会不知所措,如果专业人员能够给当事人讲解这些种种都是大家都会有的表现,很正常时,对方也许会释然一些,不会过于紧张,能更好的安排自己接下来的日子。

4 鼓励通过对家人或朋友讲述有关的经历来面对这种创伤

这条和第二条同样都是要鼓励表达,但有所不同。我们中国人经常会强调说:别哪壶不开提哪壶,别往伤口上撒盐,如果家里人一起经过一些痛苦的事,都不太想去触碰伤口,那么气氛就会很沉闷,此时若有人敢直接做表达,说出痛苦的感受,也许对于其他人来说也是一种示范。

有个朋友30多岁,老爸因为心梗去世,他和妈妈两个人一个多月在家里面没话说,怕提了以后大家受不了,可是越是如此越难受。一个月后朋友告诉我,说家里很压抑,天天在家里过日子,两个人相处起来很别扭,我问他说,家里你们怎么交流的?他说从来没有谈过这事。听了我的建议后,回家和她妈妈谈这事,谈到爸爸过世前生病的状态,双方都有许多懊悔的事情,很痛苦。但是经过这样一个多小时的交谈后,彼此都释然很多。

5 时间—这种急性应激反应在短期内会过去

80%-90%的人在一个月内都会逐步恢复到正常生活状态。

6 社会支持非常关键

找出可能的支持来源和促进其他人提供支持(双亲、家庭、朋友、同事和单位领导)。

看到什么,怎样做的,感觉到什么,那时在想什么,可减少对在创伤事件中自己的反应的负性评价。

7 应用简单的放松方法

对应激反应的焦虑和紧张的处理是有效的,如:控制呼吸,做操,放松训练或愉快的活动。

8 鼓励逐渐面对与创伤事件有关的情境(如回去工作,但一次可能仅几小时)

以后生活中总要面对的,有点像系统脱敏,刚开始可以回避一下,后面肯定要去面对,需要循序渐进的去面对。

9 建议不要用药物或酒精来应对创伤反应,而是鼓励采用上述的第7项的简单放松方法

愉快的事件有助于人们从丧失中得到解脱。逐渐参加以前一直从事的或喜欢的积极的活动。

比如亲人去世,作为朋友邀请TA去唱卡拉ok,是否合适?短期内可能不太合适,但是时间一长还是需要去邀请的,总要回到日常生活轨迹当中去。我想说的是,如果没有人邀请,TA就更加难走出来,如果邀请的次数多了,有助于当事人快点恢复。

慢慢参加过去与所爱的人共同分享的活动,也可帮助他们面对丧失的情境。

有时他们会对参加愉快的活动感到内疚,需要得到“允许”才进行积极的活动。

10 确保得到随访及咨询

如症状持续则需要特别的治疗,并更改诊断为创伤后应激障碍和/或抑郁。

我最强调的是,做危机干预,最重要是不多做什么。有时候我们会因为太过难过而总要去多点干预,希望当事人尽快好起来,但往往适得其反。所以真的是要hold的住自己,不做过多反应,才是真的考验一个人专业的评估能力和经验。我的体验是,不断地是共同承受,而不是去弄的不痛苦,陪伴和支持是最基本的立足点。

当时汶川地震时候哪怕工作到再晚,我们的团队还是坚持有半小时多的互动时间,用来处理自己一天中积累的最艰难的感受,形式可以多样化:围着一起吃火锅,聊聊,说一点很没没有觉悟的话,都是很好的释放方式。如果每天要搞得很端庄,“端起来装着”也很累的,换句话说,吐槽归吐槽,第二天起来该干嘛干嘛。

人总是有局限,要觉知到自己被创伤激发起来的“全能感”。我在那里待了三个礼拜,回来有半年时间基本上没什么动力,不想说话,工作推不动,有点拖延症的症状,半年后才慢慢恢复过来。

自己如果不能照顾好自己,那很难帮助到别人。这是很重要的点。希望这些内容会对大家有帮助。

谢谢大家!

治疗师: 耗竭感,替代创伤

及时疏泄不良情绪

① 与别人诉说突发事件。

② 表达自己的想法态度。

③ 表达自己的情绪感受。

④ 和别人讨论压力及对策。

⑤ 讨论自己最困惑的经历。

⑥ 讨论事件中正向或值得骄傲的事情。

⑦ 团体中彼此支持和了解。

疗愈篇

(完)

如果觉得《心理危机干预的原则(下)》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