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健康,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抑郁症健康 > 王阳明:情绪不好总生气?是你意不定 心不正 智慧不够

王阳明:情绪不好总生气?是你意不定 心不正 智慧不够

时间:2019-07-23 16:48:00

相关推荐

不知道是否是这个社会太过于浮躁,还是人太过于急功近利,很多人总是觉得自己变得易怒,情绪不好,容易生气,到最后把自己搞的精疲力竭,心神不宁的。

他悟道的心学正是提供了这样一种解决方案:意定了,心正了,才能不为外物所连累,不为外物而烦恼。

在赣州的时候,王阳明的弟子陈九川生病倒下了。当时他对陈九川说:“生病这种事,正确地面对它的确比较难,你自己感觉呢?”

陈九川说:“这方面的功夫,的确很难。”

王阳明回答:“经常保持快乐的心情,就是功夫。保持快乐不是一种天赋,而是一种能力。”

这种能力是能够通过自身的智慧和修行去获得的。王阳明正是通过自身的智慧,在逆境中保持了快乐的心境,才使得他能在毒瘴之地生存下来,并且他修身治学,德业兼进,最终在龙场悟道,创立了心学。

1、不要总是去指责他人,这会让你退步

王阳明:“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暇责人?”

学习必须要常常反省自己,如果只去指责他人,只会看到他人的缺点,而看不到自身的不足;如果能自我反省,才会发现自身的许多不足,哪里还有闲工夫去指责他人呢?

自省自己说得简单,做起来难,特别是还需持之以恒。毕竟我们都习惯了安逸,有必要自讨苦吃么,何况遇事我们首先想到的就不是自己的问题,肯定是别人的原因,先不论自己是否能明白透彻,就算别人指出了问题所在,也不见得就会虚心接受,甚至明知无理也要想出个所以然,反正这个锅我不背。

这是我们的常态,许多看上去很理智很有学问的人,其实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也是如此,只不过他们的手段更高明一些,伪装的技巧更好,说的是自己不好,其实是为了彰显自己的狂荣大度有教养,殊不知也是掩耳盗铃自以为是罢了。

2、与朋友相处,懂得谦让很重要。

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

是人都有私心,都会注重自己的利益,每个人的付出都是需要得到回报的,这是人之常情。所以朋友之间以彼此谦让为基础,不仅每个人的利益不会受损,双方在互帮互助、互利共赢中还能使彼此获得更大的利益。两人之间的交情,也会随之越来越深。

3、越不想做什么,就应该耐着性子去做,这是最锻炼人的性质

日间功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

肤浅浮躁的心,总是会本能地往舒服上跑。越是贪恋舒服,就越不会成长、成熟,甚至还会更加肤浅浮躁。所以要扭转这种状况,就要逆着自己的性子来,越不想做什么,就越要耐着性子去做。这正是对自己心性的磨砺。

当你觉得工作很复杂不想去做的时候,拿出5分钟的时间什么都不要想,专心做此事,你会发现你的效率大大提高。

4、用逃避来获得清净的行为,最没有出息

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

感悟:王阳明所说的情况,放在现在叫“逃避”,而不是清静。事情是要面对的,人是要在事上磨的,逃避是永远没有出息的。

5、易发怒是因为心不正

凡人忿懥(zhì),着了一分意思,便怒得过当,非廓然大公之体了。故有所忿懥,便不得其正也。

感悟:王阳明这句话其实是在告诉我们:易怒、爱怒、暴怒,那都是修养不足的表现。修养不足则意不定、心不正,既失去了廓然大公的本心,也违背了中正之道。这样的心,有两个词可以形容:偏激,邪气。注意和克制自己的怒气,则正是矫正涵养之路。

王阳明说,用“良知”来追寻名利、地位等,可以不为所累。如果只是一门心思的费尽心机的去追求,内心总是盯着外物不放,难免会陷入死局,搞得自己心神不宁、精疲力竭。

王阳明经历过百死千难的人生体验,在五十岁时提出犹如画龙点睛般的学说宗旨“致良知”:“某于此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不得已与人一口说尽,只恐学者得之容易,把作一种光景玩弄,不实落用功,负此知耳!”

有人说:中国历史上能做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只有两个半:孔子、王阳明,加半个曾国藩。

王阳明的心学在中国得不到发展的,但是却在日本受到大力推崇,甚至直接影响了日本的明治维新。了解了王阳明之后,你才能知道,心学的强大之处。

真正含义是:知行一体。知行合一的必然性,让人有一种迫切的,无法阻止的,想要知道,究竟统领我们行为的到底是什么东西,这个东西何以能决定我们的一举一动。

而了解什么决定我们行动之后,才能不被外物所干扰,也会因此而做出更多的成就。

如果觉得《王阳明:情绪不好总生气?是你意不定 心不正 智慧不够》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