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健康,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抑郁症健康 > 易被忽视的“慢性硬膜下血肿”

易被忽视的“慢性硬膜下血肿”

时间:2019-10-16 09:51:22

相关推荐

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有些老年人逐渐感觉到肢体活动不利,或者说话口齿不清。很多人想当然就认为是“脑梗塞”,很简单嘛,输输液、活活血就行了。于是,有些病人往往在行头颅的进一步检查之前,就被应用了活血的药物。有的患者病情没有丝毫好转,有的患者则病情逐渐加重,直至到医院做了头CT后,才发现原来是出现了慢性硬膜下血肿。

慢性硬膜下血肿如何发生?

慢性硬膜下血肿是指头部受伤后(或无明确头部外伤史)颅内少量、持续性出血积聚在硬膜下腔,在三周以上出现症状者。目前对于血肿的出血来源和发病机理尚无统一的认识,一般认为出血主要来源于皮质小血管或桥静脉的损伤。临床上,慢性硬膜下血肿老年人比较多见,可以根据有或无颅脑外伤史,CT扫描血肿常呈等密度或仅见中线结构移位做出诊断。

慢性硬膜下血肿为何会被忽视?

慢性硬膜下血肿比较常见,而且好发于老年人,平均发病年龄约63岁。本病的特点是颅脑损伤非常轻微,甚至很多人不记得自己有过头颅碰伤,一开始起病也很隐匿,临床症状、体征也无明显特征。有的老年人,可能头部外伤当时做过头CT检查未见颅内出血,但是3周甚至更长时间后,逐渐出现症状,再行头CT复查发现慢性硬膜下血肿形成。

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老年病人很多以记忆力下降、智力下降、精神症状或大小便失禁起病,易被误诊为老年痴呆;有些出现一侧肢体运动障碍、失语起病,常被误诊为脑中风。老年人往往有不同程度的脑萎缩,颅腔内有较大的可供代偿的腔隙,在血肿的初期极易被忽视,当血肿长到出现症状需要手术时,往往都已很大,甚至出现昏迷。

了解慢性硬膜下血肿,重视慢性硬膜下血肿,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减少脑组织受压后遗症的关键。在这里提醒大家:

老年人在头部受伤后一个月以上(有些甚至半年以上)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肢体乏力、智力下降等表现均要考虑到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可能,尤其是经常服用抗凝药物的患者。CT和磁共振可以明确诊断,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手术也不复杂,往往只需钻孔将包膜内的血肿冲洗引流出即可(除了少数复发者以外)。及时手术,大多预后良好。

重医大附一院神经外科

如果觉得《易被忽视的“慢性硬膜下血肿”》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