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健康,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抑郁症健康 > 承认社交是人类的天性 这并不容易!

承认社交是人类的天性 这并不容易!

时间:2022-07-21 13:52:08

相关推荐

前段时间我跟随老板去参加了一场学术会议,与之前硕士期间去参会时懵懵懂懂地赶一场又一场感兴趣的学术报告不同,这一次我认真贯彻了老板的嘱咐:“来开会就要多认识些人,多交点朋友。说不定就找到了自己在学术上的灵魂伴侣(微笑脸)。”

其实学术上的社交是十分水到渠成的事情,遇到正好做同一个方向的人,无论面对的是大牛还是跟我一样的普通博士生,上去攀谈很容易就能聊到研究兴趣点上,此后话题的延伸往往取决于各自研究的进展。这样的社交是让人放松的,这种放松大概来源于讨论问题的专注及互相作为研究者身份的平等。

然而到了午间饭点,这种放松的社交就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会方安排的自助餐餐桌是一张张容纳8-10人的圆桌。尽管每一张桌子、每一个位置都是可以随意坐的,大家在取餐后还是或有意或无意地分成了不同的人群坐在一起——最知名的大牛们坐了一张桌子,相熟的普通教师学者及同校一起来参会的学生们各自会凑成一小桌或半桌,剩下落单的老师学生们都稀稀落落地坐在角落,彼此也几乎没有攀谈。我就是那最后落单的学生之一,我一直饶有兴致地边就餐边观察各处三五成群的小团体,尽管也不免有些轻微的失落——意料之中的社会排斥感。

那一瞬间我再次体会到了为什么很多人除了对研究本身的内在热情之外,也总是难以满足于自己取得的进展——总有一张你尚未融入的就餐圆桌等着你在取得更大的学术成就以后去融入。这也是为什么在物质极大丰富的现代社会,人们的幸福感似乎并没有得到很大提升地重要原因之一,决定你幸福感的不是你在社会所拥有的绝对地位,而是你在你社交圈中的相对地位。

然而我们大多数人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往往走了歧途,我们不断地去积累财富、勇攀地位高峰,却总也容易无力地倒在下一个我们认为的幸福终点前。这一迷思我们人类困惑、争论了很多年,总结了很多经验,心理学家也为此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开发了无数的量表与行为指标,却并没有一个直接的证据能告诉我们幸福的关键在哪里。

破解这一迷思地的转折点是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与功能磁共振(FMRI)技术被成熟地应用到了社会心理学领域。我在知乎曾经写过一个关于社会排斥感的答案,当一个人的知乎答案长期被低点赞率、高反对率、高围攻率包围,他会不会自我反省? - 熊希灵的回答其中引用了Lieberman的经典研究:脑成像的结果表明,社会性疼痛与生理性疼痛对人类来说具有一致的感受,大脑收到社会排斥形成的疼痛感甚至不亚于被人暴揍一顿。

这一研究结果的贡献自然是巨大的,其进一步统一了我们生理和心理的联系,因此文章发表在了学术顶刊Science。Lieberman此后一发不可收拾,针对人类社交行为背后的脑神经机制做了大量研究,其研究结论始终指向一点:人类跟其他动物最本质的区别不在于人类拥有更高的智商、能够利用更多的工具,而是人类有更强的社交天赋,我们的大脑时刻都在准备着与社交活动相关的一切,社交比物质能给我们带来更大的幸福感。

要为这一看似简单的结论提供足够的证据支撑是非常困难的事,其不仅需要利用大量精巧的社会心理学实验范式以相互补充形成汇聚证据,还必须进行更精巧的设计以与FMRI技术结合来探明背后的神经机制。而最终要将论据用简明易懂的语言写成科普,让不在学术界的普通人也能清楚整个证据链环环相扣的逻辑,则需要极丰富的知识储备与高超的叙事技巧。

Lieberman在他的畅销书《社交天性》里全做到了。

《社交天性》一书尽管在趣味性上不如《怪诞行为学》轻快活泼,但在叙事逻辑上更为严谨,对每个实验设计的精妙之处也写得毫不含糊,较之畅销书的定位,作为社会认知神经科学的入门教材倒或许能为其赢得更高的评价。总而言之,这是一本严肃又亲民的心理学科普读物,值得心理学爱好者以及对社会认知神经方向做研究感兴趣的同学一读。

如果觉得《承认社交是人类的天性 这并不容易!》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