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健康,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抑郁症健康 > 得了老年血管性痴呆的人的症状是什么

得了老年血管性痴呆的人的症状是什么

时间:2023-01-03 00:25:25

相关推荐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或VD)是一组由脑血管疾病导致的智能及认知功能障碍综合征,是老年性痴呆的常见病因之一。患者的遗忘及认知障碍与脑血管病事件有时间与空间的相互关联病程波动,呈阶梯性进展;认知功能呈进行性下降,伴记忆功能、定向力、注意力、语言功能、视空间功能、运用能力、运动自控和行为等缺损,由临床表现及神经心理检查证实;且患者功能缺损的程度足以妨碍日常生活,不完全由

1老年痴呆症全部症状

图钉问:

精神不好,没有食欲,饭量减少, 晚上,6:00—9;00头晕,血压上升180

答:

病情分析: 老年痴呆症按照病情的发展 ,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 第一阶段 (健忘期 ):这个阶段的表现是记忆力明显减退 ,例如开始时忘记讲过的话,做过的事或重要的约会等 ,慢慢地连往事也遗忘了.与此同时 ,思维分析,判断能力,视空间辨别功能,计算能力等也有所降低 ,但有时还可以保持过去熟悉的工作或技能. 第二阶段 (混乱期 ):这时除第一阶段的症状加重外 ,很突出的表现是视空间辨认障碍明显加重 ,很容易迷路.常见的还有穿衣也很困难 ,或把裤子当衣服穿 ;不认识朋友或亲人的面貌 ,也记不起他们的名字 ,不能和别人交谈 ,尽管有时会自言自语. 第三阶段 (极度痴呆期 ):病人进入全面衰退状态 ,生活不能自理 ,如吃饭,穿衣,洗澡均需人照顾 ,大小便失禁.

指导意见: 预防 由于痴呆的病因不同,预防的方法也不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饮食均衡,避免摄取过多的盐分及动物性脂肪.一天食盐的摄取量应控制在10克以下,少吃动物性脂肪及糖,蛋白质,食物纤维,维他命,矿物质等都要均衡摄取. 第二,适度运动,维持腰部及脚的强壮.手的运动也很重要,常做一些复杂精巧的手工会促进脑的活力,做菜,写日记,吹奏乐器,画画等都有预防痴呆的效果. 第三,避免过度喝酒,抽烟,生活有规律.喝酒过度会导致肝机能障碍,引起脑机能异常.一天喝酒超过0.3升以上的人比起一般人容易得脑血管性痴呆.抽烟不只会造成脑血管性痴呆,也是心肌梗塞等危险疾病的重要原因. 第四,预防动脉硬化,高血压和肥胖等生活习惯病.早发现,早治疗. 第五,小心别跌倒,头部摔伤会导致痴呆.高龄者必要时应使用拐杖. 第六,对事物常保持高度的兴趣及好奇心,可以增加人的注意力,防止记忆力减退.老年人应该多做些感兴趣的事及参加公益活动,社会活动等来强化脑部神经. 第七,要积极用脑,预防脑力衰退.即使在看电视连续剧时,随时说出自己的感想便可以达到活用脑力的目的.读书发表心得,下棋,写日记,写信等都是简单而有助于脑力的方法. 第八,随时对人付出关心,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找到自己的生存价值. 第九,保持年轻的心,适当打扮自己. 第十,避免过于深沉,消极,唉声叹气,要以开朗的心情生活.高龄者常须面对退休,朋友亡故等失落的经验,很多人因而得了忧郁症,使免疫机能降低,没有食欲和体力,甚至长期卧床. [编辑本段]护理 老年性痴呆患者有的在家里,也有的在医院和老年福利院接受治疗和护理.那么,怎样护理才科学呢? 1,首先要预防老年人卧床不起.对老年性痴呆患者,家人往往很容易产生过度的保护倾向,这是造成病人卧床不起的最大原因.患者一旦卧床不起,可出现许多并发症,这将会加重痴呆症状,加快缩短其寿命,因此对早期痴呆病人应该让他们在家人看护和指导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另外,家人还要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绝对不能疏远病人,要帮助患者排除心理障碍及行为障碍,帮助病人恢复记忆.这对早期患者的防治来讲,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2,要注意饮食和营养.老年痴呆症患者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饮食障碍和吞咽障碍.再则,老年人本身肾功能及消化吸收功能低下,基础代谢减少和身体活动减少等原因,使体内对营养素的利用,吸收容易产生障碍,导致患者营养不良,甚至出现贫血.因此对痴呆症患者的饮食要考虑量和质的平衡,要选用容易消化,容易吞咽的食物,对蛋白质,脂肪的摄入不必加以限制.低营养状态,会进一步促使疾病的发展. 要保持日常卫生习惯.对早期痴呆症患者要尽可能帮助其保持日常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起居,穿衣,刷牙,洗脸等,即使做得不规范,也要尽可能让他自己去做.因为这也是防止疾病进一步发展所不可忽视的环节.对卧床不起患者,必须给予护理,清洁口腔,要定时给患者洗澡,洗头,要勤换衣服.在痴呆患者中时常出现大小便失禁,一旦出现大小便失禁,即病情已到了相当严重的时期.但排便,排尿要及时处理,清洗干净,保持皮肤的清洁干燥,以防感染. 3,要预防感染.痴呆患者肺炎的发病率很高,而且死亡率也很高.据国外调查资料报道,痴呆症患者的死亡原因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因并发肺炎而死亡.一旦并发,病程进展迅速,尤其是卧床不起患者,身体各方面机能下降,如呼吸系统机能下降,机体感染防御能力下降,以及意识障碍,营养不良,大小便失禁,生褥疮时,这就很容易并发肺炎.所以要尽可能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一旦并发感染应及时治疗. 要预防褥疮.所谓褥疮是指由于局部循环障碍而使皮肤及皮下组织坏死.预防褥疮的发生,首先要对卧床不起患者,进行全身和局部管理.全身管理包括,原发病的治疗,全身状态的改善,保持体内水电解质的平衡,预防感染等.局部管理:对卧床不起患者2—3小时变换一次体位,注意观察皮肤,保持皮肤清洁,不能使用酒精,清毒剂清洗,用温水洗比较好.局部可以用棉垫,枕头,泡沫软垫枕于臀部,肋部等好发部位.

2老年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症状

老年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症状可分为2类,一类是构成痴呆的精神症状,另一类是血管病继发的脑损害神经症状。

1、在构成痴呆的精神症状中,记忆力衰退是早期的核心症状,包括近记忆、远记忆以及即刻识记。最早出现的是近记忆力的缺损,远记忆力障碍多在后期出现。随着记忆力减退,逐渐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计算力、定向力、理解力均有不同程度减退,真正的精神症状相对较少。

2、由于血管病变引起的脑损害,根据部位不同可出现各种相关的神经精神症状。一般来说,位于左大脑半球皮质(优势半球)的病变,可能有失语、失用、失读、失书、失算等症状;位于右大脑半球的皮质病变,可能有视空间觉障碍;位于皮质下神经核团及其传导束的病变,可能出现相应的运动、感觉及锥体外系障碍;也可出现强哭、强笑假性延髓性麻痹的症状;有时还可出现幻觉、自言自语、木僵、缄默、淡漠等精神症状。

3老年脑血管性痴呆的临床分型

脑血管性痴呆大致可分为5种临床类型,即多梗死性痴呆、大面积脑梗死性痴呆、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丘脑性痴呆以及分水岭区梗死性痴呆。

1、多梗死性痴呆

多梗死性痴呆为最常见的类型,是由于多数脑梗死所致的痴呆,临床常有高血压、动脉硬化、反复发作的脑血管病以及每次发作后留下的或多或少神经与精神症状。积少成多,最终成为全面的严重的智力衰退。

2、大面积脑梗死性痴呆

常由于脑动脉的主干(如大脑中动脉,基底动脉等)闭塞,引起大面积脑梗死,严重脑水肿,甚至出现脑疝。大部分病人可能死于急性期,少数存活的病人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精神异常,包括痴呆、丧失工作与生活能力。

3、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

一部分痴呆病人有严重的脑动脉硬化、皮质下白质萎缩,称为慢性进行性皮质下脑炎,现通称为Binswanger病。此病由于生前很难诊断,长期以来未引起临床注意,现诊断手段不断改进,特别是影像学的进展,已有可能通过CT或MRI得出Binswanger病的正确诊断,尽管目前尚有作者对此型痴呆是否为一独立类型置疑,但此型痴呆无论就其临床或其病理均有其特点,应归于脑血管性痴呆的类型之一。

4、丘脑性痴呆

丘脑性痴呆指由于双侧丘脑(偶尔一侧丘脑)局灶性梗死或病变引起的痴呆,临床较为罕见。丘脑性痴呆系指单纯丘脑局灶性病变引起的痴呆,不包括多发性脑梗死中存在的丘脑病变。

5、分水岭区梗死性痴呆

分水岭梗死性痴呆又称边缘带梗死性痴呆,系指由于大脑前、中、后动脉分布区交界处的长期低灌流,导致严重缺血甚至梗死,致脑功能障碍,临床可出现痴呆。生前可通过影像学诊断,较少见。

目前,尚缺乏对脑血管性痴呆公认的诊断标准,根据ICD-10公布的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其中F01血管性痴呆的诊断要点如下:诊断的前提是存在痴呆,认知功能的损害往往不平均,可能有记忆丧失、智能损害及局灶性神经系统损害的体征;自知力和判断力可保持较好,突然起病或呈阶段性退化,以及局灶性神经系体征与症状使诊断成立的可能性加大;对于某些病例只有通过CT或最终实施神经病理学检查才能确诊。有关特征为高血压、颈动脉杂音、伴短暂抑郁心境的情绪不稳、哭泣或爆发性大笑、短暂意识混浊或谵妄发作,常因进一步梗死而加剧,人格相对保持完整。但部分病人可出现明显的人格改变,如淡漠、缺乏控制力或原有人格特点更突出,如自我中心、偏执态度或易激惹。

4老年血管性痴呆该怎么鉴别

痴呆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与脑血管因素有关的痴呆,统称为脑血管性痴呆。需要指出,痴呆实际上是泛指大脑功能衰退,特别是与智能有关的功能全面衰退,而且要衰退到一定程度的综合征。通常包括记忆力、认知力、情绪与行为等一系列的症状与体征。而血管性的痴呆是由于血管硬化等疾病造成。那么,老年血管性痴呆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1.临床症状 临床症状可分为2类,一类是构成痴呆的精神症状,另一类是血管病继发的脑损害神经症状。

在构成痴呆的精神症状中,记忆力衰退是早期的核心症状,包括近记忆、远记忆以及即刻识记,但最早出现的是近记忆力的缺损,远记忆力障碍多在后期出现。随着记忆力减退,逐渐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计算力、定向力、理解力均有不同程度减退。有作者观察到最常见的是时间定向力、计算力、近记忆力、自发书写及抄写能力降低。真正的精神症状相对较少。记忆 力与智能的检测目前多采用量表的形式,如记忆商(MQ)、长谷川智力量表(HDS)、简易智能量表(MMSE)等。若患者因病情难以完成测试时,可对其亲 属或同事采取社会调查问卷形式,如克莱顿皇家行为量表(CRBRS),间接了解患者的智能情况。在评价这些量表的结果时,应充分考虑受试者的病情、年龄、 文化程度、心理状态,以及测试时的环境、测试者的技术熟练程度等。应特别强调,量表数值低下并不一定是痴呆,必须综合考虑,必要时宜重复检测。

由于血管病变引起的脑损害,根据部位不同可出现各种相关的神经精神症状。一般来说,位于左大脑半球皮质(优势半球)的病变,可能有失语、失用、失读、失书、失算等症状;位于右大脑半球的皮质病变,可能有视空间觉障碍;位于皮质下神经核团及其传导束的病变,可能出现相应的运动、感觉及锥体外系障碍,也可出现强哭、强笑假性延髓性麻痹的症状,有时还可出现幻觉、自言自语、木僵、缄默、淡漠等精神症状。

以上症状与体征在多发性脑梗死痴呆病人常呈阶梯式发展,发病可以突然,也可隐匿,每一次发作后,可留下一些神经精神症状,一次又一次叠加,直到智能全面衰退,成为痴呆。大面积脑梗死性痴呆多急性发病,病情严重,侥幸存活者大都会遗留严重的神经症状与体征,如瘫痪、卧床不起、失语、丧失生活能力,表现的痴呆多较严重。

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发病多较隐匿,肢体运动障碍也比较轻微,病情可长期相对稳定,但也可在1次卒中后病情迅速加重,智能明显降低并且进行性恶化。

丘脑性痴呆以精神症状为主,如遗忘、情绪异常、嗜睡,由于伴发脑干病变,可出现眼球垂直注视困难及其他中脑、脑桥症状。一般来说,运动症状不明显,也不持久。

分水岭区梗死性痴呆临床罕见,主要依靠影像学诊断,CT或MRI于脑动脉相邻处出现异常影像。临床多出现在各种原因继发的脑血管低灌流后,如长期休克,低血压未纠正,心功能不全,不适当使用降压药。临床症状可轻可重,依损及的脑区而不同,双侧病变多较严重,少数显示为痴呆。

一般来说,多发性脑梗死性痴呆、丘脑性痴呆以及Binswanger病病变多在皮质下神经核团与白质,其症状多属于皮质下痴呆范围。大面积脑梗死性痴呆与分水岭区梗死性痴呆既涉及皮质,也涉及皮质下,其临床症状与体征为皮质与皮质下混合性痴呆。

2.临床类型 脑血管性痴呆大致可分为5种临床类型,即多梗死性痴呆、大面积脑梗死性痴呆、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丘脑性痴呆,以及分水岭区梗死性痴呆。

(1)多梗死性痴呆:多梗死性痴呆为最常见的类型,是由于多数脑梗死所致的痴呆,临床常有高血压、动脉硬化、反复发作的脑血管病,以及每次发作后留下的或多或少神经与精神症状,积少成多,最终成为全面的严重的智力衰退。

(2)大面积脑梗死性痴呆:常由于脑动脉的主干(如大脑中动脉、基底动脉等)闭塞,引起大面积脑梗死,严重脑水肿,甚至出现脑疝。大部分病人可能死于急性期,少数存活的病人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精神异常,包括痴呆,丧失工作与生活能力。

(3)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早在1894年,Otto Binswanger在研究麻痹性痴呆的过程中,提到有一部分痴呆病人有严重的脑动脉硬化,皮质下白质萎缩,作者称为慢性进行性皮质下脑炎(chronic progresstive subcortical encephalitis);1962年,Olszewski改称为皮质下动脉硬化性 脑病(subcortical ateriosclerotic encephalopathy),现通称为Binswanger病。此病由于生前很难诊断,长期以来未引起临床注意,现诊断手段不断改进,特别是影像学的进展,已有可能通过CT或MRI得出Binswanger病的正确诊断。尽管目前尚有作者对此型痴呆是否为一独立类型置疑,但此型痴呆无论就其临床或其病理均有其特点,应归于脑血管性痴呆的类型之一。

(4)丘脑性痴呆(Thalamic dementia):丘脑性痴呆指由于双侧丘脑(偶尔一侧丘脑)局灶性梗死或病变引起的痴呆,临床较为罕见。丘脑性痴呆系指单纯丘脑局灶性病变引起的痴呆,不包括多发性脑梗死中存在的丘脑病变。

(5)分水岭区梗死性痴呆(Watershed infarct dementia):分水岭梗死性痴呆又称边缘带梗死性痴呆(Borderzone infarct dementia),系指由于大脑前、中、后动脉分布区交界处的长期低灌流,导致严重缺血甚至梗死,致脑功能障碍。临床可出现痴呆,生前可通过影像学诊断,较少见。

目前,尚缺乏对脑血管性痴呆公认的诊断标准,根据ICD-10公布的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其中F01血管性痴呆的诊断要点如下:诊断的前提是存在痴呆,认知功能的损害往往不平均,可能有记忆丧失、智能损害及局灶性神经系统损害的体征,自知力和判断力可保持较好。突然起病或呈阶段性退化,以及局灶性神经系体征与症状使诊断成立的可能性加大。对于某些病例只有通过CT或最终实施神经病理学检查才能确诊。有关特征为高血压,颈动脉杂音,伴短暂抑郁心境的情绪不稳,哭泣或爆发性大笑,短暂意识混浊或谵妄发作,常因进一步梗死而加剧,人格相对保持完整,但部分病人可出现明显的人格改变,如淡漠、缺乏控制力或原有人格特点更突出,如自我中心,偏执态度或易激惹。

美国精神病学会曾在1979年对多发性脑梗死性痴呆提出了如下的诊断标准:

1.痴呆。

2.症状呈阶梯式进行性过程,早期呈斑片状缺损 。

3.局灶性神经症状和综合征(深反射亢进,伸性高反射,假性延髓性麻痹,步态异常,肢体末端无力等)。

4.从病史、体检或实验室检查中可找到明显与本病有关的脑血管病证据。

最近(1992),美国加州Alzheimer病诊断与治疗中心对缺血性血管性痴呆也提出一个与Alzheimer病对应的诊断标准。根据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所见,以及必要时结合病理,得出不同的诊断结论,包括“肯定”、“可能(Probable)”、“疑似(Possible)”,以及“混合型”。特别提出所谓混合型痴呆,可能是由于Probable IVD及Possible Alzheimer’s或definite IVD及甲状腺功能低下。

目前,国内对脑血管性痴呆诊断尚无公认的标准,但临床诊断大概包括3点:①必须肯定为痴呆;②必须有与痴呆发病有关的脑血管病,并有影像学证实;③除外其他痴呆的病因,在与Alzheimer病鉴别时采用Hachinski的缺血评分表。

由于对脑血管性痴呆诊断尚无一致意见,加上CT检查的普及,有作者认为诊断过宽,不能仅依靠多发性脑梗死或脑室旁白质病变来诊断脑血管性痴呆或Binswanger病。也有作者认为脑血管性痴呆不一定非有梗死,慢性进行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也可能有痴呆,因之认为诊断不足。到底是诊断过宽?还是过严?可能是不同作者缺乏对脑血管性痴呆的共识,由此可见,急需一个公认的诊断标准。对于脑血管性痴呆的诊断应该有严格的鉴别诊断,鉴别诊断包括2个方面,一是鉴别是否确有痴呆,二是鉴别与其他类型痴呆的区别。

通过上面详细的介绍老年血管性痴呆的临床表现与诊断,希望大家都能够更加了解。当发现老年出现记忆力衰退、失语等精神与神经等症状时,要多加注意。做好血管性痴呆的预防措施。

5老年血管性痴呆的早期临床症状

老年血管性痴呆在老年中发病率已经很高了,它所引起的的一系列问题也不容忽视,越来越多的老年患上这种病,引起整个社会的关注,如果亲友们及早发现老年血管性痴呆的早期临床症状表现,也许也能提早预防和治疗。

老年血管性痴呆的早期临床症状可分为2类,一类是构成老年血管性痴呆的精神症状,另一类是血管病继发的脑损害神经症状。

在构成痴呆的精神症状中,记忆力衰退是早期的核心症状,包括近记忆、远记忆以及即刻识记,但最早出现的是近记忆力的缺损,远记忆力障碍多在后期出现。随着记忆力减退,逐渐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计算力、定向力、理解力均有不同程度减退。有作者观察到最常见的是时间定向力、计算力、近记忆力、自发书写及抄写能力降低。真正的精神症状相对较少。记忆力与智能的检测目前多采用量表的形式,如记忆商(MQ)、长谷川智力量表(HDS)、简易智能量表(MMSE)等。若患者因病情难以完成测试时,可对其亲属或同事采取社会调查问卷形式,如克莱顿皇家行为量表(CRBRS),间接了解患者的智能情况。在评价这些量表的结果时,应充分考虑受试者的病情、年龄、文化程度、心理状态,以及测试时的环境、测试者的技术熟练程度等。应特别强调,量表数值低下并不一定是痴呆,必须综合考虑,必要时宜重复检测。

由于血管病变引起的脑损害,根据部位不同可出现各种相关的神经精神症状。一般来说,位于左大脑半球皮质(优势半球)的病变,可能有失语、失用、失读、失书、失算等症状;位于右大脑半球的皮质病变,可能有视空间觉障碍;位于皮质下神经核团及其传导束的病变,可能出现相应的运动、感觉及锥体外系障碍,也可出现强哭、强笑假性延髓性麻痹的症状,有时还可出现自言自语、木僵、缄默、淡漠等精神症状。

以上症状与体征在多发性脑梗死痴呆病人常呈阶梯式发展,发病可以突然,也可隐匿,每一次发作后,可留下一些神经精神症状,一次又一次叠加,直到智能全面衰退,成为痴呆。大面积脑梗死性痴呆多急性发病,病情严重,侥幸存活者大都会遗留严重的神经症状与体征,如瘫痪、卧床不起、失语、丧失生活能力,表现的痴呆多较严重。

通过上文中对老年血管性痴呆的早期临床症状的介绍,是不是对于你的了解有了一定的帮助了呢?关心老年的健康,早发现早预防吧。

点击查看全文

如果觉得《得了老年血管性痴呆的人的症状是什么》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