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健康,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抑郁症健康 > 查理 芒格——人类误判心理学(一)

查理 芒格——人类误判心理学(一)

时间:2018-12-16 23:34:54

相关推荐

这篇内容来自芒格的关于人类误判心理学的发言稿,将分为三篇文章进行讲解。

朝阳?夕阳?

它融合了查理*芒格对于人类心理的各种思考,且这种思考也是逐步迭代演化的。比如,

当我开始当律师的时候,我很相信基因进化论,也知道人类与认知能力较为低下的动物和昆虫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人类就像被驯养的动物和猴子, 也生活在一种等级结构中, 他倾向于尊重当权者,喜欢和同阶层的成员合作, 同时对处于下层并与之竞争的人表现出极大的不信任和不喜欢。很快,我发现自己身边出现了各种我无法理解的现象。于是我终于明白,若要顺利地解决我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我必须拥有更好的理论结构,这样才能够解释我的所见和经验……我总是喜欢把理论当作破解难题的工具和满足我那像猴子般的好奇心的手段;部分是因为,我发现理论结构非常有用,能够帮助人们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

当你发现没有一种理论或者方法能够解决你的问题时,那就自己来吧。

就如马斯克的火星计划,因为现有的火箭没有能够满足他的需要,他便开始着手改进,尽管最初成功的概率看上去不到10%,然而却可以一步步增加成功的筹码和概率。

人类的大脑即使在有所知觉的时候,也会错误地估量它感知到的东西。

而查理惯于执行数学家雅各比提倡的“总是反过来想”,并且收集错误的案例。所以他在书中总结了25种误判模型,这篇文章将涉及到其中的8中误判倾向。

一、奖励和惩罚超级反应倾向

说到激励机制的威力,在所有案例中,芒格最欣赏的是联邦快递的案例。联邦快递系统的核心和灵魂是保证货物按时送达,它必须在三更半夜让所有的飞机集中到一个地方,然后把货物快速转发到各架飞机上。如果哪个环节出现了延误,联邦快递就无法把货物及时地送到客户手里。很多激励的效果并不好,即便增加奖励金;后来他们按照班次来支付薪水,并允许夜班工人在把所有货物装上飞机之后提前回家,事实证明这种方法果然奏效了。芒格把它归结为奖励措施的调整,而我个人更倾向于认为后一种奖励正好符合需求。因为夜班工人无误地将货物装上之后便回家的方法明显比增加少量报酬或者错误惩罚更加诱人。就如节假日加班,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留下,即便工资可能是平日的3倍。

但是反正不知道怎么回事,伟大的文学作品早就出色地描绘了激励机制引起的偏见,企业界也早就有了应付这种偏见的对策。然而心理学概论却忽略了它。

同时,因为奖励(利益)的影响,人们或许会产生潜在的偏见,会认为做某件不合适的事是合适的,做某件坏事是正当的。

其中有一个例子:管理顾问总是认为你需要更多的顾问服务(他真心这样认为);美国一个诊所医生因为可以将病人胆囊送到医院获利,而认为切除病人胆囊是正确的做法——我也听过这种说法,比如认为人体的胆囊和阑尾是病根,所以应该切除,即便没有证据证明该器官已经病变;类似的例子包括虚假的医药广告以及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一些实例;我自己写本子,会在最后建议某个问题值得继续研究(我也确实如此认为)。

如果你要说服别人,要诉诸利益,而非诉诸理性——富兰克林

一个朋友在一家上市企业工作,他们的待遇有两类,其一是有底薪的,然而每月的收入基本固定;另外的是没有底薪,提成则没有上限。根据芒格的论断,单纯靠提成过日子的人更容易做不道德的事情。事实证明大概率上确实如此,然而心理学关注的不一定是普遍,比如弗洛伊德的理论是基于精神病例的分析,却推及人类,近来,受到特别的推崇。

这种倾向,如果应用到我们自己身上,可以应对拖延——每天强迫自己先完成不喜欢然而必要的工作,再奖励自己去处理那些自己喜欢的任务。比如不那么喜欢却必须完成的论文写作,奖励可以是看看电影。

二、喜欢/热爱倾向

小鹅出生之后认人为母的故事早有流传。芒格认为,就像小鹅一样,每个孩子不仅会受天性的驱使去喜欢和爱,而且也会在其亲生父母或者养父母的家庭之外的社会群体中去喜欢和爱。

现在这些极端的罗曼蒂克之爱在人类的远古时代是不可能出现的——我们早期的人类祖先肯定会更像猿类,以一种非常原始的方式来挑选伴侣。许多在情场上的胜负皆因他/她能否表现出额外的关怀和爱护,而一般来讲,人类终身都会渴望得到许多和他毫无关系的他人的怜惜和欣赏。这就带来了现实的意义:

(1)忽略其热爱对象的缺点,对其百依百顺。(2)偏爱那些能够让自己联想起热爱对象的人、物品和行动。(3)为了爱而扭曲其他事实。

喜欢/热爱会引发倾慕,反之亦然;倾慕也会引起并且强化喜欢/热爱倾向。这种“反馈模式”一旦形成,通常会造成极端的后果,有时候会促使人们为了帮助自己心爱的人而不惜故意自我毁灭。

芒格认为,吸引许多令人敬爱、值得倾慕的人进入教育行业就是很明智的做法——而我认为不一定是教育行业本身,而是社会氛围;因为喜欢和爱可以传递,也会在耳濡目染中增强喜欢热爱的反馈模式——如果你处于一个充满爱的环境,你对于爱的付出的心理便会强于索取。就如你处于一个“利他”的环境,便会不自觉地去践行“利他”。

三、讨厌/憎恨倾向

与“喜欢/热爱倾向”相反的模式——刚出生的人类也会“天生就讨厌和憎恨”。因此,在人类历史上战争从未间断。现代社会,人们尝到了和平的好处,同时也因为讨厌憎恨带来的毁灭性后果,使得当今的社会,越落后(非经济)的地方,战乱也越多;而发达地区如瑞士和美国,人类巧妙的政治制度将个体和群体的讨厌与仇恨“引导”到包括选举在内的非致命模式当中。

讨厌和仇恨并没有彻底消失;看看最近今年西方各国选举煽动的民粹主义。这些心理倾向是天生的,它们依然很强烈。这就能够理解为什么即便在文明高度发达的西方国家,还是会有野蛮。例如,古罗马贵族对于斗兽场表演的着迷;美国总统选举期间,对立的双方互相扒皮,一些辱骂词出自衣冠楚楚的社会精英之口。

这种机制导致的后果与上一条正好相反:

(1)忽略其讨厌对象的优点;(2)讨厌那些能够让自己联想起讨厌对象的人、物品和行动;(3)为了仇恨而扭曲其他事实。

这种扭曲往往很极端,导致人们的认知出现了极大的偏差。当世贸中心被摧毁的时候,许多巴基斯坦人立刻认为是印度人干的,而许多穆斯林则认为是犹太人干的。这种致命的扭曲已经脱离了客观事实,通常使得相互仇视的双方很难或者不可能握手言和。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很难和解,因为一方历史中记载的事实与另外一方历史中记载的事实大相径庭,很少有相同之处。想想我们与日本——我们常常指责的日本教科书歪曲历史;而日本则在他的国家宣称他们的才是“真”的历史。

四、避免怀疑倾向

人类的大脑天生就有一种尽快作出决定,以此消除怀疑的倾向。人类通过尽快作出决定来消除怀疑的倾向十分明显,所以法官和陪审团必须采用抵制这种倾向的行为——他们不能立刻作出判决,而是必须经过慎重的考虑。然而与之相对的是,人们对宗教信仰的接受必然受到这种倾向的驱使。

是什么引发了避免怀疑倾向呢?如果一个人没有受到威胁,又无需考虑任何问题,他是不会急于通过作出决定来消除怀疑的。

通常引发避免怀疑倾向的因素通常是:(1)困惑;(2)压力。在面对宗教问题的时候,这两种因素当然都存在。

因而,大多数人的自然状态就是需要有某种宗教信仰;即便没有,也特别容易被蛊惑,这是我们观察到的事实——当然这是西方国家的普遍状况,然而在中国,这个就不好说了,尽管宗教信仰自由;但现实中具有宗教信仰的比例应该不至于很高。然而较低的概率,不代表人们已经脱离了避免怀疑倾向。八卦和网络暴力证明这种倾向仍然很明显。

五、避免不一致性倾向

避免不一致倾向可以解释人类害怕改变的事实,尽管我们知道某些习惯不好。如果任由避免怀疑倾向引发的快速决定和拒绝改变这种决定的倾向相结合,将会使现代人的认知出现大量的错误。我们所有人都曾和许多冥顽不灵的人打过交道,那些人死抱着他们在小时候形成的错误观念,直到进了坟墓还不肯放手。

正确的教育应该是一个提高认知能力的漫长过程,以便我们变得有足够的智慧,能够摧毁那些因拒绝改变倾向而被保留的错误想法。正如在世界顶尖大学任教的凯恩斯爵士(John Keynes)谈及他那些高级知识分子同事时指出的,新思想之所以很难被接受,并不是因为它们本身太过复杂。新思想不被接受,是因为它们与原有的旧思想不一致。所以人们倾向于积累大量僵化的结论和态度,而且并不经常去检查,更不会去改变,即便有大量的证据表明它们是错误的。这种案例即便在伟人身上也不例外,处在巅峰期的爱因斯坦非常善于摧毁他自己的思想,但是爱因斯坦晚年却从没有完全接受量子力学。

避免不一致倾向导致的正向反馈是:比如医生和教师忠于职守,律师更加坚持正义;而负面的则是,比如被传销组织长期的“洗脑”——某种级别,每人都可以拥有一辆凯迪拉克,感觉接触的都是聪明绝顶的人,随时接收到“新”的概念。为了掩盖自己的“无知”,便对“新”的东西打死追捧。

芒格建议:“在一个人心智尚未成熟之前,不能给他的头脑套上一些锁链,这是非常重要的。”

六、好奇心倾向

哺乳动物天生就具有好奇心,但在所有非人类的哺乳动物里面,好奇心最强烈的是猿类和猴类。你是不是在景区见过胆大而聪明的猴子?对于食物的好奇心,让他从游客手中夺食——尽管它只是看游客吃过/喝过。

在古代文明中,文化极大地提高了好奇心在促进知识发展方面的效率。例如,雅典人的纯粹好奇心推动了数学和科学的发展,而罗马人更专注于矿藏、道路和水利等“实用”工程。即便到了现代,好奇心仍然在很多方面具有促进作用,特别是对于科学探索。远的来说,地理大发现、登月计划、探索外太空,深海检测……近的来说,我们不得不承认,即便八卦也是一种好奇心的倾向——可以给人们带来某些乐趣。

七、康德式公平倾向

康德以其“ 绝对命令” 而闻名。所谓绝对命令是某种“黄金法则”,它要求人们遵守某些行为方式。每个有文化的人都表现出并期待从别人那里得到康德所定义的这种公平。

我们在城市里,由于交通规则的约束,形成了夜间会车关远光灯的礼仪。然而,同样的车开到乡村里面或许会看到截然不同的现象。开车时,当你一直坚持规则而别人总在忽略甚至由于远光灯导致你无法看清前路;你的心情就会变得糟糕。

共享单车的出现,极大地便利了大城市的出行;然而,在偏远地区的小乡镇并没有投放点。可是我们也会看到共享单车的影子,并且对骑单车的人极度鄙视——多半是通过偷盗等不法方式获取,这是很奇怪的现象。

八、艳羡/妒忌倾向

如果某个物种在进化过程中经常挨饿,那么这个物种的成员在看到食物时,就会产生占有那食物的强烈冲动。如果被看到的食物实际上已经被同物种的另外一个成员占有,那么这两个成员之间往往会出现冲突的局面。这可能就是深深扎根在人类本性中的艳羡/妒忌倾向的进化起源。

兄弟姐妹的妒忌明显是非常强大的,通常,儿童往往比成年更容易妒忌自己的兄弟姐妹。凭什么姐姐买了一辆车而自己没有?凭什么他读书成绩好,就可以获得优厚的待遇?凭什么他挨骂次数少?由此导致的嫉妒心理往往比陌生人强烈。同样,邻里之间,“别人家的孩子”也是由此引起。犹太文明早就认识到这种现象,因此先知甚至警告人们不要去贪图邻人的驴。

可是,现代大多数人的认识并不能与先哲堪比。比如现代生活中的妒忌也无所不在。最近的例子,大年初一初二要早起,放鞭炮:邻居甲说,我们家今年的鞭炮放得早,终于比邻居乙早了——尽管这种妒忌看起来毫无意义。

例如,财务科的人拿的薪水比普通教授高的时候,校园就会一片哗然。为了应对这种极大的反差,有些公司就会把工资收入调得非常接近;然而实际收益还是有差异。

沃伦巴菲特指出:“驱动这个世界的不是贪婪,而是妒忌。”

这句话在文学作品和影视剧中特别常见,比如某个小人物因为妒忌而采取的一系列毁灭行动,造就了一个个故事。

然而在那些心理学教科书的索引上根本就找不到“艳羡”和“妒忌”这两个词。我们也甚少谈起,可是,是什么导致这条禁忌的出现呢?

芒格的猜想是,这是因为人们普遍认为,说某种立场是由艳羡/妒忌促成的,是对采取那种立场的人的极大侮辱,如果那个人所持的看法是正确的,而不是错误的,那就更是如此。说某种立场受到妒忌的驱动被视为等同于说采取那种立场的人像儿童般不成熟,那么这种对妒忌避而不谈的禁忌就完全可以理解了。

对策:不要轻易否定羡慕妒忌,它可以成为你进取的垫脚石;也不要说你从来不曾妒忌, 避之不谈并非良策。当然更不能陷入妒忌而无法自拔。正视它,认为它是正常的,同时采取措施引导它。比如社会阶层之间的对立往往基于这种妒忌倾向,引导的正确方法是保证社会阶层的流动性,让人有公平的机会。这两年,很多人在大谈阶级固化,其实在掐灭某些希望。但是如果你自己仔细斟酌,便会发现,阶级真的固化了吗?比以前的流动性更差吗?这个问题大家可以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参考文献:《穷查理宝典》

如果觉得《查理 芒格——人类误判心理学(一)》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