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健康,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抑郁症健康 > 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和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和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

时间:2018-06-18 06:41:11

相关推荐

来这里,认识世界!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一种心理机制] - 头条百科

哪个阶段的男人最需要女性?心理学家的答案很一致

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Erik Homburger Erikson)学术生涯当中最为出众的理论之一便是人格发展理论了,人们也称之为“八阶段理论(Eight Stages of Development)”。

与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有些类似,这一理论将个体的一生分为了八个不同的阶段,且各个阶段对应不同的任务和需求,并且环环相扣。

对于年幼的个体而言,对于外界的依赖及安全感等就是十分必要的。随着年纪的增长及心智的成熟,个体对于社会和感情的需求会逐渐产生变化。

对于男性而言,一生之中基本都会对女性产生需求:幼年时渴望女性身上出现的安全感和母爱,青年时则较为懵懂,渐渐才会真正由内到外地理解女性、也理解自己对于女性的需求。

到了老年时,对于异性的需求基本是出于情感层面的:找个人一起搭伙过日子,无关其他。

所以大致上男性对于女性的需求曲线会呈现出一个抛物线的形状,幼年期和老年时候相对比较平和,在中年时期则到达一个需求顶点。

那么从埃里克森的理论上来看,三四十岁的男性在此时处于成年阶段,此时段当中男性个体主要会在心理上面临一种“亲密对孤独的冲突”,意味着一旦想要与他人产生社会互动、结为良好的社会关系。

所以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什么此时的男性对于女性如此的渴望:情感在重视自我的他们看来,甚至是和自己的感受同等重要的。

说完了心理学理论的解释,其实我们不妨从现实生活角度来思考一下,毕竟理论指导也需要实践的检验和支持。

对于三四十岁的男性而言,这个年龄段对于他们来说可能是比较艰难的时候——一方面不像青少年或是更年轻的阶段,身边有父母和家庭作为支撑,情感上相对不太孤独,自己主要任务是学业,也不至于迷茫。

一旦男性到了三四十岁,面临的压力可以说是一生之中最为严重的时候,事业上一般是开始起步,往自己能够达到的最高目标去努力的阶段,此时年富力强,正是拼搏的时候。

社会生活层面,他们周边的关系往往是事业有成,家庭当中还有到了退休年纪的父母;在整个社会当中,这代人面临的舆论压力也是最大的。

试想,如果此时压力重重的男性身边没有来自异性的抚慰,那么毫无疑问整个人的状态会是难以面对来自外界的种种压力的。

当然,此时男性对于异性的这种“需求”也是要求比较多的:一方面,他们才处于而立与不惑之年,年纪并不算大,所以对于另一半的外貌、身材、甚至是年纪都有些挑剔。

其实也可以理解,随着社会当中竞争压力的增加,许多男性直到此时都还尚未经历婚姻,所以有些挑剔。

另一方面,此时男性对于女性的需要,并不仅仅是性方面的,更多是寻求精神上的抚慰和生活上的支持。

可以说是“贤内助”和“红颜知己”的结合,对于一般女性会有的小脾气和偶尔的撒娇,此时的男性恐怕是没有耐心去包容。

假如作为一名女性,一位处于这个状态的男性想与你建立亲密关系,那么就要做好相应的准备了。

在心理学家看来,那些处于中年、三四十岁的男性是最需要女性关怀的。

自我心理学

在《自我与本我》一书中,弗洛伊德提出了他的人格结构学说,开创了人格理论的新时代。分析师们将对潜意识内容的关注逐渐转移到潜意识被压抑的过曾。治疗师将更多的兴趣从本我转向自我,从深层的潜意识层面转向较浅层面的期待、恐惧、幻想等信息,这些信息更接近意识层面。在分析来访者的自我防御机制时,这些内容将更容易被体验到。下面将对结构理论及其相关假设进行扼要介绍,此处所涉及的复杂概念将尽量言简意赅。

本我是内心的原始驱力、冲动、非理性冲突、趋避冲突以及各种幻想。它寻求即刻满足、自我中心、遵循享乐原则。从认知角度来看,本我处于前语言期,它常通过图像和象征而表达、非逻辑、非因果,缺乏时空观念、不受生死和其他限制。弗洛伊德将这种原始的思维方式称为初级过程思维,常见于梦境、口误或幻想的内容中。当代神经学科学家则将本我定位于大脑的杏仁核区域,即原始脑,负责原始的情感活动。

本我完全属于潜意识,但通过间接的表现如思维、行为、情感等可窥见一斑。在弗洛伊德年代普遍存在这样一种观念,即现代文明人是受理性驱使的,其进化程度远胜于次级动物和落后文化中的那些野蛮人。佛洛依德情调人的动物本性,强调性冲动对人的驱使,这也正是其理论在后维多利亚时期受到抵制的原因之一。

自我指一系列功能,包括适应生活刺激,或在家庭和文化的影响下,最大可能地满足本我的需要。本我与生俱来,贯穿个体一生,但在儿童时期,特别在婴幼儿时期,发展最为迅速。自我的运作则遵循现实原则,服从逻辑、时空和现实原则。属于次级过程思维。因此,它可协调本我欲望与现实和伦理之间的关系,它可以是意识或潜意识的。意识层面的自我常常指自己或我,潜意识层面的自我也包含了防御过程,如:压抑、置换、合理化、升华等。在当代,自我的对应功能定位于大脑前额叶皮质。

借助人格结构理论,分析治疗师们可对某些病理性人格做出新的解释,即人们在发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独特的自我防御,但这些防御机制在面对成年人处境时,难免会捉襟见肘或适应不良。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揭示自我从深层潜意识如对痛苦的强烈否认至意识层面的一系列活动规律,可以被看作是提高来访者的观察自我。观察自我是来访者自我的一部分,这部分是意识的、理性的、能识别自己情感活动的,并鉴此与治疗师结成同盟。与之对应的是体验自我,是治疗中来访者对治疗关系的感受和身临其境的自我部分。

治疗师的首要任务便是增进这种能力。判断是否具有观察自我的能力,已成为诊断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原因在于,如果能帮助来访者提高观察自我的能力,来访者对一些本来看起来颇有道理的现象(自我协调性),就有可能被自我识别为不同情理(自我不协调性),治疗就更容易取得进展。

自我对于感知外界与适应现实的能力,可被称为自我强度,是指个体在外界极度干扰的情况下,能否依然能够认识客观事实,而较少动用原始的防御方式。精神分析临床经验的经年积累,使治疗师能更加敏锐地区分原始防御机制和成熟防御机制之间的差别,原始防御主要以回避和扭曲为特征,后者则更多体现为处境中的适应和调节。

自我心理学的另一个临床贡献是:心理健康意味着个体不仅惯用成熟的防御机制,而且能在不同防御间灵活转换。换言之,面对不同压力时,视情况灵活应对的人,比钻牛角尖(如,不顾情形,习惯应用一种防御方式,如投射或合理化)的人更加健康。性格刻板、性格盔甲就是防御机制应用的缺乏灵活性,常常不利于精神健康。

弗洛伊德将广义的自我中期督察作用(尤其在道德层面)的部分命名为超我,(注意:弗洛伊德以浅显易懂的本我、自我、超我,分别表示心理成分中的它、我和凌驾于我),超我的含义与良知类似,都从属于自我,奉行道德标准,惩恶(谴责未达自我标准之事)扬善(激励自我完善)。尽管听起来独占一隅,但超我实际上仍作为自我的部分,参与自我形成。弗洛伊德认为,超我多形成于俄狄浦斯时期,通过认同父母的价值观而逐渐形成,但多数但多数当代学者却将它定位于更早的时期,起源于生命之初的好坏之分。

超我、自我本同源,二者皆在潜意识水平运作,因此来访者对严苛的超我究竟体验成自我协调还是自我不协调,对事物的结局会产生完全不同的影响。认为自己对父亲产生恶念二十个十恶不赦之徒,还是谴责自己不该有时对父亲产生恶念,二者心理差异显著。这两人可能都存在抑郁倾向和自我共计倾向,但前者的问题更加严重,诊断等级也不相同。

超我概念的发展使临床获益颇丰。精神分析治疗不再局限于将潜意识内容意识化,咨访双方已能将超我的修缮纳入治疗之中。20世纪早期,多数中产姐姐认识受严格的超我的熏陶,那是的治疗目标通常着眼于帮助来访者重新评估过度严格的道德标准(如节制性欲、谴责意淫),这并不意味着精神分析理论或是弗洛伊德本人,推崇恣情纵欲。相反,识别超我是否过度严苛有助于人们认识具备过度严格超我的人往往反其道而行之,这种人常常借故,甚至通过物质滥用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育儿:心性发展学说-肛门期(2~3岁)】#心晴计划# #健康乐享官#

心性发展学说是精神分析学创始人弗洛伊德所创立的学说。依此学说,两岁到三岁左右的幼儿,其主要特点是基本的自主生理功能已发展,能自己吃喝、排泄,也能到处行动,具备了基本的生存能力。由于社会环境与家庭生活情况,此时的幼儿将被训练在一定的场所解大小便,练习控制肛门与尿道的括约肌,不随便解大小便。因此,这阶段是以肛门的控制为其代表性,称之为“肛门期”。换句话说,肛门期的特点在练习与训练幼儿的自我欲望及冲动的控制,包括大小便(括约肌)的排泄训练及各种行为动作的管理与控制,以排泄有关的肛门器官作为代表与象征。

由于“肛门期”的幼儿,其运动神经与肌肉逐渐发达,而且知觉上对四周环境特别感兴趣,此期的幼儿喜欢到处乱跑乱动,但由于其运动反应尚未完全发育成熟,仍容易摔跤跌倒,身体受伤,或者把东西打破弄坏;因此,父母及四周的人,往往不让幼儿自己乱动乱碰,要求加以控制。所以这个时期的幼儿,其主要心理挫折,是关系到自我的约束问题。

遇到这种困难时,这个时期的幼儿不是随时表现反抗,即变本加厉地更加乱跑乱动,就是相反的过分谨慎、约束,事事要按一定的程序才能去动,经由一定的仪式才肯进行。向外界给与的控制与挣扎对抗,以达到自主自律,是“肛门期”或“括约期”的特殊心理课题。

从人格发展角度来说,这个阶段的幼儿已大致能分别“你”与“我”,有“自我”的界限与认识,而且常为你我两人之间的约束、控制而争执;也是渐渐与母亲脱离,想自主自律的时候。

有些小孩或成人,在性格上较固执,喜欢坚持自己的意见,不善于随机应变,跟人相处容易争执计较、比赛、对抗,不善于妥协;做事常要依循一定的程序、仪式,有特别固执的想法;遇到困难只会苦干实干,靠努力来企图解决问题,不会折中善变,也乏于寻找不同的方式,此种固执的人格临床上被称之为“肛门性格”,被解释与早期的“肛门期”有连带关系。#心理咨询师说#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他认为一个人的人格是由本我、超我和自我这三部分组成的。本我是先天本能欲望,遵循享乐原则,超我是道德规范,遵循道德原则,本我和超我是冲突的自我在其中做协调,遵循现实原则。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中的自我,英文是eagle,相对的是提莫希切尔维的自我一,也就是头脑和意识层面的自我。本我也可视为是内在小孩,而超我则可以视为内在父母。但是相对而言,本我和超我的概念比内在小孩与内在父母的解释范畴要大一些。周二我们讲了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罗杰斯的自我理论。罗杰斯说,我是一切体验的总和,而要理解一个人的我,就需要理解这个人的体验所发生的现象场。

现象场,也就是一个人的体验和体验发生的时空背景的结合。我常说的一句话,成为你自己也是罗杰斯的概念。周三我们讲了英国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的自我理论,他是弗洛伊德的学生的学生,但是却和祖师爷的观点截然相反。他认为父母应当鼓励孩子活出本我,提供抱持性环境,让孩子的本我得以滋养,这样孩子会在成为他们自己的同时,也会是一个有道德的人。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看到温尼科特和罗杰斯有了同样的结论,成为你自己。不过所有的精神分析大师都懂得人性的复杂,他们不会像人本主义学家那样认为人性本善,所以这两个成为你自己还是非常不一样的。我读书时喜欢人本主义,进入社会对人性理解越来越多以后,就更喜欢精神分析了。

但是无论如何我都喜欢这个说法啊,成为你自己,这也是我们专栏的宗旨。我认为学习心理学不是为了成为一个神智正常的人,而是为了成为带着野性生命力的自己。#头号解忧馆##头条创作挑战赛##分享你的今日感悟#

人格到底是怎么回事

在这些理论中,最广为人知的就是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也就是一个人的人格可以分成三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要想准确的理解弗洛伊德的本意,也许会有一些难度,但是本我和超我这两个词汇在传播中已经表达了他们自身的含义。本我就是本能,超我就是道德。还可以说,本我就是野性,超我就是德性。

作家刘慈欣在他的科幻小说三体中写了一句超有名的话。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兽性,失去一切。刘慈欣的这句话传播相当深远,像有了超出他小说文本的独立生命力一般。理解本我和超我、野性和德性、人性和兽性,是我们在自我这一章里要去完成的主要功课。作为本周的调查,我想问你两个问题,这辈子你最本我的时候是什么样的?这辈子你最超我的时候又是什么样子的?

你可以就我们刚刚介绍的概念先想一想,然后留言告诉我,请讲的具体一些,有环境、细节,有感受,有想法,那就最好了,当然你也可以有你自己的自由表达。你自己的思考和感觉至关重要,因为这是你的视角。如果深入的去看不同的心理,大家们的思考,你会发现他们都是在从不同的视角去讲同一个东西。

最后再分享一句鲁米的诗。如果我们能人手一根蜡烛,齐步走入黑市,自能看出像的全貌。#头号解忧馆##头条创作挑战赛##分享你的今日感悟#

编者按:社会心理学之父勒温说过:要理解一个人的行为,必须要把他所处的处境联系在一起。

共情作为心理咨询过程中有效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在理解弗洛伊德性学论中的力比多的理念,与当时所处禁欲的社会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时代文化文明的发展和觉察,也推动了新精神流派的进一步发展。

恩怨情仇,走近精分

共情在心理咨询与治疗过程中,一直以来是一个非常重要,首当其冲的要素。作为建立良好咨访关系的前提条件,需要咨询师离开自己的想法,站在对方的角度去了解,并肯定他积极情绪背后的情感因素,同时也要认同其消极情绪身后的消极思想。因为在个体当时当境中,他就是这么想的,就是这个言行。这也是个体自己区别于他人,表现出一种独特的存在面。

理所当然可以换个角度,尽管对弗洛伊德释梦的定性伦存在一定的批判性,摈弃他力比多的泛性论,因为很大程度消磨掉了客体的客观存在的其他真实的,涉及其他事务的范畴以及意义。

由于多少了解他当时提出该论点,所处的非同寻常的社会历史背景,终究入了恩怨两难断的境遇。

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在战后由自由竞争向垄断阶段过度,一方面贫富分化非常严重,阶级矛盾突出。另一方面,由于竞争的激烈,人与人之间缺乏一定的信任,人们普遍感到精神郁闷,神经症与精神分裂症发病率较高。再加上弗洛伊德所处的奥地利,正是维多利亚女王的时代,对性欲的强烈禁锢,无法得到正常满足,性压抑成了当时许多人的心理疾病。

俗话说,时势造英雄一点都不错。也就是这样的一种社会环境,让弗洛伊德对性问题的治疗目标加重了注意砝码。创立了精神分析流派力比多的理论。也就是这一理论对性的过分强调和关注,让精神分析流派的开创到发展过程经历了重重磨难,饱经风霜。

事实弗洛伊德在当时的哲学,医学,文化学领域横空出世,也遭到了广泛的反对与排斥。

与弗洛伊德同宗流派的精神科医生荣格在研究心理问题的过程中,也认为仅把力比多看成是性本能并不全面。他认为力比多这一普遍的生命力,不仅表现在生长,生殖上,还表现在其他活动中。并由此提出了与弗洛伊德意识理论有类似又有区别的认识,即个体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

他将人类精神机构中的遗传因素称为“种族潜意识”,以及人格内外倾学说,并归类在集体潜意识中。更明确了他属于全人类共有的精神活动内容。

任何一样事物的发生发展终究要被注入新鲜的血液。尤其在某一具体区域的精神结构当中,作为真正热爱科学探索的灵魂,无不可以根据自身的经验选择属于自己的言论,并且该言论可以受到普众规律相应的考证,最终确定其有效的,颠簸不破的存在性。

所以不同思想流派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推陈出新。新精神流派的代表人物,霍尼在后续发展中提出了社会文化条件与人格形成的重要作用;英国著名精神病学家沙利文开创了人际精神分析学,他反对由本能论决定的内部心灵的观点,强调了人是由社会因素决定的。人的本质的社会性,表现为人际关系。在此角度进一步解释了人格及人格结构,认知,发展水平与过程。

正如开篇所提到的“客体关系”理论,一度受到心理咨询师的广泛认同。该理论强调早期婴幼儿发展的重要性。并关注利用“此时此地”理解帮助求助者。

------

纵观精神分析流派的创立与发展,已走过了整整 一个世纪。在批判,吸取,整合,创新的过程中,至今精神分析流派在心理学领域依然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并越发被人关注,重视。

毋庸置疑,弗洛伊德关于性学及其发展理论,意识层次,适应,人格结构的综合观点范畴,始终站在了人类发展客观存在的角度,想来也是铸就他经久不衰的一种认识品质。而精神分析新旧观点的组合及肯定,更是以人类文明进化的高度,开拓了意识与思维,注意层次更具有仁爱,理智的道路。新精神分析流派各具特色的观点,给在本土文化中长大的生命添加了一种容易肯定,接受的认识。由此也带来了更多涉及心理咨询的契机。

哲学不论在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中,让人类竭尽了海阔天空,天马行空,还是在心理咨询认识理论的拓展,人类社会的发展,在时光的陪伴中,终究是意识范畴,包括潜意识,与人格在自然界,社会的法德范围里,让人类维持一束清新,温暖的光明!

全文终

【育儿:心性发展学说-口欲期】#心晴计划#

心性发展学说是精神分析学创始人弗洛伊德创立的学说。

心性发展学说实际上是依据“生物与心理"”的层次来说明个体早期的心理发展,虽然从表面上是从“性”的角度来说明人格的发展。

该学说阐述了个体出生后,会经由口欲期、肛门期、性蕾期、潜伏期(同性期)、生殖期(异性期)的诸个阶段而逐步发展。

每个阶段的名称是应用各个阶段主要关心的生物器官或考虑性功能的发展而起名的。

口欲期(0~1岁)

婴孩初生到周岁左右,他们的基本欲望与需要为:被好好喂食、饮水、睡眠、排泄、被人拥抱、接触、被人关心安慰、感到舒适。

他们本能的满足是经由口腔的吸奶、吃、喝,皮肤的接触,即被抱、摸触而获得,因此以吸奶满足的“口欲”这一称呼来代表此发展阶段。

口欲期的重心在获得安全及舒适感,主要依抚养者的喂食、照顾及保护而获得满足。

在“口欲期”阶段的婴儿,其基本需要除了要饮、食、睡眠得到满足,且躯体上感到舒适之外,在心理上也须经人抱、接触、关心、安慰、保护而感到安全、满足、舒适。

在此阶段,假如不被关怀、照顾及保护,婴孩在心身各方面都容易受到挫折和打击。比如母亲因生病无法照顾婴儿,婴儿被遗弃或忽略,甚至被虐待,对婴儿来说是较大的应激;就算是少被拥抱、亲热、照顾,或不理会,婴儿也会反应敏感。

从人格发的角度来看,在此阶段的婴儿跟养育自己的人,如母亲或保姆,尚无“你”与“我”的清楚区别,人格上来说,尚没有明确的“自我”的界限与功能的形成,心理上与母亲或保姆等养护者仍混合在一起,而且是寄生的关系状态。

这个阶段的婴儿,因为他们用语言表达的能力尚未发达,也不会用剧烈的行为来反应,对于挫折或应激只会静默和被动性的反应,比如心身发育迟缓下来,对外界反应较慢,显得麻木没知觉;顶多变得常哭泣吵闹,要人拥抱、关心。有些婴儿变得很贪吃多饮,唯恐吃不饱、喝不够似的,拼命吃喝,过分饮食而且身体过重。

这时期的婴孩,因他们的安全感完全依靠父母或其他保护者,所以对于跟父母或保姆的分离最敏感,反应也大。有些婴儿遇到分离的威胁,就吸拇指,抓抱枕头,粘住被单,找可以抱、摸、触的代替品,这是“口欲期”需经由口部及皮肤的刺激而感到满足的特点。

有些人长大成人之后,仍浓厚地保留“口欲期”的特点与气息。比如性格上比较“粘”人,无法自行自理,缺乏自己的看法与意见,在心理上要依靠他人才能生存;一遇到困难,就蜷缩身子躲进被窝,蒙头不管,也不去处理问题;喜欢以吃、喝、享受、被人安抚来应付困难,应该说是早期的口欲期表现。#健康乐享官#

父母必学的24堂亲子关系课

我们只是不由自主地以一贯的方式行动,即使这样的行动对我们自己是一种伤害。

——《0次与10000次:如何创造全新的人生脚本》

弗洛伊德曾说过,我们的人格在6岁之前就已经形成,剩下的都是强迫性重复。

荣格也曾说过:潜意识正在操纵你的人生,你却称之为命运。

佛教里说:6岁以后没有新鲜事情。

中国有句古话说的是“三岁看小,七岁看老”。

也是在说明一个人的人格,基本在6岁之前就已经决定了。

在《人生脚本》一书中,作者艾瑞克 伯恩认为,人生脚本就是一个持续的人生计划,幼年时在父母的压力下形成。一旦进入脚本,无论感到自己在挣扎还是感到自己很自由,都有一种心理力量,推动我们走向命运的结局。

但不管是在《人生脚本》这本书,还是在今天说的这本书《0次与10000次:如何创造全新的人生脚本》,对于我们幼年时形成的人生脚本,都认为是可以改写的。也就是说,我们是可以改写我们的命运。

改写命运的前提是,我们觉察到自己的人生脚本模式,从而有意识的去改变,或者是在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去改变。

如果你也有类似的问题,比如我总是XXX,为什么我总是遇到同样的人之类的重复性的疑问。

不妨来读一读这本书。#情感点评大赏##心理咨询师说#

0次与10000次:如何创造全新的人生脚本

0次与10000次:如何创造全新的人生脚本

如果觉得《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和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